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解读
2019-12-10
第七章 企业档案工作业务建设
选留文件和划分保管期限是鉴定工作的实质内容,通过科学的鉴定,才能把有价值的文件转为不同保管期限的档案,使企业的知识信息精华得到有效保存,因此,鉴定工作是形成档案的关键。
7.7.1 企业应成立由主管领导、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档案人员组成的档案鉴定委员会(或小组),负责确定文件保管期限和到期档案鉴定。
档案鉴定工作关系正确划定企业档案的价值,决定企业档案的存毁,特别是销毁前的鉴定工作,一且失误将难以挽回。档案鉴定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因而要有严格的组织领导。企业要组成由企业主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参加的档案鉴定委员会(或小组),负责确定文件保管期限和对已到保管期限的企业
档案进行销毁前的审查鉴定,提出鉴定意见报企业领导审批。其中综合管理性档案的鉴定工作,应由相应工作的企业主管领导组织或参加;科技档案的鉴定,应由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或参加;会计档案的鉴定,应由总会计师负责组织或参加。
7.7.2 档案保管期限应根据文件对企业、国家和社会所具有的现实和今后工作查考、凭证作用,以及历史研究价值确定。
档案保管期限是衡量和表示档案价值的一种标识。正确地判定文件材料的价值,准确地划分保管期限,是保证归档文件整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企业档案既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在确定企业档案保管期限时,应当从企业、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以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效益的观点,从档案的来源、内容、时间、文本、外形等方面的特征,全面地衡量判定企业档案对现实及长远工作的查考价值,突出“以我为主”的原则,从反映企业主要职能和重要活动以及维护企业历史面貌的角度出发,准确地确定企业档案的保管期限。
保管期限确定之后,要编制保管期限表。保管期限表是以条款或表格形式列举档案的来源、内容和形式,并指明保管期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是鉴定档案保存价值和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和标准。
7.7.3 档案保管期限一般分为永久和定期兩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执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本标准改革了企业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方法,将原来的永久、长期、短期修改为永久和定期,定期中再实行标时制,一般分为”30年”、“10年”,企业档案保存期满并进行鉴定后,或是销毁或是延期,缩短了除永久之外归档文件的保管期限,改以往长期50年为30年、短期15年为10年,这样将有助于加快对到期档案的审查,进而加快对档案的鉴定销毁,及时去除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文件,达到吐故纳新、优化室藏档案的最终目的。
30年和10年两个期限主要指一般条件、一般情况下的基本划分方法。企业还可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再增设期限档次成调整现有期限。定期保管的档案必须标明时限,不可直接注期“定期”,以便能够及时对达到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销毁。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执行国家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各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其特点,也是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五种。各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7.7.4 永久保管档案。凡是反映本企业主要职能活动和历史面貌,对本企业、国家和社会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文件,列为永久保管。
永久保管的档案是指这部分档案作为历史记录无限期地保存下去。凡是反映本企业主要职能活动、重大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在工作査考、经验总结、科学研究等工作中需要长远利用,对本企业、国家和社会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档案,以及在企业活动中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权益等方面具有长远证据价值的档案,应定为永久保管,这部分档案是企业的核心档案。
(此部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