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保护视角下的旅游地学文化村开发构想
——以南昌梅岭铜源峡为例
2019-12-10姜勇彪黄宝华黄志强
王 瑛,2,姜勇彪,2,黄宝华,2,黄志强
(1.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13)
旅游地学文化村(Tourism Geoscience Cultural Village)是与研学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以宣传地球科学为特色,旨在向当地社区居民或青少年普及地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文化村,是我国文化村建设的有力补充。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多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1]。由于地质作用类型多样,在长期复杂的地质过程影响下形成了地质遗迹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具有科研与教育价值的矿物、化石,还有地质因素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风貌、潜在的可被开发的生态休闲产品,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2]。因此,处理好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每一个地学文化村在开发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梅岭位于南昌市西北郊,被誉为“绿色都肺”、南昌市的“后花园”,境内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1.2%以上,有“小庐山”的美誉。从地质构造上讲,梅岭属九岭复背斜的南翼,是一个推覆到晚古生代,中生代以至早第三纪地层之上的席体。在花岗岩体内部及花岗岩与混合岩接触带附近见有平推断层,由于断层的错动,常形成倒石堆。混合花岗岩中节理广泛发育、相互交错,切割,将巨大的岩体分成许多菱形块体,经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自然景观——“球形”风化和重力流堆积。它不但是人类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作用的窗口,而且具有很强的旅游观光和美学欣赏价值。为了避免研究对象过泛,本文选取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铜源峡景区为例,展开了长达半个月的实地调研和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对它的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地质遗迹保护的视角出发,对铜源峡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开发规划做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对我国地学文化村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1 地质遗迹保护与地学文化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1.1 对旅游地学文化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20世纪中期以来,地学界兴起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热潮,为地方经济发展、公众科普和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机遇[3],但由于世界遗产和地质公园对所保护的地质遗迹或文化遗产有面积和典型性的要求,主要为面积数量大、景观好、分布集中的区域,大量零散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或科普价值的遗迹遗址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4]。而这些资源往往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和稀有的自然属性,有着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科普教育价值、人文历史价值,甚至有的地方还保存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民间文化,极具开发价值[5,6],“地学文化村”建设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它不仅可有效保护当地地质历史遗迹,还能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为乡村扶贫战略提供新的范式,在浙江、贵州等地得到了初步尝试,成为当地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性举措[7,8]。
1.2 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
地学文化村作为新型旅游目的地,具有带动自然资源开发,发展当地经济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尤其是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乡村自然环境、原生态的文化氛围和未受城市化影响的淳朴乡村生活方式等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旅游地学文化村建设可为当地地质遗迹保护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地质遗迹为地学文化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拿出部分资金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实现地质遗迹保护和地学文化村发展的良性动态循环[9]。
2 研究区域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
2.1 资源调查
铜源峡位于南昌市梅岭风景名胜区境内,地跨湾里和新建两区,年平均气温在17℃以下,属赣江水系,沿途分布着180多轮水碓、80多帘瀑布,独具地方特色,规模为国内罕见[10]。铜源峡峡谷遍布奇石异洞、梯田错落、候鸟成群,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地学开发价值。铜源峡的地质遗迹资源主要是岩石地貌、河流地貌和典型构造剖面,其中以中元古代花岗岩景观最为典型,地貌发育经历了长时期构造运动,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处瀑布景观;峡谷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有水碓群景观、梯田景观和清代古墓景观。根据实地调查并对照陈安泽学者的《旅游地学资源系统划分方案》,铜源峡风景资源包含5个巨系统、7个资源系统、11个资源景观类型、13个景观亚类(表1)。
表1 梅岭铜源峡旅游地学资源统计
注:按陈安泽的《旅游地学资源系统划分方案》进行分类,部分为作者根据实际自行补充。
