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点拨”成为古诗词教学的有力杠杆

2019-12-10陈淑红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点拨哲理意境

陈淑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古今优秀诗文136篇,其中古诗116篇,学习这些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性情,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味的熏陶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首短诗,可讲的不过一二处,不必面面俱到逐字逐句讲解,只有把可讲之处讲清楚了,使学生有了真实的收获,他们学诗歌的兴味才能增浓。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教材、教师的三边互动活动,对于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点拨”尤为重要。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此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讲一两个提挈全诗歌的词

着重讲一两个提挈全诗歌的词,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杜牧的《泊秦淮》隔江犹唱《后庭花》中一个“犹”字,蕴含了丰富的情味,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我讲清了这个“犹”字的内涵,便于学生理解把握作者在本诗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及其对世道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运用最准确、最富表现力的字眼“鉴于”“才能”加以描繪和渲染西湖风光,写出了春的生长变化,富于动态地表现出春天“乱花”“浅草”的勃勃生机。学生理解了这个词,就便于领会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西湖蓬勃的春意。

二、讲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歌的句子大都有丰富的含义,着重讲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体会语言的精妙。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意思是日趋黑暗,春赶寒冬,只要努力,明天会比现在好。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描写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这些句子语言精妙,富有哲理,学生懂得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就会从中受到安慰和鼓舞,从而乐观地面对现实生活,勇敢地排除生活和学习中的忧患和困难,积极向上、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三、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比如,杜甫的《望月》中“荡胸生层云,决雌入归鸟”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反映了诗人英姿勃发的情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反映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现出他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又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创造出一种宏伟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受到他的感染、熏陶,就会树立雄心,立下壮志,继而为之奋发学习,不断进取,积极开创美

好的未来。

四、讲艺术特点

着重讲诗歌的艺术特点,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便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让学生重点体会意境的新奇感。这首词只写了夏日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但却有人物,有场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焦急中,词人不自禁地发出了“争渡,争渡”的呼声,不料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呼啦”一声,腾空而飞。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间红荷叶、绿荷叶、蓝湖水、白鸥鹭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顿时间人声、鸟声、水声构成一首幽雅的大自然交响曲,意境幽远,别具一格。学生只有进入意境,才能真正体会出词中反映出的女词人的豪爽胸襟,情感热烈,充满青春活力的性格特点,真正领会出本词所表现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

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当学生领会了这种意境,对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辽阔就容易把握了。

五、讲诗歌中的“互文见义”的特点

所谓“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向学生说明诗歌中“互文见义”的特点,便于学生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在学习七年级上《木兰诗》这首古诗的时候,有个学生针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古诗问:“为什么‘凡是将军经历千百次战斗都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都胜利归来。这,不一定吧?死去的都是‘将军,胜利归来的都是‘壮士?”对于这个“互文”的问题,不能直接按字面的解释。它是一种修辞手法叫“互文”,也叫“互辞”,也叫“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这两句的正确翻译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又如,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互文见义,意思是“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水、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六、讲清诗歌中的用典

向学生讲清诗歌中的用典,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思想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上句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低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惆怅的心情,这两句用典含义十分丰富。又如,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中,作者借廉颇来表现对渴望征战疆场,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破灭之后,所产生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廉颇老了尚有人记起,而自己连记起的人都没有了,其用典之意不言自明。

“教无定法”不是无法,而是变化多样,又有“准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找寻一条属于自己的“点拨”之路,在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唤起学生新鲜感觉”,提高学生把握课文材料的能力,让古诗词这朵文学奇葩在语文教学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洞初级中学(735000)

猜你喜欢

点拨哲理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