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性公园中景观元素表达及设计①

2019-12-10吴育强王泽文范武波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纪念性纪念碑纪念

吴育强 王泽文 范武波

(1海南省建筑设计院 海南海口571100;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海南海口571101)

纪念是记忆对感情的怀缅,是对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记载与传承。建筑师齐康先生指出:“纪念性的本质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希望这种表现得到延续”[2]。人们的纪念性情感被寄托在各类构筑物上,形成了纪念性景观。其表达的情感样式和纪念意义方式虽各具不同,但终究回到一个主题,即纪念性景观,其中包括各种纪念陵园、纪念公园、城市纪念广场、主题纪念碑、主题纪念馆或纪念雕塑等纪念方式来让人们的纪念情感得到宣泄。这些不同的纪念陵园、公园、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等的场所中景观元素贯穿始终。从而可以看出景观元素已成为纪念景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不可分割部分。纪念性公园作为现代公共活动场所,除了本身具有的纪念意义和精神内涵,人们还可以在这里沉思、缅怀、思索、吊念、游憩等[3]。

1 纪念性公园的概述

纪念性公园是指“具有一定的纪念实体物质,承载了一定历史文化价值,以纪念历史事件、人物为主而建的公园。它具有双重属性”[4],既是休闲游憩场所,也是纪念场所,承载着唤醒大众记忆、延续城市历史、传播地域文化等功能。所以纪念性公园要求整体的布局和环境都应以纪念性为主,并围绕纪念性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开展[5]。纪念性公园既可以是一个完整性的纪念空间,也可以是场所中某部分或某个区域用来表达的一个纪念性空间。其中可能包括某件具有当地文化传承意义的历史事件场所或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人物事件场所、革命活动场所等。纪念性主题公园在注重参与性的前提下更要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及对未来的渴望这样更深层次的纪念意义。

其特征具体可表示为:“纪念性公园是在普通性公园属性上叠加具有主题性纪念意义的属性,纪念性就是其重要特征功能[6]。这特征作为主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景观空间中。此外,纪念性公园还具有以下特点:寓教于乐,富含精神信仰追求;纪念主题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时间轴线明确,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7]。如在海口人民公园主轴处,屹立一座于1954年4月建成纪念为解放海南作战牺牲烈士们的海南解放纪念碑,纪念碑庄重而肃穆,碑上刻有由朱德同志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图1)。

2 纪念性公园中景观元素的表达

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可分为自然因素、人工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三类。

2.1 自然因素

根据造园四大基本要素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可知,其自然因素则有地形、水体、植物三类。

图1 海南解放纪念碑

2.1.1 地形景观

地形的高低起伏会直接对控制视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纪念性公园所营造和烘托的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甚至会对最终整个公园所展现的形式及空间构成和感受也产生影响,可分为高、低及平坦地形。

高地形:山体作为高地形的典型代表,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稳定性和巍峨的永恒感与庄严感都使其具有浓厚的纪念性。还有就是以凸出的地形配合向上的阶梯或踏步,带来一种无形的韵律与动感,当人们登高望远时,凭借周围纪念性建筑及景观的衬托,产生尊崇与敬仰之情。如海口市人民公园,就是以高地形为主体并配合台阶、踏步的代表(图2)。

图2 纪念性高地形景观

低地形:特有的封闭性和向心性,易让人产生幽静与沉思的静谧感,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就是在逐渐下沉的地形中完成的,仿佛大地深深的伤口,让观者产生对阵亡者的无限怀缅(图3)。

图3 纪念性低地形景观

平坦地形:容易与垂直的线性元素形成视觉焦点,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中,将所有雕塑作为其中的垂直线性元素安置于平坦的地形中,形成了整个空间的视觉中心(图4)。

图4 纪念性平坦地形景观

2.1.2 植物景观

植物在空间的围合与划分、生态保护、烘托气氛,营造意境方面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而气氛和意境恰恰是纪念性公园最为关键的要点之一。植物的寓意、色差、季相、枝、叶、花、果,都可作为景观中设计元素[8]。如海口市人民公园,整个纪念物掩映在绿树丛中,通过整齐划一的椰子树阵列式排列及碑后修剪有序的植物烘托,把纪念碑的肃穆、庄重性完整的表达出来。在烘托氛围的同时也为参观者带来心灵上的感受,庄重、深沉而又具有当地特色(图5)。

植物象征意义的运用也经常被运用于纪念性公园中。表现在人们所赋予植物的特殊情感表达,如在中国竹象征高风亮节,青松代表了坚韧不屈、傲然正气的品质等。

2.1.3 水体景观

水是万物生生不息象征,可以为园区带来生机与活力。运用的好坏会影响整个纪念空间的品质。纪念性公园中水体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类,静水安宁温和,有时也象征生命的终结。其运用主要表现在利用周围景观在水中的倒影,增添景观虚实的对比,并衬托出静穆气氛。如海口市人民公园西湖,利用周围环境在水中的倒影,与整个空间的实景形成了虚与实的强烈对比,更突出建筑物与水体轻盈的对比,吸引观者的停留与深思(图6)。

