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饮加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2019-12-10李博史汉金
李博 史汉金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2区 广州510095)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顽固性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占高血压病总数的20%~30%。临床上通常使用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联合治疗,但远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理论将顽固性高血压归入“眩晕”等范畴,其病因主要在于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瘀血内阻等,应予以平肝、祛瘀、燥湿的治疗原则。丹参饮的组方包括丹参、砂仁等,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因血分瘀滞所致的瘀血证[1]。本研究探讨丹参饮加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辨证属血瘀型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8例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男21例,女 13例;年龄 44~70岁,平均(56.14±6.16)岁;病程 3~17年,平均(8.65±1.07)年。实验组男 23例,女 11例;年龄 44~70岁,平均(56.03±6.25)岁;病程3~17年,平均(8.53±1.16)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高血压血瘀型相关诊断标准:(1)头痛,眩晕;(2)唇甲瘀暗,或伴肢体麻木;(3)舌淡暗,有瘀点,舌下络脉瘀滞,苔薄白,脉弦涩。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1周内未用药治疗者;(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2)继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氯沙坦剂量为50 mg/次,1次/d,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剂量为5 mg/次,1次/d;氢氯噻嗪剂量为25 mg/次,2次/d。实验组联合丹参饮加减治疗,组方:丹参15 g、檀香 3 g、钩藤 30 g、陈皮 15 g、茯苓 15 g、赤芍 15 g、天麻 15 g、水蛭 3 g、桂枝 6 g、法半夏 10 g,1 剂/d,2次/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脉搏波传导速度包括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内皮素 -1(ET-1)、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T-1,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WF。(3)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临床症状消失,舒张压下降≥1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20 mm Hg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舒张压下降<1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20 mm Hg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血压无明显降低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用、%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t、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升高,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fPWV、baPWV均较治疗前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脉搏波传导速度(cm/s)cfPWV baPWV对照组实验组34 3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5.38±0.83 6.59±1.03*5.49±0.77 8.05±1.15*△1011.97±153.98 940.62±120.83*1034.03±159.22 739.04±91.44*△1666.02±307.44 1450.08±270.77*1641.88±301.11 1130.12±215.97*△
2.2 两组治疗前后ET-1、vWF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ET-1、vWF水平均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T-1、vWF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T-1、vWF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vWF(%) ET-1(ng/L)对照组实验组34 3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78.03±21.90 150.64±15.99*177.98±21.95 131.76±11.94*△88.96±15.22 73.98±12.33*88.95±14.82 60.47±9.84*△
2.3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 76.47%(P<0.05)。
表3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顽固性高血压主要指部分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药物及转变生活方式治疗,血压仍难达标或至少需要联合4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恢复正常的一种疾病[2]。临床经验表明,使用氯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氢氯噻嗪3种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但部分患者服用后会产生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导致治疗效果受限。中医理论认为顽固性高血压的病机为肝火上亢、阴虚阳亢,应予以除湿散瘀、滋肝活血的治疗原则[3]。本研究中实验组所使用的丹参饮加减方剂中,丹参与赤芍活血祛瘀;钩藤清热平肝;陈皮与茯苓理气燥湿;天麻与檀香温中定惊;水蛭破血逐瘀;法半夏与桂枝祛湿通阳。诸药合用,共奏祛瘀除湿、清热平肝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降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升高,表明丹参饮加减可以有效缓解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白承父[4]的研究结果一致。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丹参中提取物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内的沉积,起到降压的作用;钩藤中的钩藤碱则通过扩张周围血管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5];茯苓和丹参在降低血管阻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持续损伤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6]。ET-1的水平反映了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vWF水平反映了血管壁的损伤程度,在血小板黏附过程中至关重要[7]。在高血压病患者中,ET-1、vWF水平异常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的ET-1、vWF水平显著降低,提示丹参饮加减可以有效改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丹参饮加减可以显著缓解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