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政治安全维护研究
2019-12-10李至敏
摘 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计划促进多数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行业新业态。除去在产业上的突破,“互联网+”也影响到我们的政治生活,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安全是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互联网+”时代带给政治安全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安全;国家安全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39-02
政治安全关系到国家、政府系统和意识形态等的稳定性和合法性。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实现政治稳定,维护政治安全尤为重要,因为它既是社会转型的基础前提,更是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端信息技术与社交平台逐渐深入人们生活,我们也试图将这些新兴事物与国家政治结合,从而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一、“互联网+”时代给政治安全带来的机遇
1.改善国家治理与政治制度实施方式。以往汇报信息存在信息滞后、失真、混乱等弊端,往往最后无法真实地呈现。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新兴网络技术层出不穷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起直接沟通的桥梁,这避免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民众可以通过网络真实、有效、及时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同时政府也能同步了解,从而扩大决策的民主基础,减少决策失误。互联网上的争论,有些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矛盾与冲突,它有利于各方利益博弈趋于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尤其有助于政府政策与社情民意的双向互动,集思广益、吸纳民智、听取民意、减少决策失误。同时互联网这个平台信息可以透明、双向的交流,为打造阳光政府、群众有效监督提供便利渠道。
2.促进政权稳定和政府安全。只有维持政治系统动态平衡,才可以维护政治稳定与政府安全。“互联网+”的出现对原有的政治系统必定会产生冲击。为了确保政治安全,政治系统必须设置“减压阀”。民众有了意见与想法,可以在网上合法发表,释放压力。互联网为弱势群体提供维权的新渠道。网络的低门槛、平等性,使其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护自身利益、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场合。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网络曝光他们的遭遇,引起社会的重视,有些问题确实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而且互联网还提供民众政治监督的新渠道,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监督易于民众接受。
3.加强意识形态宣传。“互联网+”时代具有尊重人性、连接一切的特征,所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自由合法地表达思想,可以接触到多元文化的存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宣传,这不仅比传统的书籍、手册宣传要便捷、广泛、及时。而且还可以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保持双向互动,拉近距离。执政党可以更具体、真实地了解民众想法,从而在传统价值观上进行创新,形成更加适合国情、民意的价值观。新兴互联网技术为执政者提供平台,并且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主流意识形态加以深入解读,将共同的价值理念传播开来,深入人心。
二、“互联网+”时代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
1.弱化国家主权安全。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是各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时首要的考虑因素。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互联网的普及,公众的国家意识会渐渐淡化。国家政府通过不断塑造、宣传、凝结民族意识,从而强化民众的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一方面让个人力量更加突出,个人主义盛行;另一方面它跨越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區与地区的界限,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的民族意识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具备全球性的通用价值观。再有“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主权更加相对化。网络削弱了国家对公民个人行为和信息传播的掌控能力,甚至国家权威也受到挑战。网络的跨国性、流动性、平等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增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由此削弱了主权国家在国内外事务上的自决权。并且在“互联网+”时代,更多非国家行为体可以代替国家行为体完成某些事务,打破传统桎梏,获得更多的活动能量和活跃空间。
2.威胁意识形态安全。“互联网+”时代,较之传统信息发布的垄断,信息传递畅通无阻。每一个个体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接受者,网民的数量决定信息的发布源数量。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封锁消息,掩盖真相已成为过去。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揭露。政府若想控制网络传播,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而且还需要相应配套的技术,这都会使政府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对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会被迫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传播,潜移默化地会逐渐认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动摇对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最终有可能成为网络殖民化的牺牲品。国家内部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也相当严峻。当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怀疑,国家政党的合法性也会受到怀疑。那么政府努力塑造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家观念会崩塌,国家政局会出现动荡,整个社会将陷入信仰缺失的恐慌。
3.影响政治稳定。“互联网+”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更加频繁。这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将导致非理性、非法性的政治参与滋生。当政府无法把公民的政治参与节制在一个相适应的层次时,政治体系的有效性、稳定性就会受到削弱,继而动摇或破坏整个政治体系。“互联网+”时代极大地激发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但是当这一热情突破了原有限度,反而会破坏政治稳定,导致政治动荡。
同样无序的政治参与会导致无政府主义泛滥。发展中国家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面临很多问题,互联网提供了民众发泄的平台,这些矛盾与问题会通过这一平台不断放大。一方面网络上的一些虚假消息会煽动民众不满情绪,从而失去理性,容易破坏政治体系的稳定。政府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理性的决策,影响整个政治制度运行。另一方面无序参与造成了政治沟通的低效和无序,使矛盾和问题得不到解决,由此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威胁政治稳定。
三、“互联网+”时代政治安全维护的有效路径
1.培养政治安全观念。必须明确“互联网+”的真实含义。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我们还可以把互联网看成是一种工具,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让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得以改造、提升,从而实现跨界与融合。而针对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征,需要我们民众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不可以盲目、无秩序、非理性地参与其中,扭曲、捏造事实,传播不良思想。需要拿捏好尺度,掌握好火候。
对于我国来说,党和政府也要加强宣传政治安全理念。让民众清楚政治安全维护的重要性,从而号召民众积极参与维护,而不是让整个政治秩序因为无序的政治参与出现波动,严重到崩溃。“互联网+”时代为执政党提供很好的宣传契机,可以更好地掌握民情,了解真实的社会动态,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这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全。客观认识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影响。既要看到网络对政治和政治安全的巨大影响和挑战,又不能过分夸大网络的作用和影响。
2.增强管理力度和完善配套监管制度。“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的风险与法律漏洞问题。针对此情况,政府要增强管理力度和完善配套的监管制度。国家立法机关需要提高立法效率,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立法资源配置不合理、法治意识淡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情况依旧存在。“互联网+”时代的立法要更加注重效率,行政机关要具备效率观念,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整个立法进程,更高效、更务实的完成立法工作。尤其针对互联网的立法,要更加迅速、高效。相关部门还需要具备立法的前瞻性与预见性。法律有其时效性,并且有相应的限度。在传统社会中,法律的修改、修订频率相对缓慢,其适用性持续时间较长,但在新时期迅速变化的互联网领域之中,新修的法律条文很可能在短短数年就不再适用。因此,必须加强立法论证。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互联网+”时代,法律滯后性问题日益凸显,越发重要。高效的反馈机制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加快互联网反馈机制、信用机制、监督机制等完善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充立法范围,让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问题反馈当中,有效推进立法完善。
3.利用契机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发展经济是维护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但是如果一味地坚持高速的经济发展,必会导致发展不平衡。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让“五位一体”布局同步协调进行。还要始终坚持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平正义有利于促进政治安全。当前中国在实现公平正义方面还存在如贫富差距过大、特权腐败、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中国政治安全构成威胁。应该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坚持公平正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畅通各种反映民意渠道;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等。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网络参与就其主体而言是一种体制外、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只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辅助问政和议政方式,它不可能代替既有的制度,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人民网,2015-03-05.
[2]胡素青.互联网+,你加了吗?[J].独家策划,2015(3).
[3]刘普,林毅.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J].红旗文稿,2011(15).
[4]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5-62.
[5]刘普.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6]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4(2).
[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6.
[8]徐赟.“互联网+”:新融合、新机遇、新引擎[J].电信技术,2015(4).
[9]吴志攀.“互联网+”的兴起与法律的滞后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
[10]邹鲁清.“网络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5).
收稿日期:2019-05-14
作者简介:李至敏(1991-),女,安徽宣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