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笔与繁笔》为例谈依文定教
2019-12-10马攀峰
马攀峰
一、缘起:同课异构
笔者参加一个语文教研活动,两名授课教师同时开设示范课《简笔与繁笔》。这两节课的教学流程分别如下:
课例一:
教师先出示课题,以课题激趣,引导学生解读文章标题《简笔与繁笔》,明确文章的体裁和文章的写作范畴。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文章的侧重点又在哪里”三个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引导小组合作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接着教师指出这篇议论文的语言严密,请学生抓住第一节读一读,品一品,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最后教师总结:写好一篇议论文要论点明确、论据恰当、论证合理、行文严密。
课例二: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明确文章的论点。接着结合文本,教师和学生围绕预习反馈生成的问题研读讨论:这篇文章如果是你写,你会不会这样安排?这篇文章是如何层进的?第1段和第2、3、4段是什么关系?如果你写这篇文章,你会举哪些例子?最后归纳:读懂一篇文章,要读懂文章的思路结构,从而了解作者的意图。
二、思考:依文定教
如果从两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两节课均有自己的特色。第一位教师紧扣议论文文体的特征,依体定教,从“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要素依次展开教学。第二位教师践行“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依学定教,从学生的预习入手,生成问题,指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研读文本,解决学习问题。
如果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观察这两节课,发现这两节课教学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第一位教师是侧重于对议论文的三要素的认识,第二位教师是侧重于厘清议论文结构,但是这两节课的内容指向是一致的,教者都是围绕议论文文本展开教学。
如果单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两个角度来评价这两节课的效果的话,这两节课都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议论文文体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是雷同的,这和大多数的议论文文体教学内容的设置几乎相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学方式的安排上有些差异。由此,笔者深思:如果不同的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全部是围绕议论文的要素设置并依次展开,那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不是雷同重复?这是不是“千篇一律”呢?如果不同的议论文的教学内容都是统一重复的,那么教一篇与教多篇,除了数量上的差异之外,还有其他的差异吗?要不要重视文本的个体特征呢?如果同一文体的教学内容几乎相同,教学流程近乎相似,那么会不会使学生学得更加倦怠。
所以,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要从学生学情出发,也不仅要从文体特征、编者意图出发,也要从文章的个体特征出发,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细细研读每一篇文本,就会发现每一篇文本无论是语言材料的使用,还是文本结构的建构,还是情感与思想的表述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文体类型的文章,也是“各具千秋”。
因此,教者在教学内容时,应该有“教一篇文章,感悟这一篇精彩”的意识,要能聚焦到“这篇文章原来是这样写的”,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和重构,要能够抓住“这一篇”的亮点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对此亮点重锤夯实,让学生能够“一文一得”。应该先思考:这篇文章是什么“例子”?这个“例子”具有什么特色,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紧紧凭借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精选一个或两个训练点,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習得语言,感受文章的精妙,从而让学生吸收、内化、升华。
当然,这不是说只注重“这一篇”的最主要特色,而忽略了文本的其他知识,也不是说只注重“这一篇”,而忽略了“其他篇”。这需要教师能够学会取舍,学会统筹,学会拓展,能够在有效的教学课时内,让教学效果最大、效率最高,让单篇文本的教学变得厚重,变得广阔。
比如《简笔与繁笔》这篇文艺随笔,其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选例典型。文章为了证明“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分别举了两个事例作为证据,其中一个事例源自《水浒传》,一个事例源自《社戏》,这样的例子典型精当,有很强的说服力,并且例子摘引简明,叙述扼要,评论精当。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要侧重举例论证,使学生对事实与论点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笔者认为,如果要掌握议论文的严谨结构,《简笔与繁笔》不如《拿来主义》;如果感悟议论文语言的严密,《简笔与繁笔》不如《美美与共》。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议论结构和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但是这些活动绝不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梳理议论文思路,明确议论文论点;理解文章例证写法,对议论文的例证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事实与论点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论述文章的繁简是一个老话题,也是写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如何处理繁简的关系呢?相信同学们在《简笔与繁笔》中会找到答案。
2.初读文章,梳理思路
活动一: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作者是要我们重视繁还是简呢?”
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但是从全文来看,作者针对当时的拖沓文风,强调简练为文。
活动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出示投影:本文思路的起点是(提倡简练),并阐述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着举例(简笔与繁笔的事例)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引用古人论述,提出(简繁的途径),最后针对当今创作上的问题,提出(简练为文)的主张。
3.细读文章,聚焦例证
活动三:小组探究本文例证的特点。
设问:①论证简笔妙用和繁笔妙用的例子分别是两个,我们分别去掉一个,行不行?②这四个例子的顺序能不能颠倒?③论证简笔妙用的例子用的是近百万字的《水浒传》,论证繁笔妙用的例子却用的是短篇小说《社戏》,为什么这样举例?
总结:举例要能够和观点一一对应,要充分、必要,要典型、有代表性,要表述简洁并有精当点评。
4.归纳总结,迁移运用
活动四:从《红楼梦》《边城》的节选片段中选论据,论证繁笔与简笔的妙处。写完后,交流展示。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教师教什么?我以为,教学生文章为什么写和怎样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些教学内容全蕴藏在文章这个“例子”里,并且是每篇文章的“亮点”。教者要根据文章的特征选择相对集中的“亮点”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而不是面面俱到,忽略了每个单篇文章特征的个体性。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