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019-12-10周婧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教法思政课互联网+

关键词 “互联网+” 思政课 教法 改革

基金项目: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专项重点项目《“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2017019)。

作者简介:周婧,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20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等重要任务,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只有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才能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及期待,增强获得感与幸福感,而“互联网+思政” 的教学方法改革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对思政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都可看出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仍停留在固有层面,认为思政课枯燥无趣,甚至有学生认为思政课与社会脱节,学生们更乐于接受外来文化,而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思想品德课、到初高中的政治课再到高校思政课,被误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导致形成一种排斥的现象,这种抵触情绪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调整力度不够

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都进行了些许创新,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仍为主流,教师进行理论灌输,学生被动“入耳”,却很难“入脑、入心”。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本身就枯燥乏味的思政课更加排斥,思政课“到课率低”“抬头率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没有揣摩到学生的心理与接受程度,理论知识过多,而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对于有些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学生往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部分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些理论与学生学习、生活有交集,学生每天通过微信、微博等APP有意无意地接触到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碎片化知识,课上再经教师讲解梳理后,学生对此内容易于理解;但对于“毛泽东思想”部分,部分学生却提不起兴趣,一方面由于特定年代的历史距离00后学生过远,无法引起共鸣;另一方面由于理论性过强,即便学生为了考试付出努力,但多是死记硬背,不得要领,更无法从心底里引发学生的认可和共鸣。

(三)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当前,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化及网络信息化的趋势势不可挡,思政课改革就应顺应这一大潮。如今网络发展迅猛,学生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接触到最新资讯,多元文化的碰撞对于学生自身的选择和取舍都提出了挑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做了重要讲话,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年轻人几乎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都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的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从一定意义上,谁赢得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1]

二、变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

为改变高校思政课面临的诸多困境,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直面挑战,有针对性地利用“互联网+思政”的有机融合,变革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及简单陈旧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态度,各方重视

1.对于学生而言,要潜移默化转变其对思政课的态度。其实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倦和排斥并非与生俱来,思政课枯燥无趣也非常态,当下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完全可以从抗拒转为喜爱,这就需要教师找对方法来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和认知,如每学期开学第一课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转变其态度的最好时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点,引导其得到共鸣,也通过布置课前新闻播报、查找资料等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主动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思政课并非一味地单一灌输,被迫接受,而是一种心灵浇灌。

2.对于教师而言,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任务。一是明确教育任务,紧跟时代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这是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肩负起的第一重任;二是扎实理论功底,增强理论自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三是提升自身修养,做到“四个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3]做到此三点要求,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二)创新模式,推陈出新

1.坚持“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性。一方面,我们仍应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辅以实践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使教学过程更立体。过去,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忽视对学生行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踏入社会中,只懂理论不懂实践。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运而生,也成为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思政课虽然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但它并非脱离实际,相反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引导通过实践体验来内化这些知识则更为重要。目前我校思政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原理》课的经典诵读、《基础》课的志愿者服务、《概论》课的微电影制作、《纲要》课重走抗联路等实践活动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大学生自学自讲思政课、热点评说、情景剧目、红色故事、社会调研等活动也丰富了实践教学。其中校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是学生实践教学选择最多的主题,其中关注内容包括学习问题、校园管理问题、职业规划、校园文明、人际交往等等,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不仅仅立足于学校,还涉及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开放40年来身边的变化等。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加深对社会的认知,而且强化了服务社会的意识。

2.坚持教师“导”+学生“学”,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这一双边活动,其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有将“导”与“学”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有效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根本,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学习愿望和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采用不同教法,用好互联网,增强教学互动情节,在“导”字上下工夫。鉴于“00”后大学生大多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较强,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表达自我的愿望较强等实际情况,教师要突破原有的教学观念,让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采取启发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力促在“导”与“学”互动中有效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

(三)更新手段,多法并用

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多元化的今天需要教学手段随之多元化。“‘05方案实施以后,围绕着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变,人们大都有板书纸质教案转向研发使用多媒体课件”。[4]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手段制作精美课件就是教师应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通过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动”起来的同时,运用集声音、图像、动漫于一体的PPT课件、视频短片等现代技术手段,把深奥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从感性的层面来影响学生,切实提升思政课魅力和实效,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建立“慕课”“微课”等辅助学习平台,并推送相关教学案例、视频资料、参考书目等相关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如2019年10月1日要求学生在线观看《2019国庆70周年阅兵》,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四个自信,间接消化课内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国情在变,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永远在路上。要用好“互联网”这个重要渠道,有针对性地对教學方法进行改革,力求达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思政课改要“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要求,不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对思政课的期待。

参考文献:

[1]高翔莲,傅安洲,阮一帆.高校思政课“一线二红三实”立体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24).

[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03-18.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柴艳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猜你喜欢

教法思政课互联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