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2019-12-10丁莺莺
丁莺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但是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要求,所以要对现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改革,增强人才的实用性,本文简要介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与计算机、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用性较差,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没有很高的就业率,为解决这一困境,各高校都应积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可行的方法,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下是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
一、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的好坏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课程内容已经十分丰富,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同时繁杂的课程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本专业的实用性,为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使其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各高校应该尽快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需要。以下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整合梳理传统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的知识多,课程内容繁琐多样,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即有十几门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史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课程内容已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这些课程要选择性学习,同时部分课程还存在知识重复的现象,会浪费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整合重复的课程,淘汰落后的课程。
(二)在教学规划中引入应用型课程
在教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引入应用型课程能够有效提高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增强学生相关技能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从而增加就业。
(三)丰富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
当今社会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合理设置综合素质的课程,如艺术、语言、体育等。积极开展相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学习这些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四)按照专业方向分设课程,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为了细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方向,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分设,主要由三个方向:一是师范类的教学管理;一是涉外的高级文物、一是文化产业管理。在低年级需要进行专业课的通修,对基本专业能力进行培养;高年级设置限选课程,根据所选方向对学生分流培养。
(五)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引入新型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理念,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趣味性,利用互联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增设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实习阶段,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和公司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在实习中明白本专业如何在岗位上运用在公司中承担着怎样的工作任务,同时明白自身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文笔、组织和策划等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根据岗位实践经验完善自己,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二)校方要积极建立实习基地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和地域的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与相关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形成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拉进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习的表現挑选学生,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同时企业将市场所需反馈给学校,方便学校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三)通过校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外活动,鼓励学生在期刊上发表文章,根据社会需求设置相关的课题研究,和校外单位联合举办竞赛,从而使学生明白怎样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价值。
(四)建立完善的综合测评机制,严格把控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高校培养出合格的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建立完善的综合测评机制,严格把控好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从专业课考试、专业技能考核、实习结果的评价、毕业论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判,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进行延期毕业等补救措施,督促这些学生积极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结语
在新时期,社会形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教育应根据社会的变化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专业素养硬,综合素质高,实用性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