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发展与建设构想

2019-12-11周宇航金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6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区域经济

周宇航 金明

摘 要:分析当前四川五大经济区发展现状,通过基础数据对比和政策研究,找出四川经济协调发展的不足之处,为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建设构想。

关键词:四川五大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6.002

0 引言

2006年为了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纲要中首次对各地市进行了区域划分,根据空间关系和自然资源分别命名为成都平原、川东北、川西北、川南、攀西经济区。五大经济区范围涵盖全省,以成都经济区为核心支撑点,期望通过建设形成产业分工明确、特点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体,提高四川经济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的较快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五大经济区只是空间概念上的划分,其重点是对川内五大区域进行必要的产业布局,对于城与城之间的协同发展没有深入部署。之后在省的“十二五”纲要中这一不足得到改善,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被首次提出,并明确了缩小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差距的任务目标,大大的丰富了五大经济区的建设理念。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调研视察时指出:四川要健全区域协作的体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这一重要批示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掀开了四川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基于这一战略现实,面对五大经济区经济基础、资源要素、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如何通过战略的优化调整,实现四川经济由单极支撑向多核驱动,构建川内区域间良性高效的协作模式就显得极为关键。

1 四川五大经济区发展现状

从总体规模上来看,2017年四川五大经济区GDP总量约3.86万亿,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占比60.62%为2.33万亿元、川南经济区占比15.78%为6087亿元、川东北经济区占比15.35%为5919亿元、攀西经济区占比6.81%为2625.16亿元、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占比1.44%为556.66亿元。五大经济区之间经济实力相差巨大,排名第一的成都平原经济区GDP总量是川东经济区的8.9倍、川西经济区的42倍,2006年这一数据是3.73倍和35.3倍。与2017年相比,2006年确立五大经济区时,各经济区GDP占经济总量之比依次为59.25%、15.77%、15.88%、7.42%、1.68%。由此可见十余年间,各经济区的差距没有明显缩小,相互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从人口和城镇化来看,2017年五大经济区城镇化率均低于同期全国水平的58.52%。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常住人口3798.56万人、城镇化率58.16%;川南经济区常住人口1550.23万人、城镇化率48.82%;川东北经济区常住人口2133.44万人、城镇化率43.61%;攀西经济区常住人口217.62万人、城镇化率54.3%;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常住人口60.15万人、城镇化率33.56%,五大经济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实力呈现正相关。

2 四川五大经济区发展不足

2.1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缺失

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实际,一个区域内经济的离不开“增长极”的支撑,但是在增长极发展不充分的阶段,区域内一个城市的一家独大容易造成“回波响应”的产生,使区域内的各种要素资源过于向中心城市集聚从而阻碍其他城市的发展。在从空间关系方面,一个城市对区域外沿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它会随着距离的扩大不断衰减。在不断加强核心增长极发展的同时,为了实现更加良性、协调的发展目标,加快区域间各生产要素的相互流通,需要在四川确立一个或多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参考国内建设范例,副中心城市可以与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上优化合作,拉动偏远薄弱区域的经济发展。江苏省以无锡和苏州为副中心城市,较好的承接了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制造为导向的苏南城市群。湖北省会武汉居于鄂东,为了加强鄂西的经济发展,湖北通过确立鄂西的襄阳和宜昌为副中心城市,打造西部双核从而实现东西间的协调发展。

从现实来看,除去成都市四川省缺少一个强大的经济副中心城市来弥补成都在空间辐射上的不足。成都市作为域内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其对区域内经济的拉动能力主要体现在成都平原经济区上,2017年成都市经济增长1719亿元,分别占成都平原经济区增长总量和全省经济增长总量的66%和45%,其余20个市州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不超过6.5%,与成都相比均呈现低水平的均衡发展态势,成都一支独大的局面仍较为严重,长此以往地区间发展差异将难以弥合。

2.2 待优化的发展战略

五大经济区的划分以行政范围为蓝本涵盖全省,为省内不同区域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但是这一战略规模过于宏大,在突出成都经济区的情况下,没有详细布局其它经济区之间的联动机制,核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达7之多,重点不够突出,这种处处皆发展、处处皆重点的任务布局,易导致低水平、低均衡态势的出现,难以集聚区域间有的限要素资源形成突破性发展。除成都平原經济区外,其余四大经济区均与外省相连,其各自的规划没有注重发展的空间性,即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发展的空间方向和与外省的多层次往来合作,阻碍了省际大范围的产业分工合作和人、财、物的流通,不利于区域增长极的培育和四川经济的持续发展。

