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2019-12-10刘雨矽

音乐生活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单簧管基亚长笛

2019年9月13日,第十二届上海当代音乐周如期而至,在上音歌剧院拉开帷幕。16日下午,由国内外作曲家联袂题献的音乐作品在上音歌剧院管弦乐排练厅上演,整场音乐会共6部作品,上半场:陈晓勇的《逸》和王尔清的《马孔多素描簿》选曲;下半场:(克罗地亚)安东· 托米斯莱夫·萨班的《精神家园第二号》、王颖的《Glissadulation》和郑逸炼《静止的时间》。并由新近成立的北京当代乐团担任演奏。

旅德近34年的作曲家陈晓勇,作为利盖蒂的关门弟子,自然继承了其对新声音塑形的无限遐想。且不同于其他旅居海外的华裔作曲家,陈晓勇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有意回避着“中国式”的音乐语汇,这种刻意的隐匿在笔者看来其实是自我对内省的观照,是有意为之后的了然于心和对新音乐纬度逐级的接近与缔造。

创作于1996年的《逸》(Evapora),为长笛、单簧管、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这部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中,由拨奏钢琴琴弦发出的点状声音与重复的节奏动力为乐曲后续的发展营造了充分的弹性空间。第二乐章里,钢琴持续非常规的演奏频频加快了点状的音型节奏,长笛带来余音后随即退场,接续其角色的依次为小提琴、单簧管,最后是大提琴。钢琴的音色在末乐章时恢复常态,与小提琴搭档,在其他乐器静默之即片段化的旋律隐隐凸现。诉诸于音色音响表述变化的识别,整个篇章所包含的音数与音高材料屈指可数,作品的构思与谱面设计亦略显简易,但感性材料在作曲家谨慎的排列下却彰显出了复杂的化学效应。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在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时期已崭露头角,反观当代音乐的创作,不同领域之间创作手法相互借鉴的互文理念近年来亦初露锋芒。作曲家王尔清2018-2019年的《马孔多素描簿》选曲(为长笛、单簧管、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灵感便来源于著名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与此相应,《百年孤独》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在选曲中的《梅尔基亚德斯之书》和《降雨习作》里也被运用的淋漓尽致。

梅尔基亚德斯,马尔克斯笔下神秘的流浪艺人,在大提琴低吟的叙事声线中愈显神秘。弦乐深长,管乐颤抖,氤氲缭绕着某些对话,整体的音响感觉归结于一种它们自己也说不太清楚的、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的某些东西,是梅尔基亚德斯所撰写的无人能破译的天书?抑或是众人们谈论的那些由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奇发明?除此之外,北京当代乐团对另一首选曲《降雨习作》的演绎也颇为生动。弦乐长线条的拉锯跋涉过程表现出一种对时空因素进行迥然不同的并置所导致的“持续四年降雨”的奇异效果和想象中的画面感。

在上午“音乐的可视化”讲座中,克罗地亚作曲家Antun Tomislav ?aban(安東· 托米斯莱夫·萨班)以视听结合的方式阐述了艺术中视觉与音乐的关系,并诠释了自己对音乐“可视化”的理解与实践。的确如此,除了听觉之外,生活中9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输进入人类大脑。用视觉的方式去体验、接受音乐,现已成为听众与音乐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下午上演的他的《精神家园第二号》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2001),既是一部标题性极强又是一部视觉化的艺术作品,曲名暗喻人们离开故土后尝试融入新生活的人生际遇。作品以一种打破传统的奇特方式开场,叩击钢琴与小提琴的琴板好似在发问——“何处是家园”?当物理声音转化为声场震动,小提琴与钢琴一唱一和的诠释着一段民歌旋律,在不断的展开变奏时那种叩击的声音依旧间隔的闪现,像提问,也像是种打扰。钢琴演奏者谢子薇和小提琴演奏者党华莉配合的十分默契巧妙,精准的形式意味在此被勾勒得异常鲜明。

如果说上半场北京当代乐团对《降雨习作》的演绎最为生动,那么下半场第二首曲目王颖的《Glissadulation》(为长笛、单簧管、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而作,2014)则属最为出彩。虽然这是一个在2018年秋季刚刚成立的青年乐团,但其对当代音乐的钻研程度之深令人着实叹服。乐曲伊始,钢琴和大提琴用长线条模仿呼啸的风声,有些阴冷,有些严峻。在这里,所有乐器的演奏幅度都是偏大的,其立意是让声音逼近裸露原始的本质敞开。用锤子敲击钢琴琴弦,模仿不同的音效,在夸张化的处理下建构了“呼啸的森林”场景。

所谓音乐中的复古主义,大意是指运用已被遗忘的音乐风格到如今的创作当中。作曲家许舒亚的《题献III》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构思便是基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依据现场感性聆听的经验,中世纪弥撒曲的主音阶与和声促使“题献”的仪式感满满。这部作品是许舒亚2012年为作曲家齐尔品逝世45周年而作,音乐所表达的是一种信仰,是直面心灵的力量。《题献III》的风格既带有作曲家惯常的如同《冬雪》般的温婉性格,同时也略带其作品中少有的碎片化形式主义。许舒亚用不受限的音乐形式,完美的演绎了自由的当代音乐。

“时间性”一直是音乐在所有艺术领域中独有的特征,音乐的时间性通常取决于听众的主观感受。《静止的时间》为长笛、低音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而作,是作曲家郑逸炼2017年的作品。这是全场6部作品里最易懂却又最具哲思之作。钢琴、小提琴在单音上的重复行进,几种速度的不断切换,重复的进行类似于一种静止——“滞”,营造出循环往复看似动态实则静止的错觉图。

笔者记得苏珊·桑塔格在访谈录中曾如是表述:“我认为我们不仅要接纳边缘人和边缘意识形态,而且要接纳不寻常和异端” 。我想,“当代音乐”这个专有名词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涵纳多元意识形态的包容体及多面体。本场音乐会所呈现的主题,与上午的讲座“音乐的可视化”遥相呼应。无论是《逸》中“对秩序的一种寻找”,《马孔多素描簿》里“对孤独的意象诠释”还是终曲《静止的时间》里的动静结合,独特的音乐修辞与反讽姿态充分诠释了音乐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 (美)乔纳森·科特:《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刘雨矽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

猜你喜欢

单簧管基亚长笛
今天
Flutes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中的运用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中的运用
单簧管音色在重奏时的表现力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团中的地位与作用
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