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恶性横纹肌样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9-12-10张黄成昊严兵张昆武成闯夭志刚李金荣郝子朋
张黄成昊 严兵 张昆 武成闯 夭志刚 李金荣 郝子朋
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of kidney, MRTK)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临床罕见。我科近期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患儿1,女,1岁8个月。因“无痛性肉眼血尿5 d”入院。患儿5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浓茶色尿,无尿频尿急、无腹痛腹胀,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否认腹部外伤史。在当地医院行尿常规检查提示尿红细胞升高,未予特殊处理,建议转至我院治疗。我院门诊泌尿系B超检查提示左肾下份实性包块声像图(考虑肾母细胞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以“左肾包块待查”收住入院。患儿自出现血尿以来,精神饮食可、大便正常,小便稍增多,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后血、大便常规,生化,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HCG、AFP、CEA)等未见异常。尿常规:尿红细胞40 355.9/μl(++++/HPF)。肾上腺功能:皮质醇1 262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05.6 pg/ml。头颅、胸部CT平扫+增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增强:左肾中下份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40 HU,大小约4.4 cm×3.9 cm×4.8 cm,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见图1。考虑:左肾占位性病变,肾母细胞瘤可能。双侧髋关节、骶尾部X线未见异常。排除手术禁忌后在全麻下行开放左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中可见左肾区大小约7.5 cm×5.0 cm×4.5 cm囊实性包块,肿物与残余肾组织分界尚清。肿物与同侧肾上腺、后腹膜周围组织、下腔静脉等血管存在粘连,肾门处有曲张动脉营养肿瘤组织,予以充分游离松解,完整剥离肿瘤及残余肾组织,并予以输尿管残端切除,肾周脂肪及肾周、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手术顺利,术中出血60 ml,未输血。
送检组织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片状弥漫分布,瘤细胞为圆形、短梭形,核较大,泡状,核仁明显,部分胞质内见嗜酸性玻璃体样包涵体,核分裂易见,可见大量坏死。输尿管残端、肾周脂肪、肾周及腹膜后4枚淋巴结均未见肿瘤成分。免疫组化:INI-1(-)、CyclinD1灶(+)、CK(+)、EMA(+)、S-100(+)、Ki-67热点区80%(+)、Vimentin(+)、Desmin(-)、CD10(-)、Myogenin(-)、MyoD1(-)、TFE3(-)。见图2。病理结果:(左肾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MRTK。输尿管断端、肾周脂肪及4枚淋巴结未见肿瘤成分。根据美国肾母细胞瘤研究协作组标准,分期为Ⅱ期。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7天出院。术后于上海市复旦儿童医院进一步治疗,目前为“卡铂[Carboplatin 16.7 mg/(kg·d)×2 d]+依托泊苷[vp16 3.3 mg/(kg·d)×3 d]+环磷酰胺[CTX 14.7 mg/(kg·d)×5 d]”方案化疗2个疗程(1个疗程30 d)后,密切随访中。
图1 腹部CT增强
患儿2,女,2岁1个月。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月余”入院。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无痛肉眼血尿,偶见血丝。查体及病史无特殊。我院CT提示左腹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占位灶,约7.0 cm×8.6 cm×8.0 cm,考虑肾母细胞瘤。排除手术禁忌后于全麻下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肾透明细胞肉瘤可能,不排除肾癌。遂将病理切片送至北京市儿童医院再次检测,结果为左侧MRTK。予以方案一“长春新碱[VCR 0.5 mg/(kg·d)×1 d]+环磷酰胺[CTX 100 mg/(kg·d)×2 d]+放线菌素D[Act-D 150 μg/(kg·d)×5 d]+表阿霉素[E-ADM 10 mg/(kg·d)×2 d]”和方案二“长春新碱[VCR 0.5 mg/(kg·d)×1 d]+卡铂[Carboplatin 16.7 mg/(kg·d)×2 d]+依托泊苷[vp16 30 mg/(kg·d)×5 d]”交替使用,患儿现12个疗程化疗全部结束,结束后90 d复查,头颅、胸部、腹部MRI及髋关节X线片均未见异常,目前仍密切随访中。
A:EMA(×200);B:S-100(×100);C:INI-1(×100);D:Ki-67(×200);E:Vimentin(×40);F:CK(×100)图2 免疫组化结果
讨 论
