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方法,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019-12-10胡雪颖
胡雪颖
【摘要】语言概括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为例,既要明确要求,又要习得方法,还要在课外阅读中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培养出语言概括能力。
【关键词】语言概括 分类得法 反复练习
语言概括能力是指人对身边事物或文章内容进行归纳、简要复述和总结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是训练语言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既要提取信息,又要组合运用,小学生要掌握这种能力,绝非一日之功。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有层次地指出培养这种语文素养的要求。第二学段: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事实上到了六年级,多数孩子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仍然感到头疼。而在语文课上让学生经历有效学习,分类习得方法,可以有效训练概括能力。
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这样才有努力的方向:
(一)概括主要内容之前必须通读全文,切忌走马观花甚至没读就做。
(二)概括主要内容必须做到简洁、明确、通顺,要点要对。
(三)写人、记事的文章一定会有主要人物,但不一定会有时间和地点。
二、研读教材,分类得法
(一)直接利用法
以《郑成功》为例,中心句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像这样的中心句直接提示了主要内容,就可采取“直接利用法”。这篇课文就可以概括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二)简单修改法
有些课文的题目明确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使不看全文,读者也会略知一二。这样只需在题目的基础上进行简单修改,加上人物、结果或其他重要信息即可。
以《三顾茅庐》为例,这个题目需要加上人物和结果才完整:刘备兄弟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最后请诸葛亮出山。类似的文章还有《草船借箭》《负荆请罪》《虎门销烟》……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简单修改题目时要关注中心。如《负荆请罪》,除了表现廉颇的知错就改,还表现了蔺相如的胸怀大度,因此简单修改题目为“廉颇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两个人和好了”还不够,还应该在前加上能表现蔺相如品质的语句:“廉颇屡挡蔺相如的车子,蔺相如为了国家不和他计较。”《虎门销烟》一文,“虎门销烟”是著名历史事件,销烟的时间及结果文中都有明确提及,主要内容应概括为:“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了两万多箱鸦片,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三)“解点”法
1.“解点”题目
有些题目中的关键字词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要把它作为抓手。如《爱之链》,抓住“链”字,一解百解。“‘链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乔依妻子”,这条爱的链条就是主要内容的框架。“帮助這个词太笼统,在课文中具体指什么?”最后修改成“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用餐时给乔依的妻子留下一些钱帮助她” 。
2.“解点”中心词
(1)抓出中心词来“解点”
有些中心词提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主要内容的升华提炼,用它做抓手,把精神品质具体化,即“解点”中心词。
《船长》的中心词是“忠于职守”。“ 你从哪里看出船长的忠于职守?”学生回答:“船长在危机时刻,舍己为人,自己却与船沉入了水底。”这是主要内容的框架,但表达不明确,需要修改。
“危机时刻”概括性太强。因为《最后的姿势》中,谭千秋在地震时,用自己的身体守护了四名学生, “地震”也是危机时刻。“舍己为人”也需要修改。因为《最后的姿势》中,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守护了四个学生,也是“舍己为人”。这样一来,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重复了,所以要结合具体内容才能明确。把“危急时刻”改成“在‘诺曼底号遇难时”,把“舍己为人”改成“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这篇课文概括为“在‘诺曼底号遇难时,船长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脱险,自己却与船一起沉入水底”。
《詹天佑》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杰出、爱国”这两个词同样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结合文章内容。循着这两词可以发现,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提前两年完工,可以看出“杰出”;他不怕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可以看出“爱国”。用通顺的话连在一起就是主要内容了。
有的文章过渡句就是中心句,同样可以抓出中心词来“解点”。
(2)总结中心词来“解点”
有些文章没有中心句,题目也不典型,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抓手。通读全文后,先谈人物品质或道理、教训、情感等,然后再回到文中明确化。《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表现了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感,没有中心句,但中心显而易见。“你从哪里体会出肖邦的爱国之情?”学生找到“创作《革命练习曲》、要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篇幅较长的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老师带领学生们为肖邦送行的场面,它是全文的情感铺垫,加强了肖邦的爱国之情,却不是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概括时不用把它放在里面。主要内容为:“肖邦在波兰遭受侵略之际流亡国外,创作革命歌曲并要求死后把心脏带回祖国,表现了其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串联要素法
“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找出这六个要素,串联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这种方法适合只叙述一件事,且是起因、经过、结果很清楚的文章。一些记叙小事的文章没有时间和地点,概括时就不用加这两点。
以《一碗馄饨》为例,老师问:“老婆婆为什么给女孩馄饨吃”“老婆婆仅仅给了她一碗馄饨就完事了吗”“结果呢”三个问题分别指向起因、经过和结果,提醒孩子们找相应的段落。找到了相应的段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却非易事,孩子最容易在此时语言啰嗦。以二至五自然段的“经过”为例,涉及的段落零散,不好概括。指导孩子提取出一个最有概括性的词——感恩。“感恩”有哪两层含义?一是“女孩感恩老婆婆给馄饨”,一是“老婆婆教育女孩要感恩妈妈”。抓出了“感恩”一词,概括就变得容易了。
(五)小标题法
小标题法主要用在写景、状物及写多件事文章的概括中。写景的文章要抓出景物的特点,状物的文章要抓出事物的特点,写多件事的文章要抓出每件事,然后用小标题概括连起来就行。写景、状物类文章,串联小标题之后要加上作者的感情;写多件事的文章,串联小标题之后要加上对文中人物及事件的评价,因为它们的中心指向是一致的。
概括小标题也有方法。以《黄果树瀑布》为例,学生很容易抓出“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个总起句作为主要内容,但如果只停留在此而没有更明确的表达,不算准确概括。“黄果树瀑布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表示:“声音巨大、水花飞溅。”然后概括为:“黄果树瀑布声音巨大,水花四溅,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声音巨大”“水花四溅”是孩子读完课文后的印象,属于整体感知的范畴,感知后再用合适的词语来表述即可。
另一个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就运用到了信息提取的能力。以《诺贝尔》为例, “诺贝尔发明了哪些炸药?”孩子从第五自然段中提取出 “液体炸药”,稍微一补充概括为“发明液体炸药”。以此类推,第六、七自然段提取出“液体炸药”,第八自然段提取出“爆炸力更大的炸药”。继而概括出“发明固体炸药、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两个标题。从这三个发明中,能体会到诺贝尔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然后串联这些标题,点明诺贝尔的品质。
以上五种方法能帮助孩子概括绝大多数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两个或更多的抓手,可以从中选一个最简洁的方法,也可以互相补充、互为提醒。
三、反复体验,形成能力
方法虽然有了,但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越用越熟练,总结出经验来。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老师在课内带领学生进行尝试习得方法后,还要充分利用课外丰富的阅读资源,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举一反三就能形成技能,语言概括能力也就培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