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而巧妙 宽宏而博通
2019-12-10管仁红
安徽籍的音乐学者在全国影响面不小,有国家院团的统领者,如中国歌剧舞剧院陶诚院长;有专业院校的掌舵者,如天津音乐学院徐昌俊院长、浙江音乐学院王瑞院长;当然更有各个学科、专业的弄潮儿,朱践耳、吕其明、朱晓谷、刘英、田可文、田耀农、卞萌等。王安潮教授也是其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音乐学者之一,他在音乐学理论及其相关领域中成绩斐然,数量多、质量高的成果,使其成为同辈中的翘楚者之一。他不仅活跃在院校的学术领域,还活跃在社会音乐生活之中,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协同发展,作为文化与旅游部、教育部的学术专家而广泛参与相关的学术活动中。虽然他不在安徽工作,但安徽的很多学术会议或学术期刊还常见他的身影,如兼任安徽省合唱指挥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音乐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等社会音乐工作,安徽的很多学术期刊还约请他为编委或审稿,他还还组织、帮助安徽大型音乐学术会议及赛事活动。据我所知,王安潮发表有500余篇文章(包括笔名),其中有百余篇在核心期刊上,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10余项,成果获奖多项,曾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的候选人之一。他作为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引进的学术与学科带头人,在2007年至2013年的音乐学科发展中取得跨越式发展,安师大音乐学院连续4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这一现象在兄弟院校中极为少见,王教授在这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他还是上海、哈尔滨、长春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是全国文科领域最为年青的教授之一。他的研究领域为中国音乐史,坚持音乐本体的研究理念,在断代史、地方史等领域还很有建树,在当代音乐评论上有大量的文论发表。除了技术分析外,王安潮的学术人文情怀极其浓厚,为学、为人也都常有很多感性义举,也自然会有研究的突破和意想不到之处。
一、技艺训练:广泛而深入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成长与其所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王安潮出生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就是那个在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战役”发生的地方,文化基因自然会对生活于该地的人有所影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寿县也叫寿春、寿阳、寿州,作为楚国的最后都城,寿春在先秦时期就已为人所知,出土的楚王大墓、蔡侯墓等大型墓葬,已成为重要世界文化的遗存之一。寿州曾作为淮南国的都城,在战略上是极具地位,淮南王刘安在炼丹之时还顺带发明了豆腐,“豆腐之乡”的美誉自然孕育有更多的历史文化。寿州的地下文物更是储量丰富,楚王鼎、蔡侯钟等早已闻名全国。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草木皆兵”、“人心不足蛇吞象”等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孙叔敖时的戏剧萌芽及其所建造的世界第一大塘——安丰塘,使其文化更是自远古即已闻名,《梅花三弄》的善吹者桓伊、昆曲改革者张野塘等都是或多或少地于此留下踪迹。寿阳地界的音乐资源丰厚,从民歌到说唱,从民间器乐到民间戏曲,音乐类非遗项目众多。从民俗音乐文化的角度看,王安潮自幼就在这块土地上民风淳厚,音乐种类繁多,音乐文化生活丰富,从小就浸润民间音乐的滋养,他幼年就在邻里的感染下学习了竹笛、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还随着村头的高音喇叭唱会了大量歌曲,也曾追随来村里演出的黄梅戏、庐剧、推剧等“追戏”。在中专时,王安潮逐渐开始增多音乐专业的学习与舞台演出实践,从民族管弦乐队合奏到大型合唱,从舞台独奏到独唱,都有其懵懂少年时的亮丽身姿。而他也因一次接待中小学领导的演出感动了某校长而得以入其学校就职,在他早期的教学工作之余,所直接参与或指导学生参与的很多节目,獲得了大量市县的文艺汇演奖项,为其后来的音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入高校继续深造。
