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对策的思考

2019-12-11瞿懿韬

青年时代 2019年29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培养对策大数据

瞿懿韬

摘 要: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成长,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形式、目标和价值等维度,提出通过严守网络阵地、营造良好环境以及完善实践体系等方面综合施策,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对策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和“原住民”,富有创新精神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的热情非常高,也激发了他们的公民意识。但与此同时,有部分大学生由于思想政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加之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爆炸性和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导致他们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造成言语和行为“失范”,甚至传播负能量和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要从多个维度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从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二、大数据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社交网络、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技术的广泛运用,产生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大数据”。人们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表达个人意见、参与社会互动等活动。在信息传播多元化高速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公民意识教育呈现出复杂性、易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形势和新环境

著名大数据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所著《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最初是指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超出一般电脑在处理数据时所能使用的内存量,促使工程师研究开发新的处理技术而诞生的。现在,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来源,开启了重大的时代转型。在大数据的时代潮流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构建更体现时代性、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更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大数据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四维关系”

1.大数据的大容量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全面性

大数据的首要特征就是“大”。据统计,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达到1.2泽字节,如果把这些数据存储于1TB容量的硬盘中,将需要12亿块,相当于5个6700公里长城的长度。据估算,到2022年超过60%的全球GDP将都是数字化的,预计推动2019-2022年与IT相关的投资将达到约7万亿美元。海量的数据背后,体现出它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要重视相关数据化、多维度的信息收集、处理和挖掘,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思维,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以期收到预定的效果。

2.大数据的多样性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多元性

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采用思政课程、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社会调查及实践等形式开展,局限于“填鸭式”“单向式”的理论传授,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形式和内容显得比较单一,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同时,传统的调查和数据处理方式存在成本高、技术手段不足等缺点。因此,可以构建以理论讲授和各类主题活动相结合的体系,就如同大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充分体现在视、听、形象、触觉等可以接受的感官方面,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3.大数据的分散性与公民意識教育的精准性

大数据具有分散性的特征,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有价值的数据和虚假的数据混杂,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精准性和实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现实表现与网络信息进行调查分析,判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走向,“精准施策”,为学生的成长准确“画像”。

4.大数据的迅捷性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综合性

数据是高速传输和实时更新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和行为表现也是不断变化的。当前,以QQ、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主要依赖教育者的经验和判断力,面对快速变化的学生思想动态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作用,相互衔接,形成强大的“合力”,构建全社会共同育人的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

1.公民意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相比专业课程来讲,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来进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

2.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简单

在日常的公民意识教育中,偏重于“事前防范”,缺乏创新和“主动出击”,甚至把公民意识教育狭隘化为“学生舆情管理”。

3.公民意识教育的评价单一

大多数学校把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侧重于理论的简单传授,但对于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是否内心的信念和情感有所改变没有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忽略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4.公民意识教育的合力不足

公民意识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对大学生而言,思政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思政课程教师的“主业”,也是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的责任。必须要明确责任、统一思想、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教育的合力。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和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和思想时,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创新不够,在反对“糟粕”的同时,也抛弃了“精华”,从而导致一些不良信息侵占、腐蚀青少年的思想。据调查显示,62%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潮流,古板说教;而72.3%的大学生认为西方文化的传播内容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可见一斑”。

2.网络环境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迅捷地了解社会、接收信息,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在便利生活、提升视野的同时,许多虚假、有害的信息也会伴随而至。这对于思想还不够成熟,阅历还不够的大学生而言,非常容易受到网络“负能量”的影响。

3.学校教育功利化的影响

德国学者凯兴凯斯泰最早明确提出公民教育这一概念。他认为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精神陶冶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教育青年成为对国家和他人有价值的“良好”公民。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公民意识教育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化的桎梏,没有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征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主要为“填鸭式”“一言堂”,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不够,从知识传授到“入脑入心”不够。

四、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严守网络阵地,加强教育引导

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开放性对社会公共性话题的传播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舆论走向。在重大的社会事件中,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参与性,他们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事件的内容,积极发挥公民的监督权利,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公民素质提高的主要试验场地之一。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坚守好网络阵地,改变以往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模式,积极创新内容,开设公民意识相关课程,把严肃的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公民意识。

(二)营造良好环境,增强教育合力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良好养成与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堂、校园网、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同时,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要切实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管,更好地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对在网络中的“失范”行为要及时惩处,持续净化网络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此外,还要加强社区管理,发挥学校所在社区的作用,普及公民知识,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民意识教育。

(三)完善实践体系,提高责任意识

美国政治理论家约翰·罗尔斯在其所著《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指出“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公民理智而有效的运用其权利和机会”。按照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来看,构建参与型的公民意识培养教育实践体系,通过给予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中,体验公民的身份,融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网络公益服务,参与立法修法的民意征集活动,贡献出自己理性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此外,也可以通过改革学校的管理制度,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社团和组织,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五、结语

在大数据的新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任,要不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社会共建机制,合理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

[3]董学恒.大數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新闻研究导刊,2015(18).

[4]范洁.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培养对策大数据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