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及融资瓶颈破解研究
2019-12-11牛玉莲宫兴国
牛玉莲 宫兴国
一、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多元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是落实规划任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具体到金融资金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
(一)金融需求主体多元化
乡村振兴中“五大振兴”均不同程度存在金融需求,涉及农业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各类主体。如在产业振兴方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农产品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等均需金融支持,农村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均是金融需求主体;在人才振兴方面,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链条、农村群众就业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等,都对金融提出相关需求;在文化振兴方面,金融需求体现在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或项目建设等方面,需求主体也涉及多个方面;在生态振兴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村人居环境的公共服务供给、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等需要金融跟进,金融需求主体主要是政府或国有投资发展公司等;在组织振兴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对配套金融支持提出需求。
(二)金融需求结构多元化
一是资金需求大额化、长期化。乡村振兴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如水、电、路、气、医疗、教育、文化等,多为公益性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期限较长。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壮大,现代农业项目、农业龙头企业等所需资金额度也呈大额化、长期化趋势。二是资金需求综合化、个性化。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进度不同,信贷需求也存在差异化特点。如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需要保持金融扶贫政策和扶贫贷款的连续性,对扶贫贷款需求较大;在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进展较快的地区,需要金融支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金融需求内容多元化
乡村振兴对金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资金方面,也同时表现在金融产品、服务方式等方面。如从服务品种看,除传统的信贷支持和账户管理等金融需求外,还需要市场资讯、金融培训、财务规范、公司治理、投资银行等多种类服务,部分富裕的农村还存在投资理财咨询、贵金属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上下游客户中介等金融服务需求。从服务方式看,除传统的网点柜面服务外,农村企业和农民还需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灵活便利的银行服务终端,尤其是需要面向广大农民简单、便捷的使用界面和功能。从服务效率看,受农村地区种养殖业季节性影响,资金需求的窗口期更短,需要银行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同时,由于农村合格抵质押物相对不足,还需要商业银行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把控实质风险,提高农村信贷服务质效。
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困难障碍
面对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需要从供给端及时做好供应,但从当前的具体实践看,各地普遍存在着制约金融资源投入的瓶颈障碍,亟待破解。
(一)有效承贷主体与乡村振兴旺盛的金融需求不匹配
当前,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无论是农村产业提升、基础建设优化,还是农村环境整治、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融资需求都很旺盛,但普遍缺乏涉农有效融资主体,当前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承载能力不足,农村环境提升融资渠道不畅通,存在“三农”领域“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现象。比如,有的乡村振兴项目短期内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和收益,金融机构较难跟进服务;有的因承建主体经营、项目手续等原因,导致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二)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对金融资源的撬动力不足
当前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既需要财政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同时需要撬动信贷资金的投入,甚至需要居民自身投入以及社會资本方的介入,共同形成资本联动,但很多项目周期长、无收益,或者收益率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方和民间资本介入。同时,2017年以来,国家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购买服务的中长期融资业务模式,中长期项目贷款与“政府兜底背书”分割,部分乡村振兴项目为公益性项目,本身无收益或收益很小,没有政府背书很难达到银行准入要求。
(三)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相适应的配套机制有待完善
乡村振兴各类金融需求主体中,拥有的最大资源资产为各类农村产权,但在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方面,所涉及的产权交易、价值评估、抵押登记、风险缓释、抵押物处置等多个环节,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吸纳支持信贷资金流入。从当前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看,普遍面临产权交易不活跃、标准化程度不高等情况。从农村产权价值评估看,普遍面临专业化评估机构欠缺、抵押物价值难以有效释放等问题。从担保增信与风险分担方面看,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对接意愿强,但后续落实机制难以有效跟上,信贷担保资源落实难,风险分担体系不完善,影响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从农村信用环境看,由于历史、体制和教育等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环境亟待完善,农村经营主体信用意识有待提高。农村信用登记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不能满足金融机构对信用的获取、评估和运用。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压力较大,需要多部门联动,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守信激励机制。
(四)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银行网点布局看,近年来商业银行为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在乡村的网点数量减少,目前一个乡镇大多有一两个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或邮政代理网点)的营业网点,有时难以满足需求。从提供的金融产品看,乡村银行网点大多只提供基本存款、贷款和汇款类服务;从资金流向上看,乡村大部分存款没有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而是回流城市;从金融创新方面看,针对农村的信贷产品或方式仍以普通的抵押担保为主,契合农村集体经济特点的金融创新较少,与全面融入地方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尚有一定差距,同时,相关产品存在市场同质化现象,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三、相关建议
(一)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和市场主体培育,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承载能力
一是做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规划。在制定出台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信贷投放要求,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和培育重点项目,打造符合条件的承贷主体。二是通过联合和重组,淘汰规模小、经营不理想的农业组织,达到重新配置资源、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三是注重产业引导,选准具有乡村特色的优势产业,深入挖掘产业链价值,积极引导建立以产业为依托、品牌为纽带、市场为先导的产业体系,开发多领域、多方式的产业链条,把小的农业经营主体合并起来,做大做强大型农业经营组织,让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提升农业农村的信贷资源承载能力和水平,更大限度凝聚财政金融的合力。
(二)做好政策协同配合,健全和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合作机制
一是加强跨部门协调联动。各级地方政府引导建立农业、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健全完善各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信息共享沟通。二是优化财政供给结构。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加强涉农资金行业内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建立权责明晰的涉农资金支出体系,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性供给。三是设计合适的商业模式吸引金融资源投入。一方面,通过加快农村土地相关改革,将现有资源转化为资产、将资产转化为资本,使之参与或主导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投融资活动;另一方面,加强财政资金投入,撬动金融资金投入乡村振兴。
(三)健全担保增信和风险分担机制,提升信贷投放可介入性
一是完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融资担保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善涉农担保服务。二是建立农业信贷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对农业信贷主體按风险项目给予适度的风险补偿,以确保融资担保杠杆作用持续发挥、金融资源持续下乡。三是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和杠杆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农村金融领域倾斜,对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金融机构,在税收优惠、财政奖励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四是提高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政策性保费补贴范围,吸引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防范风险。同时,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相关税收等方式引导、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涉农保险产品。
(四)加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供给体系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蔬菜大棚、大型农机具、生物活体、林果苗木、农业知识产权、农业产业链、仓储、订单、财政补贴和经营预期收益权等抵质押融资方式,扩大涉农主体合格有效抵质押物范围。二是优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鼓励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模式,在有效做好风险防范前提下,逐步提升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三是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创新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方式的贷款,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金融机构联网共享,建立市场化农村产权流转处置机制,优化农村产权融资配套环境,为新型农村抵质押贷款推出创造条件。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营造利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培植”。尝试开展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评分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涉农企业贷款风险定价、财务核算、贷款审批、违约信息通报等机制,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培育。二是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通过司法手段提振金融信心,对失信者形成威慑,推动乡村诚信新风气;结合“乡风文明”等规划,广泛开展诚信意识宣传教育,持续加强对金融知识、诚信意识的宣传力度,指导广大农户使用、辨识、更新个人信用,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