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城到底有多么宏伟气派

2019-12-10

西部大开发 2019年10期
关键词:皇城长安城轴线

主讲人:刘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研究员,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长期从事汉唐考古发掘与研究,擅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研究,在秦汉隋唐建筑布局、职官制度、封泥制度等方面见解独到,研究颇深。曾先后参加甘肃武威百塔寺遗址、河北邺城潜伏城门遗址等多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经验丰富,博闻强识。

唐长安城——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可能现在大家都在大城市里,觉得城市很大,却没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感。但如果大家比较一下,感觉可能就会不同。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汉长安城城墙里的面积是34多平方公里,城墙外侧还修了庞大的上林苑,上林苑东到蓝田,西到周至,南到南山,北到渭河。文献记载是300余里,也有说400余里,相当于今天的2000多平方公里,這也是属于长安的。

而且,在长安的旁边,还修了大量的帝陵,帝陵是埋皇帝的,帝陵旁很大的是陵邑。我们之前讲了,这地方有陵邑,东方的人迁过来,强干弱枝,这些人住在陵邑里,这些陵邑的人口同样也归长安管理。

长安城城墙里的面积很小,三、四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上林苑、陵邑,将近3000多个平方公里的面积都属于长安,在全世界来说,比罗马还要大。

这是当时的汉长安城,而唐长安城的面积更是盛况空前。因为唐长安城有宫城、皇城,还有庞大的外郭城,而外郭城城墙里的面积就已经是84平方公里.它是汉长安城面积的2.4倍左右,比73平方公里的北魏洛阳城还要大1.2倍,另外隋唐的洛阳城是45平方公里,唐长安城是它的将近两倍。

那么一直比较下来,我们比较到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的城墙里只有60平方公里,唐长安城是它的1.4倍。也就是说唐长安城一直到很晚的时间,才被我们后来的城市所超过,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我们只是说了唐长安城的城墙范围,实际上它的旁边、它的北边还有更大范围的禁苑,禁苑是只有皇帝才能进去游玩的花园一类的地方,它把整个汉长安城包括进去。

它西边包了长安城,东边一直到沪河、灞河,北边到渭河,南边一直顶到了唐长安城的北墙,面积很大,有上百个平方公里以上,甚至有二三百平方公里,因此就宏伟来说,无出其右,就是非常大。

体现秩序和等级的南北轴线

我们到了北京,现在可能很多人从南站、西站而来.可能大家对北京的印象仅此而已。但如果我们从永定门开始,一直向北,经过前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极殿,然后穿过太极殿,到中和殿、保和殿,出了宣武门,到景山,之后过了钟楼、鼓楼,一直到现在的奥林匹克公园,这样一直向北,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轴线。

因此梁思成先生说,明清北京的伟大就体现在一个轴线之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轴线实际上可以追得很早,最起码在唐长安城的城市中,它的布局和宏伟就是通过轴线体现出来的。

我们在这里说唐长安城实际并不太确切,应该说隋大兴唐长安城。这个城市的历史从隋开始,隋开皇时期认为汉长安城做了长时间的首都,汉长城里的地下水水成卤、不实用,而《隋唐嘉话》这本书里记载,皇帝梦到发洪水影响这个城市,所以决定在当时的龙首原的南侧修这座都城,当时派宇文恺做设计。

当时设计中首先就确定了一条南北向的轴线,之后在轴线的最北端修的是宫城,宫城的南侧是皇城,皇城外是更庞大的外郭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84平方公里。

这84平方公里是通过这条轴线体现出来的,在轴线最顶端是最权威的皇帝所住的宫城,轴线一路下来,就是我们说的一系列的门。它的最南侧是明德门,之后是朱雀门、承天门,然后进入太极宫,就是宫城之内,而在轴线的两侧分布的是里坊,当时称作“六街”108坊分布。

当然它的里坊数也不一样,因为我们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当然,伟大的长安也是几百年里不断地修建,就像外郭城,一直到唐的开元时期才最后闭合。这些里坊也是分分合合,从108坊到110坊,还有到109坊,基本上数字有变化。

这些里坊有大有小,在轴线终边两侧的四牌坊是最小的,到了皇城东墙以东和西墙以西几列坊是最大的,而在皇城以南,刚才那四列小坊的旁边是次之,所以分了几个等级。

在这种因为有轴线、有顺序的情况下,城市的秩序井然,什么人住在什么地方,住多大的,实际上都有比较多的规定。比方说皇城和宫城东西两侧里坊里的人都是比较权贵一些,而其它可能是官员、老百姓住得多一些,很有秩序,而轴线正是体现秩序的。

