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中国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2019-12-10徐丽丹方锐许虹
徐丽丹 方锐 许虹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到2020年将会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0.5%,同时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数量逐年增加〔1〕;老年人因身体各器官功能老化,成为我国慢性病的多发人群〔2〕,老年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健康本能,采取行动促使机体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4〕。研究发现,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因素占慢性病危险因素的60%〔5〕,而有效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预防80%的心脏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和超过40%的恶性肿瘤〔6〕,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效策略〔7〕。近年国内有文献调查了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多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且目前尚缺乏对我国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系统全面及大样本的研究。因此,为了对我国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概括性分析,并为社区、机构和管理部门开展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实施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来我国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策略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关于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文献,检索词为“老年人”、“老人”、“老年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行为模式”,逻辑关系词为“或”与“且”。文献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至2018年7月。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①2008年1月至2018年7月公开发表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研究文献。② 研究对象为年龄≥60岁的老年人。③ 采用由Meihan和Chung-Ngok共同修订的HPLP-Ⅱ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可分为健康责任、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压力管理、体育活动和营养共6个维度〔8〕。④ 文献研究设计为横断面调查。文献排除标准:① 使用自设问卷或改编HPLP-Ⅱ量表部分条目的文献。② HPLP-Ⅱ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不全的文献。③ 有重复发表的文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工作表用于统计描述纳入文献的出版时间、地区、样本来源、样本量、抽样方法、使用工具、HPLP-Ⅱ量表总分及文献各维度得分、结论和相关性。
2 结 果
经过初步文献检索,共获得91篇文献。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并精读全文后,排除不符合排纳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有效文献22篇〔9~30〕。共纳入11 520名60岁以上老年人,有20篇文献注明了男、女人数,其中男5 038名,女5 691名,另2篇文献〔12,24〕仅呈现总人数。研究对象包括失地和(或)失海老年人〔9〕、丧偶老年妇女〔12〕、高龄老年人〔15,29〕、老年高血压患者〔16,26〕、失能老年人〔21,25〕、未体现个体特征的老年人〔9~11,13,14,17~20,22~24,27,28,30〕。22项研究中,样本来源于社区的有12项研究〔9~12,14,16,18,19,27~30〕,来源于养老机构的有4项研究〔15,17,20,23〕,来源于农村的有3项研究〔21,22,25〕,来源于城区的有1项研究〔13〕,结合2种样本来源的有2项研究〔24,26〕。研究测量工具均为HPLP-Ⅱ量表。研究内容包括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调查及与健康价值、自我效能、自测健康状况、社会支持、自我护理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等。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一般。将各项研究得分统一标准化比较后得出,营养和人际关系维度排名第1、2位,压力管理和自我实现维度排名居中,健康责任维度排名第5位,体育活动维度排名最低,见表1、2。
表1 我国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文献基本情况
样本来源:① 社区,②城区,③养老机构,④农村,⑤医院;研究对象:①沿海地区失去土地和(或)失去海老年人,②老年人,③丧偶老年妇女,④高龄老年人,⑤老年高血压患者,⑥失能老年人,⑦高龄空巢老人;抽样方法:①方便抽样,②随机抽样,③分层抽样;主要结论:①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处于一般水平,②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处于良好水平
表2 我国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整体和各维度得分及相关性分)
3 讨 论
3.1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现状 根据HPLP-Ⅱ总分可分为4个等级:52~90分、91~129分、130~168分和169~208分,分别为差、一般、良好和优秀的健康促进生活水平。本研究中14篇文献〔9,10,12,14,16,17,20~22,25~29〕显示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一般;另8篇文献〔11,13,15,18,19,23,24,30〕显示为良好水平,其总分略高于量表中“良好”等级的分界线;其中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处于一般与良好之间的差距的主要原因为:① 生理上,老年人因衰老致生理功能减退,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② 心理上,部分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及家人关心力度不够,老年人未意识到要及时与家人沟通交流内心的真实感受;③ 经济上:部分老年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加上医药费用的支出,生活较拮据;④ 其他:接受健康教育程度不够,社区健康宣教普及面不够广等。
3.2分析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不同维度