MRTK是恶性横纹肌样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MRT)的一种,是发生在肾脏的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常发生于婴幼儿,预后极差,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1.5∶1)[1]。该病由Beckwith等[2]在1978年首次提出。起初MRTK被认为是肾母细胞瘤的一种亚型, 1981年Haas等[3]发现了其不同于肾母细胞瘤和肾横纹肌肉瘤的独特性,故将其独立命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MRT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起源的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以及肾外头颅外起源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样瘤,并且MRTK有着与所有MRT共同的特点,即抑癌基因SMARCB1/INI-1异常[4]。同时,细胞遗传学研究也发现,多数MRTK患者的22号染色体单体缺失或22q11.2的hSNF/INI1基因突变失活[5],故INI-1蛋白在核内表达丧失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与肾横纹肌肉瘤相鉴别。本2例患儿病理免疫组化结果为INI-1阴性,符合MRT的特异性表现。
MRTK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大多患儿以腹部包块、血尿或腹痛为首发症状而就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常误诊为肾母细胞瘤。B超检查缺乏特异性,可作为初筛检查,但对于诊断价值不大。近年来有学者发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中,早期小瘤灶偏均质性以及肾包膜下血肿/积液这两个特点被认为具有相对特异性[6-7],尤其在Agrons等[8]的报道中,有2/3的患者存在新月形液性暗区,此为MRTK影像学检查中重要的鉴别点之一;且MRTK均为单侧单发,而肾母细胞瘤可为双侧,亦可多发。我们认为,以上两点可在无创术前检查时与肾母细胞瘤作初步鉴别。本文患儿1发现时肿瘤为4.0 cm×3.5 cm大小,CT可见包块呈均质性,符合早期小瘤灶表现,未发现肾母细胞瘤特征性表现的囊实交替性暗区。另外,MRTK最常见的死因为肿瘤转移。其中,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肺和颅脑[9],其次还有肝脏等腹部脏器、骶尾部、髋关节等。本2例患儿术前CT提示双肺、颅脑、肝脏等未见瘤灶,髋关节、骶尾部X线未见异常,考虑未发生转移,遂积极予以肾脏根治性切除术处理。
MRTK治疗上尚未有统一标准,但基本都是采用手术加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首先,肿瘤完全切除被认为是术后长期存活的前提和基础[10]。有报道称化疗后手术治疗的患儿预后差于一期手术治疗[11],故发现MRTK后应尽快尽早手术。只要未确定临床转移,均应尽可能一次或多次手术,切除所有肿瘤组织。若肿瘤无法完全切除,大剂量化疗和局部伽马刀治疗也可改善预后[12]。其次,化疗也是MRTK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与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的交替化疗方案[13]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认为其对MRTK有效。再次,Sultan等[14]利用美国SEER数据库证实放疗对于提高MRTK患者的生存率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尽管如此,MRTK的总生存率不容乐观。国外报道3年总体存活率为12%[9]和38.4%[15]不等;国内仅有1篇报道,5年随访35例中仅1例存活[16]。并且,年龄小于6个月[15]、伴有颅脑等远处转移[1]、检测出SMARCB1基因突变[17]的患儿预后更差。本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1岁8个月和2岁1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转移,立即行手术治疗。术中完整剥离肿瘤并行输尿管残端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达到一期手术和肿瘤完全切除标准,术后病检结果回报后即予以相应化疗方案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患儿2在化疗的整个过程中并未加用放疗,目前仍无症状存活中。可见足量且规律的化疗对于MRTK术后的患儿是有效的。前述交替性化疗方案和剂量可为术后治疗MRTK提供参考。至于剂量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化疗中辅以放疗是否对MRTK患儿的预后有效,国内还未见大数据报道,需要等待病例的积累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MRTK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临床罕见。可在术前行影像学检查与肾母细胞瘤初步鉴别,病检光镜下微结构与肾横纹肌肉瘤相鉴别,最终诊断需依靠SMARCB1基因检测或免疫组化INI-1阴性加以明确。对于年龄小于2岁,以血尿、腹痛为首发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肿瘤包块不大而呈均质性,尤其伴有新月形液性暗区的病例应高度怀疑此病,术前应完善头颅、双肺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有无转移,尽快手术切除。术中应尽量完整剥离肿瘤,做到肿瘤完全切除,且术后均应辅以放、化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做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为横纹肌样瘤易感综合征[1],以便更好地判断预后,并对家族的生育计划提出正确建议。至于最新研究的CD133[18]、CD146[19]等细胞靶点能否为MRTK的治疗带来新曙光,则仍需要通过不断的临床试验、密切的科研与临床配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