如果说,早期的音乐学习更多的是艺术的熏染,中专时期及后来的中小学教学工作则是其音乐起步阶段,而考入大学后的王安潮,才开始其学习的跑步阶段。他在省城合肥如饥似渴地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并广泛参与音乐演出实践,能不断根据兴趣和需要而转换学习重点,从而使其专业视界不断扩展。以民族乐器演奏考入高校后,王安潮改换了主攻学习方向,开始以钢琴、声乐等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课为主,曾在其家乡举行过一次小型的钢琴演奏会。后在其好朋友徐坤的建议下,他到武汉音乐学院跟随童忠良等老师进修和声,同时也随时任安徽省音协秘书长的崔琳学习作曲。王安潮说他当时所做的和声作业本足有百余本,他常会把书中的习题反复做上多遍,有时甚至有10余遍的。为配合和声练习,他非常注意变奏曲的写作,据说,他有一个变奏写了26次,距离巴赫、贝多芬的32次变奏的次数已距离不远。扎实的理论基本功训练,为其专业化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开阔了视野。虽然这时期的习作多为实验性的,但其中所探索的安徽民间音乐主题的现代发展,如钢琴组曲《皖西素描》等受到了演奏者的喜爱 ,一些歌曲经演唱后还在当地有一定的流传 ,还有少量的大型乐队作品的尝试,虽未演出,但作品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并用于教学之中 。非常可惜的是,王安潮的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考试不顺利,而其和声发展之路也就此搁浅,他转而研习起了另一音乐本体技术——“乐律学”,他的本科学位论文《中国古代乐律学发展中的几个矛盾》,因大胆质疑历史疑案并论证其观点而获得优秀论文奖。
[19]王安潮.皖北文艺干校乐事考证[J].皖西学院学报,2012(4).
[20]赵柯丽.安徽省中小戏曲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安庆市为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4(3).
[21]王安潮.民族情 人民意 军旅心——张千一音乐创作的史学研究[J].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7(1).
[22]王安潮.学苑英华 音苑大师——为丁善德诞辰九十五周年逝世十周年而作[J].人民音乐,2006(3).
[23]王安潮.多元音乐语境下的传统音乐思维发展——室内乐《土·皮赋》音乐的文化解读[J].交响,2010(4).
[24]王安潮.《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李吉提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1).
[25]王安潮.考源大晟乐钟型态 解疑宋代黄钟律高——评《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J].黄钟,2010(1).
[26]王安潮.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J].黄钟,2011(3).
[27]江剑辉.音乐作品史视野下的鉴赏思维构建——教科社版《音乐欣赏》的学科特色解析[J].音乐创作,2015(8).
[28]管仁红.评"王安潮原创作品演唱会[J].音乐天地,2016(2).
[29]李广顺.桐城花开繁盛 地域乡情淳厚 ——王安潮原创作品演唱会在安徽桐城举办[OL].http://www.ahyyj.cn
[30]郭瑜; 姚远.敏而博溯本原 心广而实写真情——从《乡愁——暨王安潮合唱作品音乐会》看中国合唱的创作与演绎[J].音乐生活,2019(7).
[31]王光启.针对地方音乐院校学生技艺发展的学术导引——王安潮教授以《个性技艺发展与地方优势资源利用》于皖西学院深情演讲[J].皖西学院学报,2015(3).
[32]王安潮.古谱新编配 古乐新发声——评“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J].人民音乐,2019(7).
[33]管仁红.徜徉在雅俗之间[J].星坐標(音乐文学),2016(3)(4).
[34]陈雪.传承历史文脉 发扬古乐新美——《古乐新声——古谱解译编配音乐会》中的艺术创新[J].2019(9).
[35]陈应时.在民族曲式结构研究中如何对待西洋音乐理论——与罗傅开同志商榷[J].人民音乐,1964(5).
[36]王安潮.唐大曲的宫调研究[J].音乐研究,2008(1).
[37]王安潮.唐大曲音乐结构分析[J].交响,2009(4).
[38]王安潮.博综诸学 融通古今——冯文慈学术成果及教育思想之研究[J].交响,2008(4).
[39]王安潮.梵呗入华 佛乐俗化——中国古代佛乐与俗乐融合研究述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0]王安潮.唐大曲与汉魏大曲、宋大曲的比较研究[J].黄钟,2009(1).
[41]王安潮.唐代大曲宫调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东亚乐调发展的影响[J].文化艺术研究,2009(4).
[42]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王安潮在2017年发表有80余篇文论。
管仁红 江苏省南京市文化与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