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在传送带制造中的应用
2019-12-10黄大坤
黄大坤
摘 要:在传送带生产制造中,有其特有的加工工艺和模式,有别于常见的机械加工生產模式。本论文将着重介绍,应用工业工程系统性理论和方法,在这特殊生产领域的应用;解决车间仓储面积过大、导致成本过高;车间布局不合理,仓储设施设备效率低下;生产流水线不平衡,瓶颈工序延误产品交货期等问题。
关键词:仓储设施设备改进;车间布局优化;流水线平衡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0-0085-04
1 研究背景
本文改善研究对象为传送带著名制造厂商,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生产制造有别于传统的机械加工生产模式,其主要特点有:(1)物流配送链:海外原材料卷料进口——国内加工制造——客户,且主营的TC龙带订单交货期小于等于2天;(2)产品品种多,进口原材料均为产品形状为3-4m长卷圆筒包装;(3)生产主要工艺流程为:裁切——丈量打齿/打磨——热压接着——喷码——质检——包装等工序,其中在裁切和丈量打齿/打磨工序有特殊的返料环接。
基于上述特点,要求在生产制造中需具备:合理的车间布局、一定量的产品库存备货及适应产品包装特点的存储设施设备,和高效均衡的生产流水线以满足客户交期。
通过工业工程工作研究后发现,主要的问题有三方面问题:(1)仓库配送时效不能满足生产计划要求。主要表现在:现有厂区库存容量不足,外仓与车间距离较远,生产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配送。(2)车间仓库布局不合理,车间内物料流转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1)生产周转场地不足和缺少合适的物流设备,影响物料在工位间正常流转;2)因物料供应不及时引起产线临时性停线;3)主要产品TC系列龙带交期为3天,满足不了客户2天交期需求。
2 基本构思
基于现有的生产问题,首先运用工业工程工作研究对车间仓储设施设备、车间布局和流水线平衡等方面重新评估分析,找出瓶颈所在并制定改善方案;其次,逐步实施改善方案;最后通过实践验证方案的合理性。改善过程中运用库存容量、蜂窝损失和通道损失理论对仓储空间利用率进行分析,制定优化改善方案;同时对现有生产流水线平衡率进行分析,通过观察记录操作流程,运用工序——时间图,结合流程分析,找到瓶颈工序制定改善方案,并逐步落实改善方案。
3 改善过程
3.1 仓储设施设备和车间布局优化改进
现有车间布局参见图1,仓库储存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厂区货架存储方式,另一种则采用在厂区外租用场地零散存放方式。带来的问题是:首先,物料为散放存放,物料活性系数为0,导致物料配料效率较低。其次,外仓与厂区距离较远,导致物料配送时效较低。最后,小物料储存区与高位货架储存区占地较大,导致前段裁切工位物料周转空间不足,延误订单准时投产,同时给搬运操作带来不安全隐患。
结合图1,现有车间仓储设施设备为高位货架和小物料货架,其中“小物料存储区”共计4个货架,用于裁切和丈量打齿/打磨工位返料存储;高位货架共计4排,每排高位货架共5列×5层,共计25个存储单元,每个储存单据存放2卷物料。现有车间4个高位货架库存容量为:
S(库存容量)=T(存储单元数)×P(存储数量/存储单元)[1]
存储单元数T=4×5列×5层=100个,P(存储数量/存储单元)=2个/存储单元,库存容量S=100×2=200卷。
依据生产计划历史数据得知:进口物料维持在400卷到450卷之间,显然现有库存容量不能满足计划存储需求;运用蜂窝损失和通道损失分析,计算高位货架空间损失。
其中E(H)为空缺系数,La为通道损失,Wa为通道宽度;d为堆货深度。
E(H)=[2]
E(H)==×(++…++0)=0.45
La=Wa/(Wa+2d)[2]=3m/(3m+2X5m)≈0.23
蜂窝损失=E(H)X(1-La)[2]=0.45X(1-0.23)≈0.35
空间总损失=La+E(H)[2]=0.23+0.35=0.58
经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出:高位货架空间利用率不足且浪费较大;综合库存容量可以得出:现有高位货架库存满足不了计划存储要求,高位货架空间存在很大改善空间。
基于上述结论,对现有高位货架布局和存储方式重新设计。在优化高位货架存储方面:结合存储物料为长卷圆筒的包装特点,改善方案为:将原有横向放置改为插入式纵向放置。将之前利用库存横向空间放置,改为利用库存纵向空间放置,提升高位货架单位库存容量,进而扩大整体库存容量。
改善方案实施中主要措施是:拆除现有厂区内高位货架,选用30cm厚度的中密度板作为隔板,将层间距从第一层到第五层,依次调整为1.5m、1.4m、1.3m、1.2m、1m,满足物料堆放原则,即越大越重的物料放置在最低层,反之则其然;通过改善后,重新计算库存容量。
S(库存容量)=T(存储单元数)×P(存储数量/存储单元)[1];存储单元数P=3排×5列×6层=90个,P(存储数量/存储单元)=5个/存储单元(按照最大卷料尺寸计算);库存容量S=90×5=450卷。
综上计算得出:改善后的库存容量,满足计划库存容量400卷到450卷之间的存储需求。
优化高位货架布局方面:依据改善后的库存容量和通道损失,现有4排高位货架通道损失较大;其改善方案和措施为:在保持单位库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4排高位货架整合为3排,靠墙放置。“小物料存储区”4排小货架,与左右靠墙的高位货架背对背放置(参见图2);改善后重新计算蜂窝损失和通道损失;其中E(H)为空缺系数,La为通道损失,Wa为通道宽度;d为堆货深度。
E(H)=[2]
E(H)==X(++…++0)≈0.48
La=0(高位货架均靠墙放置,无通道)<0.23(改善前)
蜂窩损失=E(H)X(1-La)[2]=0.48X(1-0)=0.48