图5 纪念性植物景观

图6 纪念性静水景观

动水则奔流跳跃,且水声能对观者的感受产生影响[9],如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音乐喷泉,以海口建市80周年庆典为契机,突出表现“新海口新发展”城市活力气氛。为了烘托出这一主题,结合当下时代背景,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音乐喷泉以水的艺术组合,同时以“科技、人文、生态”为本的表现元素,通过水的形状变化、音乐背景的烘托、人文信息的传达,来体现海口这座美丽滨海城市的特色和生机勃勃的活力(图7)。

2.2 人工景观

在纪念性公园中除了自然要素以外,人工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分为园路、构筑物、材料及灯光照明。

图7 纪念性动水景观

2.2.1 园路

起着引导游客、组织空间与序列、营造意境的重要作用[10]。其不同的形式和材料,结合地形的起伏,能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例如海口市人民公园,本土石材花岗岩铺砌的小路沿着平缓的山丘通向纪念碑烘托出肃静庄严的气氛(图8)。

图8 纪念性园路

2.2.2 构筑物

除了纪念性建筑物和服务设施外,入口大门、纪念碑和雕塑等则是主要构景要素,散布于纪念性公园路网格局中,并与建筑物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空间的主要景观节点。

大门作为公园入口空间不仅能带来最直观的印象,决定了整体公园的空间风格,大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纪念主题的特征,不同的纪念主题对应不同的设计风格。如以缅怀英烈的纪念性公园,就要体现出公园的庄重肃穆感,设计时就不能过于活泼,此时大门应处于轴线上,采用对称手法来烘托这一氛围。

纪念碑是作为纪念性公园表达情感中最为普遍和直接的纪念形式。如海口市人民公园海南解放纪念碑,屹立于公园正轴上。纪念碑始建于1954年4月,是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纪念碑庄严而肃穆,周边为高大乔木作为背景,碑庭为正方形,四面有石栏杆和四级石台阶。碑高14.5米,碑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震撼人心的大字,而下层碑座中镶嵌着一块刻有朱德同志亲笔题词的铜板:“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同志们!你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你们的英勇行为对解放琼岛和全中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烈士们的功绩永垂不朽!”。铜的锈迹表达着人们对烈士们情感的倾诉和历史对时间的沉淀。

雕塑通常结合公园纪念主题来突出纪念对象并表达精神情感,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也是纪念性公园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11]。主要途径是通过具体形象再现纪念事件场景,且需要作为纪念性建筑的补充,或作为主体辅以建筑手段进行衬托。与此同时要考虑雕塑的材料、大小、色彩与建筑和环境格调的统一,其比例要按人体的尺度来缩放,避免出现失真效果。常有浮雕和圆雕两种类型。如海口市人民公园内的冯白驹将军雕塑,呈现出来的庄重和从容(图9)。

图9 纪念性雕塑景观

2.2.3 材料

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纪念性公园运用的材料也渐渐趋向多样化。除了经常应用的石材、木材,新型材料中的玻璃、金属也开始逐渐被应用到各个公园中。如为了纪念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爆炸中死去的人们,在为此建设的纪念性公园中开阔草坪上布置了168把利用玻璃钢做的椅子,以此来纪念168名在爆炸中的罹难者。

2.2.4 灯光

从人的需求出发,灯光照明也是纪念性公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灯光在缓解沉重感的同时还会增添一种神秘的气氛。宜多通过反射、散射或漫射,并考虑季节变化。

2.3 其他因素

2.3.1 光线和阴影产生的效果能为纪念性景观带来别样的魅力

不管是自然光线还是人工照明,光线侧重的是光的直射;而阴影更侧重的是阴影和影像。例如美国的“911”纪念光柱,利用高科技手段,把两束象征双子塔的巨型光柱投射在世贸遗址的上空,象征在“911”事件中倒塌的世贸双塔和那些所有的罹难者(图10)。

图10 纪念性光影景观

2.3.2 声音也是纪念性空间里的重要因素

声音的处理可分为自然声的处理和引进人工发音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对自然的声音非常重视,有流水与石头的摩擦声,雨水落在植物上产生的敲打声,如“听海阁”、“听雨轩”、“雨打芭蕉”等。引进人工发音器主要是人们以特定载体获得的互动声音,通过扬声器播放出来以模拟当时历史现场事件中的各种声音,来营造出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环境氛围,或安谧沉静,或肃穆紧张。例如在日本景观大师三谷澈的设计风之丘墓园,在长椭圆形的中心可以看到一张长长的坐椅靠着一口空井。这个空井称之为“风之井”,当从井底发出的幽幽的风之音乐时,常常能引发人对生命的深思。

