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2019-12-10何作
何作
他是学生心中的“男神”,是思政课上的“舞者”,用才艺把理论演绎得活色生香,用魅力把师生关系变得亲密无间,在润物无声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26年思政教师生涯,他坚守“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 的初心和使命;他独创“吴氏教学法”,打破了人们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刷新了对思政课的认识;他信奉“教好学生要先锤炼自己”,修己达人;他愿做一颗火种,带领团队让思政光辉更闪亮。他,就是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荆楚楷模、武汉市年度教师、武汉市解放中学特级教师吴又存。
今年3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吴又存作为全国唯一的初中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并发言,是8个汇报人之一。
独创“吴氏教学法”,刷新人们对思政课的认识
1993年,吴又存从黄冈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走上思政课教师岗位。初踏教坛,吴又存经常听到前辈们这样的戏谑:“教思政嘛,很简单,就是对着书本画圈圈。”在人们的印象中,初中思政课是一门学生不爱学、社会不重视的“副”科,思政課教师往往与“刻板”“灌输”“死记硬背”等元素联系在一起。但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吴又存满怀激情想做一番事业,觉得思政课不能这样,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改变人们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这是他的目标,也是他的理想信念,于是,他给自己圈定了“三个不能做”:不能做“赵先生(照本宣科)”,不能做“贝多芬(背多分)”,更不能做“吴先生(误人子弟)”。
拟定目标容易,实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吴又存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26年来,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坚守在思政课教学一线,潜心钻研思政课教学方法,精心策划每一节课,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古诗词、情景剧、时政演讲……都被他搬到了思政课堂上,他逐步摸索出一套“吴氏教学法”让思政课“活”了起来。
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章节时,怎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改革开放”这个抽象的概念呢?吴又存结合安徽凤阳小岗村在1978年实行“大包干”的历史,唱起了新编花鼓戏;在讲授《世界文化之旅》时,为了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他在课堂上清唱一首湖北恩施民歌《伙计歌》;在执教“民族精神”这一主题时,吴又存会引导学生一起吟诵王久平的诗《生死不离》;在执教九年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他会仿照李清照的《如梦令》填词一首;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的潜能》时,他改编毛阿敏《千里难寻是朋友》的歌词,作为小结送给全班学生:“有一个宝贝叫潜能,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善于发现深入挖掘,能带给我们人人成功。”
丰富新颖的课堂,让学生对思政课越来越感兴趣,“吴老师,这节课我给您打满分”是学生经常跟吴又存说的一句话。但吴又存觉得仅仅这样还不够,在他看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思政课的“大忌”,他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于是,“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活动应运而生。每天中午,吴又存都会在办公室辅导学生进行时政演讲,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学生脱稿进行演讲。课堂上正式演讲时,他会用手机一一录下整个过程,上传到班级QQ群与家长和学生进行分享。
向俊是吴又存带的2005届学生,平时一开口说话就脸红,但经过思政课的“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活动,向俊不仅克服了说话困难的毛病,而且成为湖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两度荣获全国“金牌主播”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与敬一丹等著名主持人同台对话,成长为播音主持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学生黄璞目睹自家门前的湖泊垃圾问题很是苦恼,吴又存指导他课余时间研究、制订调查方案,与他一起到东湖、金银湖等湖泊实地调查,采访渔民,探寻污染源,获得了大量调查数据,帮助他完成调查报告并向全校学生发出珍爱湖泊的环保倡议,武汉市环保局向全社会进行推介。
……
吴又存带着孩子们走进革命烈士陵园凭吊、聆听“功勋市民”演讲、与“全国道德模范”面对面,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体会思政课。
时代在变,思政课也要变,现在的吴又存又开始进行“互联网+”时代智慧思政课堂的探索和研究。在他看来,思政课不仅要充满诗情画意,还要充满现代元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从“有意义”到“有意思”的转变。
释放人格魅力,修己达人感召学生
