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一月
2019-12-10
陕西
1500余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随着生态工程的持续实施。陕西全省157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半固定。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曾长期遭受风沙肆虐、土地贫瘠的困扰。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在这里展开。几十年间,陕西省涌现出个人承包千亩、万亩的造林治沙大户。同时,林业部门还探索出“引水拉沙”“网格治沙”“障蔽固沙”“天空一体飞播造林”“樟子松六位—体造林”等治沙技术,许多技术还在全国沙区推广使用。通过持续不断的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措施,陕西全省森林面积也由1979年的447.1万公顷,增加到如今的886.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1.7%提升到43.06%。
甘肃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网工程全面建成
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网工程已全面建成。这标志着甘肃农村电网提档升级,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开始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网工程是国家“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重要项目,涉及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惠及166万群众。据介绍,该工程可使甘肃深度贫困地区的农网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83%。综合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61%,户均配变容量从1.5千伏安提升至2.5千伏安,主要供电指标均达到国家农网规划目标。
宁夏
用绿色指标为转型发展“导航”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区各地坚持用绿色指标为转型发展“导航”。石嘴山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由工矿时代向生态时代转变;吴忠市推进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以提升生态“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中卫市建设绿色生态创新示范数据中心,在全市开展“生态园区、绿色工厂”建设行动。自治区林草局坚持生态建设为民生服务,通过林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拉动农民增收,通过退耕还林直补农民增收。去年,全区地级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7.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2%,森林覆盖率达14.6%;黄河宁夏段千流水质实现入境Ⅱ类出境Ⅱ类目标,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73.3%。
青海
基本实现行政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
青海持续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尤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彻底改变了过去靠人挑、畜驮、车拉吃水的历史。过去,受青藏高原特殊区位制约,青海水情十分特殊,留不住水、用不到水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牧区的人畜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较低。为解决农牧区群众“吃水难”问题,2000年以来,青海农牧区大力开展“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共建成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2855处、分散式供水工程6.14万处,累计解决了农牧区413万人(次)的饮水问题,巩固提升了131.5万人的饮水安全。
新疆
多措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随着牧民定居、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等政策的推行,新疆草原畜牧业走向了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今,穿行在新疆草原牧區,四季转场、漫山放羊的情形正在减少。随着牧民定居、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加速推进,许多牧民放下牧鞭,不再逐水草游牧,而是在定居点种植饲草、圈养舍饲,走出了牛羊“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阴影,畜牧业从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目前新疆正加快推进绿色可持续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调整畜牧产业结构,优化畜禽品种,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在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产品发展的同时,扶持现代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草原生态奖补等重大工程。
重庆
全面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大力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和电商扶贫工作,农村电商步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64.4亿元,同比增长45.5%。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村网络零售额34.5%,比2017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下一步,重庆市将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改造,推动“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农产品网上销售,升级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构建“大集群、小单元、冲单品”生产格局。此外,重庆将加强农村快递统筹和整治,实行快递企业配送站点设施共用等,探索农村物流协同配送机制,彻底打破物流对农村电商的瓶颈制约。预计到2020年,全市贫困地区农村电商将实现电商服务、快递物流、冷链集配体系等全覆盖。
四川
计划到2022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500万亩
作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落地的基本工程,2019年四川将完成46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划定,新增高标准农田38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0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左右。今年3月,四川印发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的意见》,明确将建设“10+3”产业体系作为四川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按照“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到2022年,四川第一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1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升至1.9万元左右,涉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万亿元;培育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00户以上,省级家庭农场5000户以上。
贵州
旅游扶贫火了新乡村
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以旅游开发为抓手,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等九项旅游扶贫工程。同时,通过金融支持、文旅融合、产业变革、社会力量帮扶等,鼓励各地优先推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助力精准脱贫。据统计,贵州已在66个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19495处,其中,在16个深度贫困县开发旅游资源4490处,建成旅游项目3105个。2019年上半年,贵州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381.98亿元,同比增长33.8%,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4.1%。截至目前,贵州已实现旅游业带动就业98.64万人。帮助近9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云南
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
为扎实贯彻落实国家和全省有关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快云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近日,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全省首批21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授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云南省园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推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创新、绿色发展的领跑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下一步,云南省将紧扣示范基地作为园区发展核心区域这个基本点,多角度、多层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在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聚升级,大力促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西藏
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9%
2016年以来,西藏共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科技研发投入10.98亿元,科技进步对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9%,过去的粗放耕种、靠天养畜的原始农牧业模式已渐行渐远。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西藏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30.4%,资金从“九五”期间的8.7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期间的16.99亿元。持续稳定的投入,让西藏逐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科研技术体系,领域涉及农牧业、特色产业、卫生医药、高原生物、林业、天文、气象、宇宙射线等。目前,西藏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万人,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农牧民65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发展到1万多人。
内蒙古
奶产业和玉米产业突破千亿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內蒙古大力发展农牧业,由“吃粮靠返销”变为粮食净调出省区,后成为国家“粮仓”“肉库”“奶罐”。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着力实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奶产业和玉米产业2个千亿级,肉羊、肉牛、羊绒、马铃薯、小麦、杂粮、向日葵和蔬菜产业8个百亿级优势产业。下一步,内蒙古将不断推动农牧产业提档升级,着力打造更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力争将肉牛、肉羊、杂粮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把大豆、中蒙药等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集群,使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支撑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
广西
与东盟国家中草药贸易额连续8年呈增长趋势
自2011年以来,广西与东盟国家中草药贸易额连续8年呈增长趋势,每年贸易额超过20亿元。东南亚国家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有着许多中国稀缺且需求量大的原生药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西边境中药材交易得到快速发展,药材客商云集。据统计,广西每年以边民互市形式进出口的中药材达70万吨以上。今年6月,国家提出“支持在广西防城港市建立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不久前,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被批准设立,同意建设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支持发展以东盟国家中草药为原料的医药产业,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医药监管合作注入了新动能,为双方医药产业合作发展打造了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