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凤林 为火箭铸“心”,为民族筑梦

2019-12-11张惠清

中华儿女 2019年22期
关键词:凤林火箭航天

张惠清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49年后的今天,“长征”“神舟”“嫦娥”“天宫”争奇斗艳,2018年中国航天发射数量37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成为世界级航天强国,其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奉献的青春、倾注的热血,“最美奋斗者”、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就其中之一。

“当看到我们生产的火箭把一颗颗卫星发射升空,这种自豪感无可比拟。”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高凤林班组组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高凤林说。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高凤林,是焊接这个“心脏”的中国第一人。他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被誉为“金手天焊”,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40年来,他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包括为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国际项目攻坚。2014年底他携3项成果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全部摘得金奖。他于2018年获得“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作為站在巅峰之上的大国工匠,多年来,他用自身的经历阐释了奋斗的精神。

追求极致的“金手天焊”

高凤林被誉为“金手天焊”,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和航天的不解之缘,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时,刚迈出校门的高凤林走进了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师傅给学员们讲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史,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讲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这让高凤林暗下决心,要成为像师傅那样对航天事业有用的人。

“老师傅说,要当一名好工人,必须要上四个台阶,首先是干得好,还要明白为什么能干好,要能说出来,并且要能写出来。”老师傅的一席话,让高凤林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好工人!

从那以后,他不懈努力追求在航天操作岗位上的发展。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划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日益积攒的能量迸发出来,一次又一次突破、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上世纪90年代,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组成,全部焊缝长达900米,焊枪多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

在首台大喷管的焊接中,高凤林连续昼夜奋战一个多月,腰和手臂麻木了,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用毛巾热敷才能减轻痛苦。凭借着高超的技艺,高凤林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成功焊接出第一台大喷管。但随后的X光检测却显示,大喷管的焊缝有200多处裂纹,面临被判“死刑”的命运。

高凤林异常镇定,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最终判断出:“裂纹是假的!”经过剖切试验,在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所谓的“裂纹”,确实只是焊漏与方管壁的夹角所造成的假象。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试车台,这一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高凤林首次尝到了知识和技术结合的幸福感。

此后,在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焊接第二台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公司唯一的一台真空退火炉发生炉丝熔断,研制工作一时陷入停滞。要想恢复设备运转,必须有人从窄小的炉口缩着肩膀钻进去,将炉丝重新焊接在一起。那时正值盛夏,炉内氧气本就稀薄,焊接时还要输送氩气进行焊接保护,情况十分凶险。高凤林忍住长期加班导致的胃痛,主动要求钻炉抢险,三进三出,前后近两个小时,成功地焊好炉丝,真空炉恢复了运转。高凤林由此被业内誉为“金手天焊”。

工作期间,高凤林愈发感到知识的可贵。前后9年时间,他在工作之余积极用知识武装自己,先后取得机械工艺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的大专和本科文凭。

高凤林说:“一名好的技术工人既要具备高超的技巧,专注实干,还要运用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开拓创新,追求极致。”

成功通过“国际级大考”

随着高凤林远近闻名,国内外同行遇到棘手难题都来向他求助。

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目前我国设计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是我国火箭程碑式的产品,也是我国未来天宫空间站建设的主力运载工具。

2007年9月,在长征五号研制的关键时刻,发动机内壁在试车时出现烧蚀。现场专家焦灼地联系高凤林求援,高凤林带着助手赶到现场。操作台10米开外就是易燃易爆的大型液氢储罐,脚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涧。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异常狭小,仅能硬塞一只手臂进去,高凤林只能凭着多年的操作经验“盲焊”。最终,在夜晚来临前,他成功地排除了故障,被发动机总设计师戏称“通过了国际级大考”。

而真正的国际级大考发生在2006年。2006年11月底,高凤林突然接到厂长电话:“丁肇中教授有个项目遇到困难,点名请你前往协助!”原来,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领导的、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AMS-02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在制造中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希望高凤林前往解决。