3.2.1营养和人际关系维度 有14篇文献〔10~12,14~20,23,26,29,30〕显示,各维度得分最高的是营养维度,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营养知识的传播,我国老年人越来越注重饮食搭配、营养均衡及饮食规律;有6篇文献〔13,21,24,25,27,30〕显示得分最高的是人际关系维度,说明我国老年人生活安逸、心态平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3.2.2压力管理、自我实现和健康责任维度 有14篇文献〔9~14,17~19,24,26,27,29,30〕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压力管理状况位于中等水平,说明大部分老年人应注重压力的调节与管理问题。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即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压力管理得分显著高于社区老年人,而高龄空巢老年人得分最低〔23,27,29〕,这可能是养老机构全方面照护的管理模式便于定期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照护人员能观察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情波动,能及时进行心理疏通,而社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年人可能在心理问题上得到的帮扶不够。有19篇文献〔10,12~27,29,30〕调查显示老年人的自我实现和健康责任得分较低,可能是人到晚年,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及欲望较低;此外,大部分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够重视,对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了解较少。调查还发现,慢性病老年人健康责任维度得分高于无慢性病老年人〔30〕,可能是患有慢性病老年人因疾病周期较长,需经常到医院或社区进行健康监测,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和指导较多,从而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行为,主动维护健康。
3.2.3体育活动维度 有11篇文献调查显示〔9,11,12,20,21,24~26,28~30〕,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得分最低,与Rakhshani等〔31〕结果一致。原因如下:① 生理上,老年人记忆力、自制力下降、身体机能受损,导致其日常活动及运动锻炼意识及能力受到限制;② 心理上,老年人害怕跌倒的心理导致身体活动减少〔32〕;③ 主客观原因上,部分老年人受居住环境限制不便外出,并且缺乏老年运动锻炼的知识宣教和指导,建议社区及志愿者对其进行适宜的运动锻炼指导。
3.3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普遍分为认知-知觉因素和修正因素〔33〕。认知-知觉因素是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动机,包括健康概念、健康价值、自觉健康状态、自我效能等;修正因素间接影响健康行为,包括人口学特征、生物学特征、人际关系和其他因素〔34~36〕。
3.3.1认知-知觉因素 在认知-知觉因素中,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会影响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33,37〕。健康价值指个人对健康重要性的理解〔38〕,大多数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健康价值与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呈正相关〔19,23〕,其原因可能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老年人退休保障增加、医保比例提高、政府对健康促进的重视及社区、卫生机构提供一定的健康教育措施有关。自觉健康状态是指个体对自己健康的评估〔35〕,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自测健康水平和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呈正相关〔14〕。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某种行为能力的认知和评价〔39〕,可用来判断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能力〔40〕,是预测健康行为的重要因子〔41,42〕。研究表明〔22,28〕,老年人的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及生命质量呈正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维度与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呈正相关,这其中社会支持起中介作用。此外,调查发现,自我效能感是残疾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的保护因素〔21〕,呼吁尽可能对其提供医疗保健和家庭护理帮助服务,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信。
3.3.2修正因素 Gillis〔43〕发现,人口学特征是最常被选用的修正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① 年龄。年龄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有不同的影响。部分研究〔9,12,14,28〕得出,老年人年龄越大,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越差的结论。另有研究表明60~80岁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较高,80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行为水平显著降低〔27〕。② 文化程度。教育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研究结果〔17,21,24〕显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越高健康促进生活总体水平越好。③ 婚姻状况。几项研究〔17,20,27,28〕表明,与配偶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要高于丧偶、离婚或未婚老年人,分析原因可能为丧偶或离异老年人内心较孤独,接收外界健康宣教知识和行为的意愿较差;而配偶健在的老年人互相沟通交流更多,能督促双方共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④ 子女数。调查发现〔9,20〕,子女较少的老年人,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上得分较高,这可能与其从主观上不依赖子女照顾有关,而子女数多的老年人需将更多精力和时间用来照顾家人,对自身的健康生活行为关注较少相关。
综上,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城市、农村、机构和社区均已开展相关研究,在分析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和总体水平影响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各研究结果尚未统一,甚至存在一定的地域性或样本代表性的差异现象,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① 建议多开展质性研究。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是关于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开展质性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发现其他重要影响因素,以弥补量性研究中的空白;② 建议开展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健康价值等认知-知觉因素和年龄、文化程度等修正因素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结果不统一,还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调查或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开展深入研究;③ 建议对不同地区、不同居住形式及合并慢性疾病老年人群开展横向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针对社区老年人群调查研究较多,而对城市、农村及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调查较少,关于是否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群的对比研究甚少;④ 建议多开展干预研究。目前针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干预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可以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Pender的健康促进理论模型为指导,科学全面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已有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切实改善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老年健康促进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