2.2 资源特征
花岗岩景观: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岩石,分布范围广,与地球演化过程和区域地质构造史有关。花岗岩地貌是地质作用遗留的独特历史标记,是区域演化过程的记载者,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资源[11]。梅岭为九岭山脉余脉,整个山体长期经受地质构造运动,沟壑纵横,形成了中间高、四周孤峰独岭的独特地貌,境内花岗岩出露面积占90%以上[12-14]。由于断层错动和梅岭雨热同期的特殊气候环境,不同方向的节理相互交错切割,先将岩体分成许多小块,再经过多种风化作用,形成了大范围分布的球状堆积。铜源峡绵延数华里,境内花岗岩地貌十分发育,以倒石堆、石蛋和象形石最为典型(图1a,b)。
瀑布景观: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较多,水资源丰沛,加之山区植被保存完好,山势落差和水源的天然优势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瀑布群。铜源港瀑布源头发自罗汉峰和萧峰,是西山第二溪流(图1c)。全长10km,大小瀑布80多道,落差达600余m,形成了10多条10—20m高、5—15m宽的多级瀑布,最长一级在卫东村附近,长200m,落差100m,是铜源峡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水碓景观:水碓是西汉时期住在水边的居民利用水力和杠杆原理发明的一种为谷物蜕皮的农用机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5,16]。自唐代以来,水碓用途逐渐增多,凡是需要捣碎的都可用水碓来完成,如浙江余姚用其磨蚊香木粉,江西景德镇用其粉碎瓷石和釉石等。铜源峡水碓群独具地方特色且规模罕见,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水碓群(图1c)。这里的先民从元末明初开始便在铜源峡边上筑起水碓房,利用水力将当地的木材砸成木粉用来制香。20世纪末木粉不仅可制庙香,还成为蚊香、皮革制品的原料。在幸福村还有一支专门安装水碓的工人,他们踏遍祖国山岭河川传播这种古老文化[17]。
生态景观:铜源峡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种属繁多,以大面积的原始梯田和随季节南迁的候鸟为特色。境内森林植被复杂,以亚热带针叶林、毛竹林、常绿阔叶林、经济林和山地灌木草丛为主,毛竹林分布较广、立竹度大。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属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兽类有云豹、小灵猫、赤狐等,鸟类有白尾鹞、山斑鸠、红嘴相思鸟等,还有金环蛇、虎蚊蛙等[18]。铜源峡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丰沛、日照充足,自然土壤以红壤为主,耕地以水稻地为主。放眼望去,铜源峡的梯田高低错落有致,上下数百层,春耕时水面光滑,秋收时稻穗金黄,是南昌市郊著名的“画中仙境”(图1d)。
注:a、b为花岗岩地貌;c为瀑布景观、水碓景观;d为梯田景观。
图1铜源峡旅游地学景观
2.3 景观价值分析
美学价值:铜源峡景观独特、环境清幽,自洗药湖绵延而下至幸福水库,全长10余里,落差近600m,以水碓、瀑布、奇石和峡谷风光最具特色。漫步山中林荫古道,耳听远处瀑布轰鸣,俯看谷底溪流奔腾,这里是绝佳的养生和健身之地,是都市人放松心灵、回归自然的好去处。遗存千年的花岗岩书写着地质历史佳话,得天独厚的山岳资源造就了百亩梯田景观,成群结队的白鹭更是为这里增添了世外桃源般的色彩。山下的幸福湖,时而水天一色,千顷碧波;时而湖面朦胧缥缈,湖上景物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水墨画卷。
科学价值:整座山体长期受构造运动影响,沟壑纵横,区内花岗岩大范围出露,在风化剥蚀、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多种作用下,形成了大小、圆度不同的石块,或沿山坡滚落形成石蛋流,或就地风化形成象形石。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其成因尚存在争议,借鉴前人经验,应对花岗岩的真实形态进行客观描述,并把有关冰川遗迹和石蛋地貌的科学知识以及目前关于梅岭花岗岩成因的讨论结果一同介绍给游客,让大家在游玩中参与科学的辨析[19]。铜源峡是我国制香发源地之一,水碓群规模庞大,国内罕见。水碓是一种我国先民利用近水优势结合杠杆原理发明出来的为粮食去皮壳的农用器械,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是大自然力量和人类智慧结合的完美体现。
历史文化价值:梅岭历史悠久,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洪崖先生在此创制音律,长沙王吴芮在山中铸钱,吴王孙策领兵不杀广受爱戴,县尉梅福隐退当地修身治学,孙静、葛洪、欧阳持等大批名人前来隐居修身,岳飞、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汤显祖等相继来此游览,题诗赋记,留下了1000余篇名诗佳作。铜源峡云岩寺竹林茂密、环境清幽,存有古庙遗迹和清代古钟,寺后有清代临济宗派古墓群。萧峰因成语“萧史弄玉”而得名,南北朝时郦道元《水经注》始提,为梅岭第二高峰,以灭蝗石臼、石刻、石桥等文化景观而闻名,铜源峡边的萧家村村民自称为萧史后人。
2.4 旅游开发现状
梅岭风景区于200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命名,虽然是“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这只是说明梅岭具有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并不代表梅岭的旅游开发已经走向成熟。由于起步较晚、知名度不高、基础薄弱、管理水平偏低,离国家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江西省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战略定位,使梅岭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的成功不但有效提升了整个南昌的旅游形象,还进一步丰富了江西省旅游产品体系和内涵。
目前,铜源峡为梅岭十个主要景区之一,以观光为主,具备初步的旅游接待能力。统计数据显示,铜源峡景区的竞争力在整个风景区当中并不占有优势,说明它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被开发出来。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景区开发面积偏小,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三是景区内交通方式单一、秩序混乱;四是旅游形象的宣传缺乏科学内涵,存在部分误导、欺骗游客的虚假信息;五是景区与原住民联系较少,居民不能从中获益。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如果继续这种发展模式将对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3 旅游地学文化村开发构想
