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2019-12-11华南
华南
从一粒种子的萌发,到一棵参天大树的长成,蓬勃繁茂、硕果累累;从一个希望的点燃,到无数个梦想的接力传递,明媚鲜活、生生不息;从一颗爱心的传递,到千百万人爱的汇聚,温暖洋溢、厚重绵长。这是希望工程走过的30年,以中国之爱稳稳地托起了明天的太阳,洒下中国之暖的明亮光芒。
1989年,希望工程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建立,成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基金,在促进教育发展、引领中国公益慈善、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0年来,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援建小学20195万余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0多万名——这项以“希望”命名、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的社会公益事业,传递了党的温暖,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亮眼且动人的成绩单。
30年来,希望工程积极探索“坚持党的领导,关注社会需求,符合中国国情,发挥团组织优势,动员青年积极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公益事业模式,对我国公益组织的孕育、公益文化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在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事业的典型,希望工程也正在以高瞻远瞩的视角,向世界贡献中国经验。
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始终坚守为党和政府分忧的赤子之心,始终秉持让农民的后代有书读这一朴素而崇高的使命,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在数以千万的青少年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注入了成长的力量、传递了家的温暖,为共青团赢得了荣誉。今天,许多曾经为这项事业贡献了智慧和汗水的拓荒者们已生华发,但一批又一批青年得益于这项工程而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希望工程事业依旧年轻,值得为之付出的每一个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教育扶贫,用知识改变命运
“车伯伯您好!您家里打的粮食够吃么?我们这儿今年又欠收了,我又从学校出来了,我要背着口袋外出去讨饭……我们很想上学,我们想念出书来做个像您一样为国争光的人。”1988年,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桃木疙瘩村的张胜利和小伙伴吕成山,即将辍学的他们,怀着心中最后一丝希望给时任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写信。
求助信辗转到了青基会工作人员手中,由此揭开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序幕。1989年10月初,中国青基会河北调研组发现,桃木疙瘩村全村14户人家共13名学生,其中有11名学生失学,张胜利和吕成山因为爱读书,常常靠收集头发换钱来交学杂费上学。
在希望工程首次资助就读证颁发仪式上,张胜利接到“沉甸甸”的资助就读证,成为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13名学生之一,人生道路就此发生转折。张胜利至今记得,那一天是1989年10月17日。
1995年,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录取。199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回乡任教,让希望在家乡继续延伸。为了铭记希望工程,张胜利给女儿取名张希望。亲歷希望工程30年的历程,张胜利感慨万千:“我不仅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是教育发展的见证者。从我个人来说,过去受到救助才得以上学,现在国家实行了九年免费教育,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理想就是当山村教师,教贫困的孩子。2011年,希望工程给我们学校捐建了一座体育快乐园地和一个希望厨房,现在我们的操场是塑胶操场,有一个标准的五人制足球场。我认为希望工程改变了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思想观念,是精神的传承。”
张胜利的故事,仅仅是希望工程30年书写的动人篇章中的一页。
上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将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作为根本使命,先后发起希望工程“1(家)+1”结对救助和“希望小学”建设,有效解决青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问题,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升学率。
“20世纪80年代末,团中央创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国家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状况及中国国情出发,发起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活动,并把这项活动命名为‘希望工程。这项活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许和支持。邓小平、李先念、江泽民等40多位老革命家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为‘希望工程题了词,邓小平还曾经两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的支持下,共青团倡导实施的‘希望工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93年,全国有32万名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在‘希望工程资助下重返校园。同时通过实施‘希望工程,广大团员青年、少先队员通过直接参加‘希望工程活动,了解了国情,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实践证明,‘希望工程的实施不单单是善意之举,而且是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十分具体的有效途径。‘希望工程是共青团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维护青少年利益和服务青少年的创新之举,也是团办实业,拓展工作领域的成功之举。‘希望工程的成功,说明共青团只要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出发,认真履行社会职能,扎扎实实办事,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这是《中国共青团史稿》中对希望工程的定义和描述。1989年希望工程启动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宣布:只要中国还有一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会结束。