“教好学生要先锤炼自己。”这是吴又存坚持了26年的准则,“如果教师掌握的只是教材上那点知识,最多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这样的教师,根本没有资格去教学生。”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吴又存下了一番“笨功夫”:多少次下班后,人去楼空,华灯初上,忙碌了一整天的他仍在办公室里“孤军奋战”,查阅资料、收集案例。天长日久,他积累了30多本密密匝匝的“资料库”,上课时就能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吴又存还手绘了大量教学用的漫画和挂图,大量阅读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领域书籍,他的书房里存放着100多本共计20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震撼了来家里做客的老师们。为了“讲”好课,吴又存专门买了一个袖珍录音机,外出听课时经常录下课堂实录,回去后再逐词逐句地琢磨。自己上课前也常在家里反复试讲,讲了录、录了讲,直到满意为止。
吴又存这种“钉子”精神在刚执教时就已经表现出来,1999年,28岁的吴又存要上一节公开课《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了拿到真实的宝贵课程资源,他扛着学校的一台摄像机偷偷地溜进了游戏厅,现场拍摄学生玩游戏的场景,还与游戏厅老板发生了争执,“他们以为我是记者要录像曝光”。尽管由于现场环境的干扰,录像的效果不太好,但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这节课获得了武汉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思政课不是假大空,而要用真实打动人。”在吴又存看来,“思政课必须讲到学生心里去。”他注重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真情呼唤学生的真情。在讲授“孝敬父母”的内容时,吴又存在课堂上来了个“真情告白”,哽咽地讲述了母亲为了他读书背着个小木箱走街串巷地卖冰棒、提着个竹篮子四处吆喝着卖馒头的真实经历,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学生,不少学生潸然泪下。学生罗袁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自己更理解父母的辛劳了……”
打动学生之余,吴又存希望學生能在实践中践行所学所得,他经常布置一些特殊的思政课作业——“为父母长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帮爸爸下厨炒菜、帮妈妈剥鹌鹑蛋、帮爷爷捶背……吴又存则一一写上热情洋溢的评语加以肯定和鼓励,这些活动润泽了学生的感恩情怀。今年1月,在武汉石油化工公司工作的学生叶飞被授予“武汉市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他给吴又存打电话报喜时说,“正是当年吴老师的一言一行,锤炼了自己认真负责的品质”。
2006年,吴又存作为湖北省唯一参赛的选手,在南京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思政优质课评选活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有一位教师问他:“这节课,你准备了多长时间?”他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做了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做一颗火种,带领团队让思政光辉更闪亮
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授牌成立湖北省第一个初中思政名师工作室——“吴又存名师工作室”。此时的吴又存,可谓身兼多职,他还参与了统编思政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编写工作,因为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颈椎和腰椎病多次复发,一度躺在床上动弹不得。
尽管如此忙碌,吴又存对工作室尤其看重。工作室刚刚开展活动时,经常会碰到一些教师的抵触,甚至会直面“思政乏味无聊”的尖锐问题。但吴又存从不生气,他现身说法,告诉自己的同行,其实思政课也可以很有趣、很生动。
“幽默段子、谚语故事,这些被我们看过一笑的文字,都可以成为‘吴特课堂的有效教学资源,他的整合能力是如此强大,我能够想象出学生是多么盼望上他的课啊,有趣好玩、轻轻松松去享受课堂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湖北省武汉市将军路中学教师马艳新由衷地评价自己心中的男神“吴特”。
而就在几年的时间里,吴又存名师工作室曾先后组织市区30多位工作室成员和所在区全体思政课教师,成功举办了赴黄陂开展“送教下乡”、东西湖写作研修、武昌区域经验交流、江岸课堂研讨、青山专家讲学、硚口新教材解读、江汉法治专册研讨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同时打破区域限制,跨省市赴江苏、浙江等地开展联合研修,让工作室成员扩大眼界、积淀能力、提高素养。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教师黄莉、武汉市二桥中学教师张婷婷、黄冈黄梅县八角亭中学教师郭水霞……在吴又存的引领下,这些后起之秀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中的中坚力量。
吴又存这颗火种不仅点燃了更多的思政课教师,也点燃了他所带的学生刘梦觉,这个曾经最讨厌思政课的学生长大后成了另外一个“吴又存”,博士毕业后的刘梦觉成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站上了高校思政课的讲台。她回忆说:“吴老师把书本上的知识悄悄塞进了诗歌里、化入了故事里,他生动有趣的授课风格,刷新了我对思政课的认识,一首首打油诗,即兴还能来段幽默的脱口秀,让我觉得政治也可以这么精彩。今天,我站上高校思政课的讲台,我上课也会模仿吴老师,是吴老师给我埋下一颗研究社会科学的种子,让我学会永远要对学生活力四射、激情澎湃。”
吴又存说:“我的理想就是做新时代最好的初中思政课教师。虽然这个‘最好可能永远达不到,但却是一种追求和信仰,属于思政课教师的追求和信仰。”在吴又存的观念里,思政课,不仅要教在今天,更要面向明天,他希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用一辈子上好一门思政课,为学生成长成才点亮一盏引路明灯。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