如果我们说这个轴线很好,那还能不能往上追?汉长安城有没有轴线?我们说汉长安城有,不过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轴线不一样。

通过考古,我们发现汉长安城,四边有门,每边有三个门,不过在四边这12个门中间,只有东侧的三个门,在门外有阙。

什么是阙呢?我们到了北京故宫午门,前面两边生出来的那两个建筑称之为“阙”。我们讲门面,阙就是整个的门面。所以在故宫里只有南边的午门有阙,北边如果没有,东边也不会有,哪边有阙,哪边就是正方向。

所以汉长安城的正方向朝东,当时一开始建设的时候,轴线是东西向的,是霸城门和直城门的轴线,当时在轴线的南侧,是长乐宫和未央宫,是当时最重要的宫殿之所在。

而轴线的北侧就是次一等的宫殿,比方说桂宫、北宫和明光宫,这三个宫再往北,才是老百姓的闯里。不过,汉长安城也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到了汉代中晚期的时候.汉长安城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到元成哀平时期,这个变化就经过了一次一次的反复,最后到王莽定了下来,长安城变成了一个南北向的城市。

这个城市的轴线,我认为它应该是向北经过了中间的厨城门,一直向北延伸到了三原的天井岸,之后向南穿过了南郊的礼制建筑,更往南一直到了秦岭,这个轴线有70多公里左右,这条轴线所确定下来的制度,后来就被其他城市所遵循。

当然,中间我们要说到东汉洛阳城,因为东汉洛阳城被覆压在北魏洛阳城之下,所以我们对东汉洛阳城的了解并不是太多,根据文献记载,它实际上是有南北二宫,所以南北轴线我们还不好讲。

但是在东汉的帝陵里,它是南北向,有南北轴线,之后影响到北魏的洛阳城,在之前当然魏、晋的洛阳城之后到业城,最后集中起来所体现的秩序和制度,就是在隋大兴唐长安城。

这个秩序确定之后,再往后就一直传承下来,到了宋的开封,元的大都,明清的北京,这条南北居中而行的轴线,就一直得到了非常强烈的延续。

所以我们说,“中”称之为“中国”,我们的建筑,我们的都城上这个“中”非常重要,通过“中”体现它的秩序和等级,还有宏伟。我们想象,我们通过了一个一个门,从永定门一路走,过了午门,进入太极殿的时候,就会被这庞大的气魄所影响。

到了唐代的时候,在明德门经过天街,一直到朱雀门,到承天门,到太极宫的时候,同样宏伟的太极宫建筑会呈现在眼前。

汉唐长安城的老百姓居住在哪?

在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对当时的情况,得到了越來越深入的了解,老百姓住哪里?宫殿在哪里?当时的门在哪里?当时的制度是如何?实际上越来越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我们现在可能会想,老百姓可能都在城里,但是在汉代却不是这样。因为在汉长安城34个平方公里里,我们经过长年的考古工作后,会发现整个南半部,甚至中间一系列都是宫城,像长乐宫、桂宫、明光宫、北宫这一系列的建筑,已经占了大量的面积,其实只有很少的面积给老百姓居住。

因此在汉长安城的研究里,老百姓可能很多都住在陵邑里.在长安城城墙里,可能会是一些服务于刚才我们所说的长乐宫、桂宫这些宫城里的一些人员为主,以及一些官员,比方说有东阙甲第、北阙甲第,这些高等级官员在这居住。

这种制度到唐长安城里变化比较大。宫城和皇城的面积在整个城市里的面积已经很小,而大量的是里坊,在里坊里住的有官员,有老百姓,里坊实际四边有门,有门禁制度。

实际上在太宗以前是通过大家喊“开门喽、关门喽”,这种喊话的形式来确定关门、开门,关门之后大家就不能出去了,这是晚上宵禁的制度。而到了太宗以后就开始击鼓,比方从承天门开始敲了鼓,之后一个鼓传过来,将人捧回里坊,然后大家晚上各干各的,这样的话城里基本是空空荡荡,老百姓住在闭合的小里坊里生活。

里坊里是什么样子?我们通过考古发现里坊里头有十字街,十字街里还有小的街道,街街岔岔,还有房子,房子有多少,也通过考古工作一步步揭露了出来。

最后的最大的里坊制管理城市——唐长安城

对老百姓的集中管理是中国封建社会,甚至更长时间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不过对于汉长安城的里坊,我们现在的考古工作发现的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发现。