2.3.3 不同色彩的影响

不同的色彩直接影响人的心理与生理感受,其明度、色相、色调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3 纪念性公园中景观设计探讨

对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进行设计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突出纪念性、注重地方性、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布置与设计。在设计纪念性公园景观过程中则其设计手法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3.1 合理结合地形营造空间

在纪念性的陵园、公园、广场等场所中设计者利用景观作为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纪念载体,它通过雕塑、小品或其它场景方式让人们在举行纪念活动中可以亲身感受到历史场景的再现,这就要求它必须具有庄严、静穆的环境和气氛。再且气氛的营造是纪念性景观的另一种特性,能体现出一种神秘和寂静的色彩。因此合理的地形营造空间能塑造不同的环境气氛,一览无遗的平坦地形能给人带来宁静的气氛,而地形丰富高低起伏、古树参天能给人带来幽静神秘的气氛,也可以利用场地内地形,精心设计创造个性空间,所以把握好合理的地形营造就可以烘托出不同纪念场景所特有的纪念气氛。

3.2 注意景观空间的围合与分隔

可以利用不同的纪念性景观的属性与特征,对景观空间进行围合与分隔,增加公园的空间层次,使之富于变化[12]。而空间的围合与分隔既可以是时间的分隔也可以是历史人物事件的分隔。同时围合与分隔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而是相对的,可以采用以下手法:一是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进行空间与时间围合与分隔。二是利用地面铺装的色彩与质感变化进行空间的围合与分隔。三是利用自然水系或景观水体、雕塑小品、堆山砌石、花草树丛、廊架等进行围合与分隔。四是利用墙体、绿篱等进行围合与分隔。

3.3 突出主轴线

纪念性公园一定要将叙事性的景观序列融入其中,切记单一轴线性布局[13]。轴线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条假定的直线,它可以是方向轴线也可以是时间轴线,可以是对称轴线也可以是不对称轴线。而在纪念性公园中轴线设计手法被最多应用,纪念主题通过景观手法根据轴线布置按时间或主次层次依次展现开来。对称轴线一般利用轴线创造空间狭窄与线性无尽延伸,来烘托主体景观的宏伟庄严,而在到达重要严肃性纪念建筑主体之前,常以若干小点利用轴线顺序作为先导安排铺垫,以延阻人的视线和流动时间,当达到重要主题节点时则瞬时放开空间,以中心主题性景观冲击人们视线,达到震撼心灵作用。如海口人民公园的海南解放纪念碑就位于公园轴线的中心点,既能点明公园主题又能对整个公园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

3.4 景观元素之间的协调与呼应

各个景观元素之间既能相互协调又能相互呼应,它们之间能取得相互呼应和联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没有改变的重复或是一种有变化的重复的相同及相似关系。设计上常常运用构图形状、地形高低、植物色彩根据纪念的特征或主体从感官上提炼出相同或相似的空间并带有一定的重复性、排列性及变化性,可以具体到铺装、雕塑、植物等,让其产生节奏和韵律,来强调不同类型的纪念性公园所强调的“场所精神”。

3.5 合理配植植物

植物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在纪念性公园的景观中具有象征、美化、构筑空间的作用,同时可作为场地背景来营造氛围[14]。纪念性公园的属性不同,则表达的涵义不同,而植物营造的气氛也不相同,在设计上常利用植物的形态、质地、色彩、果实及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特征并结合地形空间环境,来塑造出符合公园所要体现的场所精神,表达怀念和敬仰之情。如松柏象征伟人的精神品质永垂不朽,尖塔和圆锥形则有庄严肃穆的效果等等。植物的营造主要有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三种方式。规则式多应用于入口或轴线上来突出其庄严性。自然式配置讲究取法自然,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以不规则式布置,手法灵活,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15],一般应用于遗址公园或纪念园为参观者营造自然亲切的游览氛围。混合式则是自然和规则相互补充,其在实际应用中运用最为广泛。

3.6 巧妙地运用表述手法突出主题

在纪念性公园中,还可以利用象征、叙述、再现及隐喻等多种表述手法,或是单独应用,更多的的是相互结合共同来强调整个纪念性公园中景观所要传达的纪念意义。4 结论

纪念性公园的设计就是在处理好其纪念性与主题性关系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人工和其他因素等各种景观元素,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塑造纪念性景观,营造氛围,表达精神,强化其纪念意义。观者可以在这里与历史对话、追思过去、思索未来。用物质形式表现某种空间的纪念精神与意义,其精神内涵永远位于第一,让观者产生情感的回应,最终追求与观者达到感受上的共鸣。

猜你喜欢

纪念性纪念碑纪念
从秩序感到纪念性:宗教建筑的空间构建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纪念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八月,纪念碑在闪光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