如今,中国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九年义务教育早在全国普及,“两免一补”政策已全覆盖,“人人有书读”的愿景早已实现。然而,希望工程并未止步于此,脱贫攻坚的路上,教育扶贫大有可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常务理事杨团讲道:“当年我们谈贫困,主要指收入贫困,也就是绝对贫困,今天‘贫困主要指相对贫困,教育、医疗都是主要因素。而希望工程从30年前就配合国家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进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很了不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要求必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回溯希望工程的公益之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會向希望工程捐款以个人捐款为主,写信是主要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希望工程社会捐赠的形式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体系建设、运作模式、品牌开拓、项目发展、机构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社会公信力、公益项目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姚明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达成共识,在希望工程架构下发起设立“姚基金”,在“以体育人”的核心理念下,通过体育项目助力乡村学校学生成长。姚基金秘书长叶大明介绍:“去年开始,姚基金升级为独立的基金会,这也是希望工程孵化出的又一个致力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平台。”
作为与希望工程合作23年的老朋友,宝洁公司做出了有益尝试。2014年起,宝洁200所希望小学开启了“宝洁希望小学儿童剧计划”,签署了国家大剧院国际儿童戏剧季公益合作伙伴计划,旨在丰富和提升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
不断推进机构治理体系的健全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公益理念,不断创新项目设计,探索多元化社会动员方式,形成了良好的项目落地、执行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机制,为希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青基会连续三次被民政部评为5A级基金会。
扶贫先扶志,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发展
1990年5月19日,中国青基会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援建了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
1993年,全国少年儿童用自己的压岁钱捐建了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学——西柏坡希望小学。
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捐建了陕西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他在给校长的信中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关心:“有机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与你们建立联系,很高兴。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学生入学困难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项富有意义的内容。”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苍穹。
在持续如潮的社会捐助下,一所所希望小学在大山深处、穷乡僻壤中拔地而起,以每年760多所的速度递增,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让上万所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告别危房,让万千贫困孩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里尽情放飞希望。
在国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国家已基本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从“有书读”到“读好书”?希望工程全面升级,将资助对象扩大到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将“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受助对象的需求,学生资助模式不但动员社会力量,继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让莘莘学子圆上学梦,而且还关注贫困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让其参与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项目。
2006年,希望工程推出“圆梦行动”,帮助众多农村经济困难学生迈入大学校门,并由最初的简单物质扶助更新为“学业资助+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资助模式;推出“激励行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增强自信,培养责任,锻炼和提升能力。
同时,希望工程创新升级希望小学,推出希望工程快乐系列,援建快乐体育园地、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配套设施,协助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希望工程教师培训项目、古诗文经典诵读、研学夏令营、希望工程一堂课、志愿者支教行动、足篮球及科技公益季等素质教育活动,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中国青基会设立希望工程紧急救灾专项基金,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灾区青少年救助方案和灾后重建方案。汶川地震后,希望工程开发出抗震板房希望小学,开展希望工程社工服务和“心灵守望计划”,在紧急状况下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心学习、享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大力投入,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让孩子们吃上饭、吃好饭成为迫切需求。2009年以来,希望工程开始为乡村学校配备“希望厨房”,让孩子们吃上了热饭。在配备厨房设施的同时,又增加了营养教育和体育运动,为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范本。
2011年,中国青基会根据公益组织自身定位,启动“希望工程走进非洲”项目,在非洲欠发达地区资助建设希望小学,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30年来,希望工程紧抓战略机遇,砥砺奋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关注、研究希望工程多年,他认为,30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更加富裕,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政府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水准亦大幅提升,公众和企业的公益意识空前高涨,各类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公益需求不断变化,供给也日益繁荣。希望工程与时代同步,不断拓展、深化,从满足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底线需求、让贫困农户的孩子有书读,发展到为农村义务教育解决更加深层次问题、让农村的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中国青基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郭美荐谈道:“希望工程实施30年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划分,一个是经历了国家实行‘两免一补之前,希望工程重点救助、建校;‘两免一补实施之后,希望工程从单纯救助转向对贫困少年儿童救助、发展型,希望工程音乐教室、希望厨房等措施的实行,都旨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走进新时代,我们希望以此为起点,探索新时代发展之路。”
