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微课,让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插图作用最大化

2019-12-10张卫国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9期

张卫国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都以直观性、形象性思维为主,为此编者在精准地解读教材之后,还精心绘制插图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了让教材中的插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走进了文本,笔者以运用微课的方式,强化多媒体资源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学生语文能力r 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提出要借微课描述插图,在铺垫认知中激发兴趣;借微课细化图片,在对接课文中深入体悟;借微课想象插图,在调动感官中放飞想象;借微课聚焦插图,在言语表达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描述插图  放飞想象  升华情感  微课插图

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都以直观性、形象性思维为主,为此编者在精准地解读教材之后,还精心绘制插图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了让教材中的插图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走进文本,笔者以运用微课的方式,强化多媒体资源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学生语文能力r 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一般为5至8分钟。本课题中“微课”是指就课文配图进行非常有针对性的讲解,变静态为动态,是一段最大化发挥课文配图效益,且可不断改进、无限次播放的在线教学视频。

一、借微课描述插图,在铺垫认知中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内在学习的原始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本身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课文教材中寻找相应的图片和资源,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认知性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氛围和内在思维都活跃起来。

比如《鞋匠的儿子》主要讲述了美国最著名的总统林肯的故事,在初读课题时,往往无法唤醒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林肯的头像插图制作微课:首先,链接课题与头像插图,告知学生这位既是“鞋匠的儿子”,但又不是一个普通“鞋匠的儿子”;其次,教师拓展资料,介绍林肯的执政理念,尤其对其平等教育思想以及废除黑奴制度进行介绍;再次,利用插图和资料介绍,激发学生质疑——就是这样一个鞋匠的儿子,他在做美国总统时究竟有着怎样的成就呢?其实,从他就任总统的那一天开始,一切似乎就已经注定好了!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了著名作家林清玄所写的这篇《鞋匠的儿子》。

纵观整个微课资源,教师充分地将微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有机统整,通过图题对照,明晰人物的身份;通过图文对照明晰林肯的特点和成就,最终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林肯的资料和经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地生长服务。

二、借微课细化插图,在对接课文中深入体悟

编者在选择或者精心绘制插图时,其选择的价值点和插图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有的教材插图是对伟大人物的形象再现,有的是对文本语言具体描摹的直观翻版,有的是在文本未尽之言中进行拓展补充。因此,微课与教材插图之间的融通和整合首先就应该关注这一插图属于怎样的类型。确定了类型,就可以对接时机的选择、对接内容的链接,并做到精细而深远,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比如《嫦娥奔月》一文中,笔者用了一整幅画面展现了嫦娥身穿飘带,直接奔向月亮的途径。很显然,这样的插图不仅与课文的题目相对应,同时还与课文中描写的高潮一一对应。这样的插图就属于对文本内容的形象化、直观化再现。为此,教师紧扣课文的故事情节,相机利用这一幅插图设置了这样的微课:首先,呈现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嫦娥奔月时的动作以及月色的皎洁,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嫦娥奔月时的环境和过程;其次,从故事入手,组织学生从图片中分析嫦娥在奔月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尤其是联系课文中与后羿之间的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心理,深入神话故事的内在意蕴之中。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这篇课文中的插图抛之脑后,而是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将插图与微课进行统整,一方面通过观察的方式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意识,另一方面促进了插图与课文故事之间的融通,为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内核,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通道,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三、借微课想象插图,在调动感官中放飞想象

有人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和历练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只有在入情入境之后才能真正地运转起来。教师就要善于创设积极而活跃的情感氛围,有效地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教材编者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创编教材插图时就常常在文本情节的空白之处或者需要动态呈现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就需要顺应教材编者的用意,借助微课促发学生紧扣插图进行想象和表达,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望庐山瀑布》虽然是一首语言简洁的古诗,但诗人李白用精美的语言、凝练的意象和夸张的想象将庐山瀑布的壮观和优美表现了出来。编者也从诗歌的语句出发,紧扣语言所描绘的画面进行了插图绘制。对于这样一首描写景色为主的诗歌来说,微课制作就应该着力将学生的关注逐步引向文字和图片所无法真正展现出来的意境之中。为此,笔者先利用微课呈现教材中的插图,组织学生在观察图片和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感受教材插图从视觉层面所展现出来的瀑布之美;其次,以诗句内容为载体,有意识地释放思维,并相机想象庐山瀑布从上而下、一泻千里的动态之美及其呈现出来的声音,将原本诗句和插图中所呈现出的静止画面,以更加鲜活的动态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表达和历练。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是利用微课的方式将原本静止的画面以鲜活的动态效果呈现出来,有效地历练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通过情感的释放与思考,真正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提升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基础,放飞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心灵。

四、借微课聚焦插图,在言语表达中升华情感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在很多文本中语言表达已经不再是直抒胸臆的了,而是用生动化、艺术化、委婉化的方式将教学的关注点设定在具体人物、具体场景或者具体细节下。因此,编者常常会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插图的设置,教师就需要从课文的中心和认知出发,在言语表达的实践过程中升华内在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尝试着运用微课,将学生的关注力从文本转向插图,再从插图中回归语言,穿越文本语言的樊篱,更好地强化文本内在的认知体验,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认知体验的发展。

比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所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船长》一文,主要描写了在遭遇危险时,船长哈尔威先生冷静和智慧地将全部乘客和船员成功解救,但自己却选择与船共沉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質。课文中编者选择了一张插图,展现了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船头的画面。针对这一插图,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微课:首先,引导学生尝试将课文的内容与插图进行统整,感受图片中哈尔威船长的巍然屹立的高大感;其次,再次细致观察图片,从图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来洞察人物的内在心理,展现船长想要与船共沉的想法;最后,补充西方航海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对船长职责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深入感知人物内在的认知意识和心理活动。

精妙的插图不仅仅与表面上的情节一脉相通,同时也能够与人物的内在精神、心理活动,尤其是与人物品质形成认知上的融通。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借助于教材中的插图,运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微课、插图的作用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微课以其便捷性、直观性、互动性在语文课堂中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强化多媒体微课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是引领学生借助插图资源逐步向文本深处迈进的阶梯,有助于学生真正把握教材中插图的价值和意思。因此,语文教学要善于从课文内容出发,让教学目标朝着切实的目标迈进,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孔庆菊.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青海教育, 2018.

2. 贾同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