空间总损失=La+E(H)[2]=0.48+0=0.48<0.58(改善前)
经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出,重新对高位货架优化布局后,降低了的通道损和空间总损失,提高货架空间利用率;另外,对车间仓库中间高位货架的拆除,将低位货架和高位货架顺次靠墙放置,空出中间区域(参见图2),便于裁切工位及时投产,同时提高操作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对布局优化改善,将外仓物料全部搬移到厂区内,缩短物料配送距离、提高配送效率。
现有车间布局中:丈量打齿/打磨工位,由于考虑到部分带子(宽度:长度<4.2)接着后不能翻转,需要接着前喷码,故将喷码工位设置在丈量打齿/打磨工位附近,便于喷码。另外一部分带子,则依据工序位置,顺次流转。这样从图1中可以得知,丈量打齿/打磨工位、喷码工位与接着工位之间,物流线路存在迂回和交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研究发现,操作人员频繁走动于三个工位之间操作生产,时常有订单因来不及喷码积压物料形成瓶颈,延误订单交期。
解决瓶颈其改善方案为:在丈量打齿/打磨工位,将现有座式喷码机改用手持式喷码机,现有座式喷码机移到打齿工序前,接着工序后(参见图2)。从图2得出,改善后的物流走向满足物流的“2个避免原则”即避免迂回和交叉[2];改善后通过对实际操作发现:本次改善满足部分带子在丈量打齿/打磨工位喷码的工艺需求,也确保半成品在生产流动中不再迂回、交叉。
3.2 车间流水线平衡优化改进
通过前期背景调查得知,TC龙带成品交期为3天,满足不了客户2天交期需求。图3和表1为TC龙带在车间各工位,工时和操作人员数据统计。
客户要求交期为2天,合计16小时,订单量为30条/2天,TC龙带生产工序为7个。
单条的目标时间TT1=可用生产时间/订单量=(8hx 2day-1h)X60/30pcs=0.5h/pcs
由于TC龙带是5条一起做,工位目标时间TT2=5pcs/timeX0.5h/pcs=2.5h,平衡率计算:
流水线平衡P=∑单件工时T1/(瓶颈工时T2X工序数Q)[2]= 24h/(8hX7)≈42.86%
从上平衡率计算结果看出,改善前流水线效率较低,改善空间较大。结合图4可以清楚得知,在裁切工位和丈量打齿工位,实际工时远大于目标工时;同时在现场观察还发现,当流水线在生产TC系列的产品时,裁切工位和丈量/打齿工序耗时最长占用的操作人员最多,需要将2个工位人员参与其操作,直接导致其他订单暂停生产,无法正常流转到后续工位,进而延误当天订单交付。综合图表数据分析和现场观察,可以确定裁切工位和丈量打齿工位正是瓶颈所在。
对此,对裁切工位和丈量打齿工位操作流程和时间记录,参见表2和表3。
从表2中看出,TC卷料在用SM600设备分条时占用大半时间。通过现场观察,TC龙带在裁切工位均用到SM3003和SM600裁切设备。由于TC龙带原材料尺寸规格在:长度100m×宽度4m左右,需要将带子分两次裁切;第一次使用SM3003设备,将原材料带子裁切宽度低于600mm左右;再由SM600设备按照客户需求分切成20mm/25mm/30mm等尺寸规格;在使用SM600设备时,需要3人左右协助完成,分切好的带子放入铁框回收暂放;从表2中看出:分条工序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其他带子无法使用SM600设备裁切,进而延误当天交期;从表2结合现场观察,此处正是裁切工序瓶颈所在。
从表3中看出,TC在订单核对物料,丈量操作过程中占用大部分时间。结合现场观察,由于龙带分条后较长且散乱放置在铁框内暂存,人员需要按照订单尺寸规格逐一找实物进行匹配,费时费力。在丈量操作时,有2人在车间通道地面丈量共同完成,测量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占用车间通道,影响其他工位周转。从表3结合现场观察,确定地面测量方式是工序瓶颈所在。
基于上述两个瓶颈工作研究判断,运用操作流程程序“四大原则——ECRS”[3]即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对瓶颈工序操作流程优化改进,方案见表4。
经过上述改善后,重新对裁切工位、丈量打齿工位进行操作流程分析和工时测量,参见表5和表6。
改善后产品交期为14.5h<16h客户交期要求,并对重新计算流水线平衡率:
流水线平衡P=∑单件工时T1/(Max工时T2X工序数Q)[2]= 14.5h/(2.3hX7)≈90%>42.86%(改善前)。
通过对生产流水线的改善,提升产品交期满足TC龙带客户需求,验证改善设计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本次优化改善是充分运用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结合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的;首先通过工作研究找到车间瓶颈所在,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改善方案,并进一步落实到位;最后,通过对比改善后的结果,进一步验证精益生产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方案与相关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并得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连新,等.仓储物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 伊俊敏,等.物流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 汪应洛,等.工业工程基础[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