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对策探析
2019-12-10万绪波
万绪波
摘要: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各种方式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再把接收信息的情况反馈给教师,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信息回路。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找出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信息传递 障碍 对策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语言、教具、教学活动等各种方式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再把接收信息的情况反馈给教师,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信息回路。在师生之间的信息回路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出现困难,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如果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就要及时查找、分析课堂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一、课堂信息传递的主要障碍及原因
(一)主体因素的影响
有的教师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准确,或者信息内容选择、传递的方式不当,造成学生信息接收困难,思维能动性没有完全激发起来;再加上课堂上有很多的突发事件,如有的学生总是启而不发、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着边际、有的学生思想开小差……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学生接下来的信息接收,甚至是以后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态度。
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时注意力涣散,不专心听讲,经常错过老师讲解的重要知识点;课前不按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习,课后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巩固性作业,日积月累导致知识基础不牢,以后遇到相关的新知识就会信息接收困难;还有的学生有偏科现象,对喜欢的学科学习兴趣浓,在课堂上参与积极性高,对不喜欢的学科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学习态度消极,往往对老师的讲解充耳不闻,对老师的点拔启而不发,导致他们对信息的接收效果不好。
(二)信息内容、传输过程的影响
有的教师一节课传授的信息量过多,又没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与交流,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和“消化不良”;有些老师传递的信息难度过大,超出了很多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学生接收困难;学生在接收老师传递过来的新信息时容易受认知结构中已有信息的干扰,造成学生接受的信息出现偏差和误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教学活动单一,師生间、生生间互动过少,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足,对学生接收信息的反馈不深等,都会造成信息传递的障碍。
当然,课堂信息传递质量不高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有学生的因素,有教师的因素,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室外面噪音大、室内光线昏暗、天气太冷或太热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接收信息质量不高的现象。
二、提高课堂信息传递效率的策略
要提高课堂信息传递的效率,主要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整个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找出课堂信息传递不畅的原因后,就要“对症下药”,消除障碍。
(一)要不断锤炼教学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语言,学生接收信息也主要依赖大脑皮层的语言反射区。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充分阐明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准确生动,使学生不会产生理解的错误。要善于运用充满情趣的语言、并辅以丰富的表情动作,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可听性”,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从而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效果。
(二)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能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除了深入钻研教材,还要多阅读各种教育教学论著,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要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要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递信息。例如,利用故事导入、情景再现、实验操作、游戏元素等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并乐于接收老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常言 “亲其师,信其道”,是指学生如果喜欢老师,就非常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很多时候,课堂信息传递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师生关系不融洽,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与交流沟通。经常是教师站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沉沉地听。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石燥,学生听得似懂非懂。这主要是因为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对知识是否感兴趣、理解得怎么样,教师一概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与接收的效果是不会高的。因此,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谈心,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多倾听学生的建议;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交流互动,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当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时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能打击或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其他学生对他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意见。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就会充分打开,对老师传递的信息就会积极、主动地接收并加以内化、吸收。
(四)要善于整合处理教学信息
这里所说的教学信息,一方面是指对学情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在备课阶段由于对学情不了解,或者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透彻,造成了设计的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内容过多或过难的问题,致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而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一定要对学生的学情有透彻的了解,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点有清晰的认知,并深入钻研教材和相关的辅助资料,合理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把知识的难度定位在学生思维水平中等偏上的程度,还要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和问题的层次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问题可以思考,每个学生的思维火花都能够被点燃,使学生都能从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信息接收效果不佳,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和思考习惯。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更要让学生明确课堂听讲的常规要求。
例如:要求学生上课时坐姿要端正,眼睛要平视,不做小动作;要仔细倾听老师的讲解或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在小组讨论时,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要耐心听发言的同学把话说完,再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要让学生学会仔细检查、自我反思……教师要经常提醒、敦促学生,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与思考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积极地接收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有用信息并加以吸收,潜移默化中就会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六)及时反馈信息并灵活调控
课堂信息传输不畅还与教师没有及时反馈和处理学生的接收情况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讲解,而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提问、小练习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要一个学习活动接着一个学习活动地进行,要给学生留出思考、吸收的时间与空间,不要让学生吃“夹生饭”;每个活动环节都要引导学生做一下总结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反馈回来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的活动方案,对于学生尚未理解的知识进行再次讲解与巩固;对于课堂上的随机事件,教师要灵活、合理地处置。例如:当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故意加重语气或停顿下来,并用眼睛直视思想开小差的学生,以吸引他的注意力;或者一边讲一边走到不专心听讲的学生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或者轻轻按一下他的肩膀,提醒他要专心听讲……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上解决不了,要跟学生讲明,留待课后继续探讨。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先找出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召唤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在教给學生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汪明玲,张怀学.影响课堂信息传递的障碍[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1998(11).
[2]文卫平.师生互动中信息传递操作误差与课堂窘迫[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