弘扬爱心善意,延绵接续希望
1991年5月,一张“大眼睛”照片震撼人心,照片中的女孩苏明娟由此成为希望工程的名片。
“我曾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如今已转身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践行者。”苏明娟说。
读书期间,苏明娟就经常将他人的捐款转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参加工作后更是将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捐款。2018年,她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希望将公益影响力最大化。
希望工程不仅为贫困学子种下梦想的种子,还完成了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识启蒙,成为公益大学校。杨团认为:“作为中国最早发起的公益项目之一,希望工程就像一团火,一下子激发了人们对公益慈善的热情。”
1989年10月,時年93岁高龄的革命老人帅孟奇率先为希望工程捐款人民币2000元,这是希望工程收到的第一笔个人捐款。
1989年11月,天津市塘沽区二年级学生朱彤,将自己积攒起来的27元零用钱捐给了希望工程,成为第一个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
蓝色的心形海浪上一轮红色的太阳,配上“希望工程”四个字,这是希望工程的标志,意为“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是我国首次将一项公益性社会活动名称注册为服务商标。在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希望工程探索、实践了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公益理念、公益模式,对公益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创办之初,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希望工程,如何募捐筹资,是青基会面临的最大难题。青基会坚持不依赖行政动员,通过民间力量筹资。这一大家如今习以为常的公益理念,由此开创先河。
1991年5月25日,陕西省镇安县贫困山区12岁女孩卿远香含泪写下“我要上学”的故事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募捐广告。这4个字掀起社会各界捐助希望工程的高潮。
1992年6月10日傍晚,两位军人带着3000元钱走进中国青基会的捐款室,他们是受人之托来捐款的,在得知捐款必须留下姓名后,他们回答:“如果一定要留名,就写‘一位老共产党员吧。”同年10月6日,这位老共产党员再次捐助了2000元。中国青基会的工作人员几经辗转终于了解到,这位“老共产党员”就是邓小平。
为希望工程拍下大量代表性照片的摄影师解海龙,至今“每年讲课都讲希望工程,讲身边人的故事,每年不下50场”。他说,希望工程的故事他会一直讲下去,讲他亲眼看到的中国教育这数十年的变化。
康晓光说:“希望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公益的平等化,使‘人人公益‘全民公益成为现实;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创新企业公益理念与公益模式;为许多非专业的个人与组织深入参与公益创造了机会和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在国人心中,希望工程就是“公益”的代名词。那十年,“做公益”就等于“参与希望工程”。时至今日,希望工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依然一枝独秀,没有任何一个公益项目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这也是希望工程为中国公益事业创造的丰厚资产。康晓光认为:“希望工程是时代的产物,准确地说,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工程。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一元体制,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挣脱束缚,逐步发育,现代公益组织也随之产生,中国青基会就是最杰出的先驱之一。”
30年来,希望工程始终是中国贡献最大、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10周年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捐款是怎样花的——希望工程效益评估报告》显示:“中国青基会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的民间公益项目”。针对29个省会城市的居民抽样调查发现,93.9%的1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知道希望工程,“在知道希望工程的居民中,63.5%的居民以各种方式为希望工程捐过款”;认为希望工程在中国各种社会事业中“影响最大”和“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之和为81.2%。
希望工程2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调查《希望工程品牌影响力评估》显示,75.7%的人“听说过”希望工程,16.5%的人“知道很多”,总知晓率为 92.2%。大城市公众中,56.7%的人认为希望工程“影响力比较大”,12.4%的人认为“影响力最大”,合计为69.1%。
30年间,希望工程累计接受个人和机构捐款150多亿元。个人捐赠者遍及海内外,他们不仅捐钱、捐物,还提供了难以估值的志愿服务。机构捐赠者涵盖国内外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各级政府部门。
30年来,希望工程还开创了大量公益新办法,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子。还有许许多多像苏明娟、张胜利这样的贫困学子,因为得到全社会的救助而改变命运,让教育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他们曾经作为希望工程的受益者,如今,转变为希望工程的资助者,用感恩的心反哺社会,将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
30年滴水成河,30年聚沙成塔。如今,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希望工程继续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以共青团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10万+行动”要求为目标,积极资助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将“三区三州”等重点扶贫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主要资助对象,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担负时代使命。
为未来种下希望,用希望点亮未来。希望工程将以实际行动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助力,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有效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继续托起明天的太阳。
今后,希望工程将在改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条件、提升素质教育等方面下功夫。郭美荐表示,走进新时代,希望工程要继续坚持“助学育人”的宗旨,坚持把帮助农村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使命,不断拓展资助领域,深化希望工程内涵,在新时代创造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