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曹操
2019-12-11华说
□华说
在今天一般民众的心目中,曹操的形象相当负面,说得好听一点,是“奸雄”,说得难听一点,是“奸贼”,总而言之,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这印象的得来,大抵源自于《三国演义》。在这部传世的著名古典小说中,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大反派。《三国演义》流传至今,传播既广且久,这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京剧舞台上的曹操则有一张“大白脸”,无它,因为京剧脸谱以色彩表人物性格,白色喻意阴险、狡诈。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小说、戏曲对人之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谓大矣。留心教育者,于此实不可等闲视之。
这是小说、戏曲中的曹操,与真实的曹操无关。历史上的曹操雄才伟略,乃“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古人称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曹操既“立功”而又“立言”,三者有其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不止此也,曹操还写得一手好字。唐朝张怀瓘在其所著《书断》中,以“神、妙、能”三品排列历代书家,曹操跻身章草“妙品”八人之列,足见其草书的水平之高,亦登堂入室矣。
当然,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立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曹操降黄巾、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斩袁谭、高干,击刘表、马超、韩遂;又降服乌桓、南匈奴、鲜卑,平定外患,一统北方中国。
不慕虚名,注重实际,是曹操最大的性格特点。在选拔人才上表现得最为深著。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了一道《求贤令》,态度鲜明:“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七年之后的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又下了一道《举贤勿拘品行令》。
前后两道令,用人的标准和原则一以贯之:我要的不是道德楷模,而是有治国用兵才能之人。不管其出身如何,品行如何,名声如何,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哪怕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皆可起用。是的,曹操的人才观完全是实用主义或者说功利主义的。无它,因为他要的不是虚名,而是成就一番霸业。他看得透彻:“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自建安元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起,曹操正式开启“挟天子以令诸侯”模式,一手把持朝纲,权势熏天。天下人都知道,朝廷的真正主人,不是汉献帝,而是曹操。但终其一生,曹操没有代汉自立为皇帝——此事由他的儿子曹丕完成。
实际上,在这期间,不断有人劝他称帝,其中既有陈群、桓阶、夏侯敦这样的部下,也有他的对手孙权——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魏略》);建安二十二年,“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配备五色安车、立车各一,合十乘,皆驾四马。汉献帝给予曹操的,完全是皇帝的礼仪待遇。也就是说,从权力到生活待遇,曹操享受着天子的一切,其实质,就是一位皇帝,所缺的,只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然而,曹操至死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没有代汉自立。
曹操对局限看得清楚,虽然自己一统北方中国,但天下未平,东南有孙权,西南则有刘备,两人皆一时豪杰,是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动战争师出有名,是正义的,他曹操站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制高点上。但是,一旦自己称帝,则一切随之反转,孙权、刘备将站到政治上和道义上的制高点上,他们的军队将成为“正义之师”,可以借此召唤天下英雄豪杰,而自己则变成了乱臣贼子,不复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优势,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慕虚名而处实祸”,不得为也。
“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纵观曹操一生,此诚为其人生的座右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