铜源峡地学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集地质地貌、人文、自然和遗产景观于一体,兼具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打造地学文化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学文化村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文中主要从开发理念及产品定位、总体布局、形象宣传、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和地方居民参与六个方面进行重点讨论。
3.1 开发理念与产品定位
铜源峡地学文化村资源基础主要由岩石、水体、山岳和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和以水碓房为代表的古建筑、临济宗派古墓葬等人文景观组成,南昌市近郊优越地理位置是客源市场的重要保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创新与实际相结合的规划原则指导下,秉承“幸福湖、幸福村、幸福千万人”建村总指导方针,深入挖掘地学资源,融合当地特色民俗,重点突出生态观光、娱乐休闲和科普教育功能。铜源峡地学文化村面向南昌,辐射全省,是集休闲观光、健身疗养和文化科考于一体的旅游综合目的地,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游基地、南昌市市民健身基地与环境保护基地。
3.2 总体布局
根据铜源峡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地学文化村的总体空间布局为“一个展示中心、两条研学路线、五大休闲观光区”(图2)。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分为展示区、学习区、体验区等4大主题,农业起源、农用器具、制香文化等10个展区,将实物展出和虚拟动画方式进行结合,举办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激发游客探寻中华民族农业发展的兴趣。研学线路:幸福水库—河流地貌—瀑布群—水碓群,梯田群—鹭鸟群—九龙山庄(花岗岩地貌);休闲观光区:水库大坝参观区、千年水碓游览区、峡谷生态体验区、休闲农家生活区和花岗岩地貌探究区。
图2 铜源峡地学文化村规划
3.3 产品设计
铜源峡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与游客的互动性。根据资源禀赋,主要进行下产品设计:①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分为展示区、学习区、体验区和农趣运动会。展示区主要展出旧时农业器具、农村生活日用品等;学习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农业古书籍、历代农耕人物劳作图像进行详细说明;体验区真实还原传统手工作坊,举行插秧、运粮、采茶、摸鱼等农趣活动。②研学旅行分为“花岗岩之形变”、“千年水碓”和“生态峡谷之行”3个研学产品,培养探索自然的能力和提高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两个研学目标。③休闲观光区开发要点:一是发掘文化价值。对幸福水库和水碓群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发掘。二是注重保护。保护水库周边典型河流地貌,对废弃水碓房进行修缮,按时节耕作梯田。三是开发科普价值。发掘花岗岩地貌的科学教育功能,打造成植物园、动物园和文化园。四是增强游客参与度。举行多样化采摘项目,改造农家乐,开发自助厨房,举办竞赛活动,邀请客人当评委进行厨艺比拼。五是打造智慧文化村。建立虚拟现实(VR)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对花岗岩地貌的演化过程进行实景模拟。
3.4 形象宣传
地学文化村具有观光游览、娱乐休闲、科学教育等多种功能,可适当宣传地学知识,激发游客的求知,但不宜过分渲染专业性太强的地质科普知识,简洁明了的宣传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同时,地学文化村建设强调的是“特色”,决不能照抄照搬,缺乏个性,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鼓励群众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组织交流会,学习创新经验,打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型文化村。
3.5 人才培养
人才是保证和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力量,关系着文化村建设活动的开展情况。目前铜源峡普遍存在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稳定、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要加强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村建设活力,结合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学历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同时,创新激励办法,提高福利待遇,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6 地方居民参与
任何一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必须要兼顾政府、开发商和原住民的利益,只有让原住民获得切实的利益,才能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铜源峡范围内现有餐饮、住宿服务点的服务设施档次低、质量无法保障,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解决思路是:由政府统一制定服务标准,实施监督管理,既可以让居民参与到景区建设中,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又保证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总之,在实现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4 结语
在全球倡导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地学旅游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我国的地学旅游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地质旅游和地质公园的建设不足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地学文化村作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一个新兴产物,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农村占了大多数,且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这恰好是我们建设文化特色村镇所必需的。文章重点讨论了功能分区及产品设计,即如何将地质遗迹遗产景观与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进行有效结合,为人们营造一个学习知识的殿堂、放松心灵的好地方,最重要的是将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