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衢大路,也要保护野生动物

2019-12-11文/图

中国公路 2019年22期
关键词:公路网三江栖息地

文/图

公路会分隔道路两侧空间,特别是封闭的高速公路有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有必要更加重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制约或投入增加。

链接:

“中华水塔”的建设难题

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有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如雪豹、藏羚羊、野牦牛等,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青海考察时就曾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三江源地区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如青藏铁路和公路对藏羚羊迁徙的影响。

三江源地区仍有大量公路等待建设,尤其在新规划的国家公路网中,有6条新建公路穿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穿越总里程达到569.3公里。根据《青海省省道网规划(2012-2030年)》及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新规划的青海省省道网中,有14条线位穿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穿越总里程为1743公里。

当前三江源地区绝大多数公路缺乏涉及工程区域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种群现状资料,特别是在设计时缺乏项目区域的准确动物分布信息,致使工程在建成之后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动物通道设置等。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野生动物对工程建设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2018年,青海省交通运输厅专门立项开展“三江源地区道路工程对野生动物阻隔影响评价研究”,破解工程建设中野生动物保护的难题。

上世纪20年代,北欧公路上大型野生动物与车辆相撞导致的交通事故引起了人们对于野生动物与车辆相互作用的关注。此后,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开展了公路对野生动物影响的调查与监测研究。2003年出版的《道路生态学:理论与实践》就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其保护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认为,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栖息地损失、栖息地质量降低、道路交通致死、迁徙阻隔、动物种群分割与局部灭绝等方面。

目前,国际上共有10多种技术来缓解公路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包括隔离栅、上跨式或下穿式动物通道、警示牌、限制车速、反光镜、公路照明、警示哨、调整栖息地、将动物从公路上驱离、公众教育。研究表明,动物通道和隔离栅的组合是最有效的。

动物保护,成为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逐渐延伸到西部山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工程建设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019年4月全线贯通的京新高速公路,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沙漠高速公路。在部分路段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召开了多次环评会议,就野生动物通道的设计进行反复讨论。最后,工程建设方设置了59座大中型动物通道,为此增加建安费约2600万元。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动物标志牌

监控设备拍到易危动物豹猫穿越涵洞通道。

国道丹阿公路吉黑省界至东宁段改扩建工程穿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豹动物通道成为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最后工程建设方增加建安费约9000万元,设置了3处虎豹动物通道,包括一处上跨式通道,长度约300米,建成后或将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上跨式通道。

行业重视,政策接连出台

近年来,公路建设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及动物通道设置越来越受到交通运输部的关注。2016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加强绿色公路技术研究”部分提出“大力开展绿色公路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研究动物通道设置新技术,开展绿色公路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助力绿色公路发展”。

2017年,《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结合国省道改扩建项目推进动物通道建设和湿地连通修复。

2018年发布的《绿色交通设施评估技术要求第一部分:绿色公路》(JT/T 1199.1-2018)将动物通道作为评价指标明确提出。

起步较晚,已经开展实践

我国公路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起步晚,但发展快。公路选线阶段一般会尽量避免穿越野生动物集中活动区,实在避免不了就通过提高桥隧比来减小工程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减少对其割裂和破碎化。在生态敏感区的公路和铁路沿线也设置了一定规模的野生动物通道,如青藏铁路、青藏公路、云南思小高速公路、吉林鹤大高速公路等。我近年来,国对野生动物通道的研究也吸引了国际关注,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交通生态学大会都曾进行过广泛的宣传交流。

两个阶段,各有保护技术

以下从路网规划阶段和设计阶段简要阐述保护技术和对策。

公路网规划阶段

只有在公路网规划阶段考虑野生动物的保护,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和减轻公路网形成后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结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公路网模式、公路网密度和交通量是规划阶段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与野生动物和谐的公路网络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保留大面积的没有公路的区域;

2)将主要交通量集中到几条主干道上;

3)在穿越自然环境良好区域的公路上尽可能多地设置桥梁、隧道和涵洞等,以保障水系的连通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完整性。

吉林鹤大高速公路两栖类动物通道内部水流吸引两栖类靠近,高于水流的小道为小型兽类利用提供了便利。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将规划高速公路网与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藏羚羊等)分布图相互叠加,从规划层面尽量绕避敏感物种分布区域,实在无法绕避的也考虑了各种缓解措施,如动物通道等,是从路网的角度考虑野生动物保护的有益尝试。

藏野驴穿过青藏公路藏羚羊通道桥。

随着公路网密度的增加,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会减小、退化和破碎化,增加种群灭绝的风险。研究者以巴西大食蚁兽为保护对象,发现其最小生境面积在247~498平方公里,要保持种群稳定性,最大道路密度要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21~0.55公里,该研究为基于大食蚁兽保护的路网规划提供了指导。

公路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可采用的动物保护措施包括:路线避绕、动物通道设计、隔离栅、交通工程(标志牌、减速带等)、栖息地营造等。其中,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和隔离栅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效措施。

动物通道选址从公路沿线地形、植被、资源和人为干扰4个主要生境因子判定动物通行热区。在动物通行热区内,进一步通过GPS项圈、痕迹跟踪、专家咨询来识别目标物种的移动路线,将移动路线与拟建公路线位叠加,交叉点位即为拟设动物通道的位置。

鹤大高速公路两栖类动物通道标志牌

合理的通道类型及构造通道的类型有上跨式、下穿式及多功能通道三大类。上跨式通道由于投资大,目前国内应用很少。下穿式通道结合地形和桥涵通道设置,数量较多,如青藏铁路桥梁通道、青藏公路藏羚羊通道桥、京新高速公路桥涵通道等。多功能通道可同时满足野生动物、人群、家畜、过水等需要,因此数量最多。

通道内部结构包括内部地面铺装、光线条件、噪声、湿度营造等。通道表层要铺设土层,且尽量种植与周边一致的植被物种,模拟周边自然环境。还要根据目标物种生活习性(如迁徙规律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两栖爬行类动物喜欢潮湿环境,因而通道内部要保持一定湿度才能满足其需求。

公路两侧适宜的栖息地公路两侧具备适宜的栖息地,可诱导野生动物靠近和穿越通道。

通道出入口的隔离栅通道出入口的隔离栅对于引导动物到达通道入口、防止动物进入公路路面威胁交通安全等有着重要作用。

配套交通工程设施主要有限速措施、警示标志、禁止鸣笛标志、声屏障等。这些交通工程配套设施,有利于减少人类及交通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协助通道效率发挥。

猜你喜欢

公路网三江栖息地
三江之水天上来
三江之水天上来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徐州公路网云控平台浅析
BEAN SCENES
公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系统实施效果评价
抵达栖息地
三江并流
打造公路网运行的集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