探测器用的是液流氦低温超导电磁装置,将搭乘美国最后一班航天飞机“奋进号”到国际空间站上执行探测任务。此前已经来了国内外两拨儿“顶尖高手”,但因为工程难度巨大,项目实施方案一直没能得到国际联盟总部的认可。

接到电话,高凤林立刻到现场展开了基础性调研考证,并听取了之前两个方案的详细分析。在论证会上,高凤林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得到各方专家赞赏。会后,高凤林又耗费几天的时间,把思路完善成一个创新设计方案。由于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支撑,高凤林的方案很快获得了国际联盟总部的认可,他本人也被委任以美国航天局(NASA)特派专家的身份,督导项目实施。

这也是高凤林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之一。

如今,“高凤林”这三个字在业界已经是“非凡”的代称,在非凡业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非凡付出。自1993 年,高凤林担任发动机车间氩弧焊组组长以来,尽管有过多次可以提拔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始终认为,他的根在焊接岗位上。为了攻克难关,他常常不顾环境危险,直面挑战,为此多次负伤,鼻子受伤缝针,头部受伤三次手术才把异物取出,而胳膊上黄豆大的铁销由于贴近骨头至今无法取出;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

2015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操作难度很大的发动机喷管对接焊中,高凤林研究产品的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的高次方程公式和线积分公式,提出了“反变形补偿法”进行变形控制,这一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凤林说:“人不能没有追求,只有当人生的追求和社会的需要同步时,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人的质量决定产品质量”

航天事业与国家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中国航天蓝图从梦想变为现实,靠的是什么?“人的质量决定产品质量。”这是高凤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任何先进设备,都是人的延伸,都需要人的控制,需要长期专注和投入,以追求产品及其内涵的实现,达到产品的最佳状态。

除了为火箭焊接“心脏”之外,高凤林还有一个意义重大的工作,就是传道受业,培养更多像他一样优秀的航天高技能人才。

2005年,高凤林所在的班组被国防邮电工会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命名为“高凤林班组”,成为航天一院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班组。

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凤林的名字,命名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是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2015年,高凤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每年可以解决十余项工艺焊接难题,还承接了企业内外的多项技术培训交流任务。同时,创新工作室也成为重要的人才育成基地。高凤林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如今,他的徒弟当中已经有6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事业为天,技能是地。”这是镶在高凤林工作室文化墙上很醒目的一句话,也是高凤林和他团队的座右铭。追求技术极限,高凤林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在技术传承上,他毫无保留地把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且敢于任用年轻人“挑大梁”,还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技术比赛。在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上,他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焊接育人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利用润湿和渗透效应育人,让团队成员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利用焊点和焊缝的关系育人,强调合力作用;利用熔池效应育人,让大家在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刚参加工作时,师傅教导高凤林“要尊重你的工作对象”,这句话让高凤林终身难忘,他也用实际行动将自己的职业态度和工匠精神传授给徒弟们。他说,“我最希望他们从我身上学到的还是对做人的理解,以及对事业的专注、投入、执着,还有时刻准备吃苦的精神,只有不断努力、追求极致,才能不断获得成长。”

高凤林说,他把80% 的时间给工作,15% 的时间给学习,5% 的时间给家人。为祖国航天事业的无私奉献,注定了他对家人的亏欠。如今,高凤林还有很多社会活动:应邀为小学生讲公益课,给孩子们普及航天知识;周末走进大学课堂,給大学生讲解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参加焊接协会的交流活动,为推动焊接行业的发展出一份力……他说,这是一种责任。

大国工匠高凤林对“中国制造”充满期待:“对我来说,戴上面罩,拿起焊枪,就意味着进入一种状态,必须心无杂念。每个团队、个体都要对用户、对产品负责,同时不断掌握前沿科技,总结起来就是诚信加科技投入,我希望有一天中国产品能成为世界的NO.1 !”

猜你喜欢

凤林火箭航天
“铁裁缝”高凤林,为火箭焊“心”
高凤林:为工匠代言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人 物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