我们长时间的工作集中在最核心的宫城上。所以汉长安城的里坊,我们只是知道文献说有“什么里”,根据简牍知道他们的名称,仅此而已。不过这种情况到唐长安城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唐长安城考古,虽然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对城和宫城的发现,比如我们发现了大明宫、兴庆宫等一系列的宫城。

但是对于里坊来说,我们也有些发现。通过勘探我们确定了里坊的大小,里坊的门、道路这些系统,我们都认为有一些发现。实际上我们在洛阳做过几个里坊,里坊里的道路实实在在,可以跟长安城参照对应。

因为当时洛阳是东都,很多制度都参照长安城而来,当然略有差异,称之为“下京都一等”,比长安稍微低一等。

老百姓在里坊里生活。不仅仅是老百姓,住在里坊里的还有大量官员,像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大雁塔,大雁塔旁边的里坊里,白居易住过。

那么还有很多寺院,这些寺院同样是在里坊之中,它的管理实际上是一致的。早上里坊开门,晚上里坊关门,这些寺院里的僧人,住在里坊里的官员,还有官员服务的人员,整个长安城的人口都属于以里坊制的条例管理起来,按时开门,按时出门,按时记录。

这种制度,一直到后来实际上慢慢的就已经打破,最后宋代推倒坊墙,再也不用这种严密的管理,唐长安城也就成为最后的最大的里坊制的城市..

长安城里里坊的人口实际上我们没有确定数量的统计,考古上现在没有揭示,但是考古上我们发现很多里坊的名称。比如唐代的墓志,说生活在长安的什么里什么里,这些名称有了,而且还可以补充很多。

在长安城的研究里,像清末的徐松编撰《唐两京城坊考》,以及根据文献记载、石刻,复原长安城的里坊,其中有些里坊的名称是空缺的,但是通过考古工作就慢慢得到了补充。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迹象,就是一个里坊里有好多人。当然在唐代来说有300多年左右,在里坊里,因为居住的人是不断变化的,包括寺院也一样,在初唐、中唐和晚唐的时代很可能住的人不一样。

文献中记载的,谁在哪个里和考古发现的哪个里、哪个里之间,慢慢地丰富了我们对这种里坊的人员结构的掌握,它的社会情景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也是考古学的魅力。

如果没有这些庞大的墓志以及其他石刻出土的资料,那么长安城我们可能永远停留在有限的文本描述之中.我们超不过徐松.超不过吕大防.超不过这些记载。

但是因为我们有了很多考古资料,特别是通过墓葬里的墓志资料,了解到唐代里坊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完美!

里坊的名称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隋唐长安城的建设,实际上在一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寓意,包括里坊,比如皇城两侧南北排列13个坊,当时像一年有闰,一年12个月再加闰月就是13个月,这是有象征的。

而皇城正南是东西四列,四列以象四时。南北是九坊,九坊取的是《周礼》中王城有九连之制,都是有寓意的。

除了里坊的设置数量很规范,里坊都有很好听的名称,比方说朱雀街的第一列的,我们可以看到有新道坊,道是道路的道,还有开化坊、安仁坊,还有光福坊、靖善坊都是很有名的,还有安义、保宁、开明都是名称,所以里坊的名称就是代表了我们当时人对这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和要求。

这些名称放在哪里?我们推测可能是在坊门上边。因为里坊四边有墙,然后开门,开了门之后,可能里坊上有字,有匾之类的,这是我们想象的。但是我们所发现的这些名称却是在墓葬里,在墓志铭里会说他生在哪儿,死在哪个坊,可能会这样记载,因此我们是通过这些把它记述出来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在唐末之后,整个长安已经不再作为首都。成为偏于西北的一个地方城市之后,有关长安的文献和记忆慢慢模糊起来,里坊的名称也就不再为大家所记忆。考古资料里对这种里坊的补充有很大的作用。有关宏伟的唐长安城还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不断地揭示,不断地发现。

西北大学的李建超老师根据石刻资料做了《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这样的文章,补充了很多,做了很多的发现,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找来看。而且在隋唐的城市制度的研究中,石刻作为文字资料也非常重要,成果很多,大家可以找到很多很多的书,可以学习到很多。

猜你喜欢

皇城长安城轴线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三言二拍”对唐代小说中长安城改写的数字化研究
大圣归来
机械加工的误差分析
汉长安城营建及布局
疏松载流螺线管轴线上磁场的分布研究
皇城二中“同课异构”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