不平衡增长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划分经济发展的优先次序,在区内自然、人文、科技、交通较好的地区进行重点投资,形成一个或多个增长极,这样可以高效的利用区内有限资源,在增长极地区与其它地区的经济往来中通过产业转移与融合,达到域内的协调均衡发展。而忽视经济基础的全方位建设,不但不会促进发展,反而会出现盲目投资,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的情景的出现。在四川五大经济的顶层规划下,通过补足重点核心区的建设方案,强调大范围内区域连动的发展思路,可以形成多个局部经济支撑点,实现区内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3 四川五大经济区的建设构想

3.1 加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核心建设

成都市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核心,其发展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四川经济所能达到的高度,解决好成都市的发展问题是建设五大经济区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从全国来看,与排名前四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相比成都的经济体量仍偏弱,城市群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剖析成都市发展,从目标对象上来看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加强成都市三圈层融合发展增加内生动力;二是构建环成都经济圈提高区域协作能力。

针对第一点,目前应加强二三圈层间结合处的发展,重点是大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建成成都新金融中心、科创中心、文旅中心,使之成为南向门户,带动圈层外围的新津、龙泉、简阳和眉山一体化发展。其中需要重点突出的是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成都是全国仅有的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配置的城市,宏观来看,身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人员货物流通需求巨大,同时又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帶三大政策的交汇点,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得天独厚。依托双核机场,成都市应建立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航空港区,积极发展航空物流,通过长江水系实现陆地、航空、水运三位一体的联运机制,打造中国西南物流中心,使成都成为面向西南地区、长江经济带上游、东盟贸易区的人财物中转基地,变成都的地理劣势为优势,推动内生动力的突破性发展。

针对第二点,成都市应积极与其半径100公里内的城市进行多方位合作。以接壤的德阳、眉山、资阳为主要对象,实现区域规划的统一协调、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政策服务的信息对接,打破行政构区划限制,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同城化发展模式。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由 “点-线-面”分阶段进行的,在环成都经济圈中的建设中也应该遵循这一思路,发展不能仅限于成都这一主体,要以大成都的格局对区内各要素资源进行整合,疏导成都的非核心职能和相应产业,使之逐步向外沿城市转移,形成互补的产业体系。同时要加强环成都地区相应城市的城镇化建设,形成环成都城市群,为区域间多方位协作建立现代化城市基础。

通过加强核心成都市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使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相关城市形成一个整体,由之产生的扩散效应会加大其余四大经济区间的经济联动,这对实现四川省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

3.2 加强构建省域副中心城市

根据3.1分析,通过加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塑造新的地区增长极,可以很好的增加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四大经济区内部经济活力,整合其各自区域内部资源要素,实现五大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按照国家划分城市规模的标准,四川省有超大城1座、Ⅱ型大城市16座、中等城市2座、Ⅰ型小城市2座。根据区位条件、经济体量、人口规模从16座Ⅱ型大城市中选择相应发展对象,经过综合分析有实力成为省域副中心的城市有南充、达州、宜宾、泸州,绵阳、德阳和乐山虽然经济实力较好,但因距离省会较近属于成都城市群一部分,都难以发挥区域带动作用遂予以排除。其中南充、达州属于川东北经济区,宜宾、泸州属于川南经济区,它们经济体量相当可以成为各自经济区的双核心,促进经济区内部的共同发展。以川东北经济区为例,达州交通便利北邻陕南汉中经济带,辐射关中平原城市群,南靠重庆万州,拥有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南充紧靠嘉陵江经济带,具有油气化工、汽车生产、装备制造等产业。这两个城市通过发展优势行业进行产业互补,可以成为川东北经济区的双核,起到带动整个经济区协调发展的作用。川南经济区的宜宾与泸州同样适用这一策略。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各占全省的15%,通过确立区域内的双核副中心城市,可以很好的改善其内部经济辐射能力不足的状况,形成由重点城市到经济带的发展过度,对于区内的经济协调有重要意义。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为多山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其发展不能照搬平原地区经验,除攀枝花外其余市州多以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为主,少有或没有大型工业。这两大经济区的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由“一、二、三”传统模式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生活观念、城市建设等多方位的现代化与城市化。

参考文献

[1]马文春,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国家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EB/OL].http://tjj.sc.gov.cn/tjcbw/tjnj/,2019-9-5.

[3]丁任重,王圣军,张景华,等.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四川省情,2007,(2):30-31.

[4]陈国阶.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川思考[J].西部大开发,2013,(9):45-48.

[5]卢阳春.西部省域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产业优化配置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5,(3):113-120.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区域经济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