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中“思维”有关术语的用例统计
2019-12-10苏瑞凤
苏瑞凤
摘 要:语文课程文件作为语文课程实施和教材编制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教学标准的变化和发展。基于此,文章以建国后各学段的语文课程文件为切入点,对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中“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6个与“思维”有关的术语进行用例统计。分析6个术语的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对此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进而立足现实进行反思。
关键词:建国后 语文课程文件 用例统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b)-0197-02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主的语文课程文件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层面的变革轨迹和图景。该文重点对“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6个与“思维”有关的术语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今后语文课程文件的改革贡献一份力量,希望对一线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1 用例统计和分析
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文件中“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6个与“思维”有关的术语总共出现1038次。其中,“分析”出现次数最多,共353次,“比较”次之,共329次,“综合”出现172次,“概括”出现117次,“分类”出现38次,“抽象”出现次数最少,共29次。该文以2000年为界限,2000年以前(包括2000年教学大纲在内)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学段,其中1956年、1988年、1992年、1996年和2000年的教学大纲是将初中、高中分开的,故将这5个年份的中学阶段分为初中和高中。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分为义务教育和高中。6个术语出现的年份、学段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具体情况如下。
1.1 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分析”用例统计
“分析”一词在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文件中一共出现353次,也是该文统计分析的术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综合学段和年份来看,2000年以前的中学阶段“分析”一词出现次数最多,共147次,其中以1956年最多,出现83次,其他各学段年份出现次数差别不大;2000年以前的小学阶段“分析”一词共出现127次,其中也以1956年最多,共31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管是在“阅读教学”“词汇教学”还是在“朗读和默读”方面都强调课文分析的重要性,而且在此大纲中特别强调了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分析也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二是1956年提出的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同样强调分析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词句的解释和练习”“朗读和默读”“编提纲”等方面作了特别强调。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义务教育阶段“分析”一词出现次数最少,共15次;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高中阶段“分析”一词共出现64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新课程文件相对教学大纲来说,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由小学、初中阶段转向高中阶段,这是语文课程文件越来越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表现。
1.2 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综合”用例统计
“综合”一词在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文件中一共出现172次。综合学段和年份来看,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义务教育阶段“综合”一词出现次数最多,共69次,仅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文件中就出现了40次,在此课程文件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强调综合性学习。而且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2011年比2001年多出现11次。可见,新课程文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00年以前的小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综合”一词共出现45次,在课程大纲不是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下,2000年以前小学阶段“综合”一词仍出现45次的原因是时间跨度较大,教学大纲修改次数较多,而且基本每次颁布的教学大纲中都会提到“综合”一词,所以2000年以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综合”一词出现次数并不算太少。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高中阶段“综合”一词共出现40次,其中2003年出现11次,2017年出现29次,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可见,新课程文件也越来越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00年以前中学阶段的教学大纲“综合”一词出现次数最少,共18次,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也不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此階段“综合”一词出现次数最少。
1.3 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用例统计
“比较”一词在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文件中共出现329次。综合学段和年份来看,2000年以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比较”一词出现次数最多,共178次,同时也是该文分析的6个术语中在某一个学段出现次数最多的术语;2000年以前中学阶段的课程文件“比较”一词共出现121次。其原因可能有以下3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在2000年以前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比较”一词往往以修饰词的身份出现,而以动词词性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义务教育阶段“比较”一词仅出现1次。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高中阶段“比较”一词共出现29次。新课程文件中“比较”一词也常常以修饰性的身份出现,但也强调学生对相关知识、事物的比较。
1.4 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分类”用例统计
“分类”一词在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文件中一共出现38次,出现次数较少。综合学段和年份来看,2000年以前中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分类”一词出现次数最多,共23次,其中仅1963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出现了12次,但是全都是以“课文的分类如下表”的形式出现。2000年以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分类”一词共出现9次;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高中阶段“分类”一词共出现4次;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义务教育阶段“分类”一次出现次数最少,仅出现2次。
1.5 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抽象”用例统计
“抽象”一词在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文件中一共出现29次,也是该文统计分析的术语中出现次数最少的。综合学段和年份来看,2000年以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抽象”一词出现次数最多,共24次,其中1955年和1956年各出现8次,1950年、1978年、1980年和198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各出现2次。2000年以前中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抽象”一词共出现3次,其中1956年、1978年和1980年的中学教学大纲中各出现一次;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高中阶段仅2003年高中阶段课程文件中出现2次;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义务教育阶段“抽象”一词没有出现。
1.6 建国后语文课程文件“概括”用例统计
“概括”一词在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文件中一共出现117次。综合学段和年份来看,2000年以前小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概括”一词出现次数最多,共85次,其中1955年和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各出现17次,1986年小阶段教学大纲中出现15次;2000年以前中学阶段的课程文件中“概括”一词共出现20次,其中仅1956年初级中学教学大纲中就出现16次;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高中阶段中“概括”一词共出现10次,其中在2003年高中课程标准中出现了2次、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中出现了8次;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义务教育阶段中“概括”一词仅出现2次,2001年和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出现1次。
2 结语
历次语文课程文件的颁布和发行,是一定社会需要和时代思潮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深化。通过读对“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6个与“思维”有关的术语出现年份、学段等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2000年以前(包括2000年在内)的教学大纲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尤其是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2000年以后的新课程文件中突出强调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尤其是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文件是学生发展的方向与基本要求,因此,不管在哪个学段任职的语文教师,都要善于分析和使用语文课程文件,遵循语文课程文件的要求与规则,切实按照语文课程文件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顺应时代要求,深刻了解语文课程文件,真正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準·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黄强军.从历次语文课程文件看语言知识内容的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1):127-13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