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诗词资源,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2019-12-10华晓慧
华晓慧
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指的是学生体验、欣赏、评价、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这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李道英认为古诗词不仅是高雅的文化,而且也展现了个人的文化修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能合理地挖掘古诗词中的资源,则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主鉴赏,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一、探究背景故事,知人论世
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探究作者创作古诗词的背景,了解作者个人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能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理解古诗词作品,提升鉴赏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12课《诗词三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尝试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弃官,辗转之下来到了成都浣花溪,在亲友的资助下搭建了茅屋,但是谁知道当时自然天气十分恶劣,将其屋子摧毁。杜甫想到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普天下的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因此心中感慨万分,这才创造了这样的作品。在学生了解了这些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创作这首诗只是为了抱怨自己的悲惨经历吗?”学生认为:“不是的,作者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想到了天下寒士,因此才创作了这样的作品。”“作者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呢?”“作者没有孤立地展现自己的痛苦,而是抱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想要改变社会现状,让其他人能过上好日子。”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这首作品,探究了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指的是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把握好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经历。因此阅读古诗词作品也要了解作者是在何种情况下创作该作品,当时的社会境况怎样,这样才能从中获取更准确的信息,构筑流畅的思维,理解诗词背景蕴藏下的特别意味。
二、把玩凝练文字,探究信息
在指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时候,我也常常鼓励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文字,尝试从中探索信息。我首先鼓励学生说说古诗词语言的表面意思,然后再尝试深入下去,和作者进行共鸣,尝试挖掘出其中的隐藏信息。
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的《使至塞上》一诗的文字十分具有特点,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说说作者是怎样选词的。学生发现:“这句诗的词语都很普通,但却让人觉得很难将其替换成其他词。‘孤写出了大漠的荒凉,景物十分单调,而‘直,则体现出一种坚毅和挺拔之美。‘圆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但是配上‘长河,却平添了一种荒凉苍茫的感觉。”除了体会文字之美以外,我还鼓励学生深入挖掘下去,探究作者的情绪。“作者笔下的景物是荒凉的,这正好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但是,大漠的美景似乎又淡化了作者心中的悲情,让人体会到了一种豁达的情怀。”“这是一首边塞诗,你還读过哪些边塞诗,这首诗歌是否体现了边塞诗的共同特点呢?”学生认为:“边塞诗虽然写了边塞生活的困苦,但是却同时也写了士兵苦中作乐的状态,体现出了一种豪迈的情绪。”这样学生就从一句诗挖掘下去,感受到了边塞诗的隐藏信息。
古诗词语言博大精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先抓住诗词作品的题眼进行分析。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分析文字的时候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评析。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挖掘古诗词中的隐藏信息,从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三、概括语言风格,整体认知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我让学生展开对比分析,将同一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找出其语言上的共同点,又或者将风格不同的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找出其差异点。
在教授了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的《春望》后,我鼓励学生尝试将杜甫的其他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说说杜甫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学生发现:“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给人一种悲慨的感觉,在诗歌中往往有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写得比较深沉。”此外,可将杜甫和李白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杜甫的诗歌趋向于对现实的反映,体现了政治生活,展现了民众的疾苦,而李白的作品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豁达、豪迈的风格。”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对这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都有所了解。鼓励学生尝试了解这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说说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个性对其诗歌风格的形成是否也有影响。学生发现:“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已进入晚年,而杜甫则完全经历了安史之乱,或许这和他们诗歌风格的形成也有关系。”
在对比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的作者有自己不同的语言风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进行分析,说说该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其语言风格的形成和其人生境遇和性格特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种审美鉴赏必须建立在获取一定信息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作品的背景故事、语言文字、语言风格等角度获取信息,然后展开审美鉴赏。这样的审美鉴赏效果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感悟和认知,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