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开启新的旅程,带着你
2019-12-09林舒蓝
林舒蓝
[1]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听到一件事物时,会在短时间内听到不少同类事件。糟糕的是,这段时间我听到最多的,是“离世”这个词。
小时候不懂,但从初高中开始,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年事已高,死亡变成了一个终将到来的仪式,再加上现代的繁忙与高压力,似乎意外随时会发生。而有句话说得很对:离开的人离开了,过不去的是活着的人。
虽然说起来无力,但自己的生活总该继续,而面对死别的悲痛,走出来是一生,走不出也是一生,这件事全部围绕着:接纳与重整。
[2]
网上关于如何面对亲友离世的解析很多,会分成多阶段,都不够具象,不过有个共同点——接纳,是一件十分伤心的事。
然而很多人却觉得,自己要在这件事上强装镇定。
好友的爸爸去世时,她就说过,自己不能难过、不能倒下,不然妈妈要彻底崩溃了;年事已高的老人去世时,孩子又会担心过度悲伤引起余下的那位亲人的难过……总之,责任感让自己成了封闭的罐子,可气多了,是会爆炸的。
不如和大家一起哭或讲述,当然,如果环境真的不允许,和朋友宣泄是最好的办法。
一定要在事情发生时,及时找到出口。
[3]
當然,面对亲友离世是一件漫长的事情,而中国的传统习俗很多,以至于一年也是三个月的宣泄期过去后的一道坎儿。
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不要强迫自己面对现实,选择跟着自己的心走。
这里是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悼念,没必要一定有什么做法,重新撕开自己的伤口。
说完这两个观念上的大方向,还剩下三个很有效的小方法。
[4]
第一个简单来说是,写留言。
亲友离世后,自己的痛苦之一是空缺感,少了一个陪伴自己的人,所以可以把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或以自己的方法表达,构建想要的世界。
记得爷爷离世后,我超级难过,一想到就会哭,精神持续低落,于是我写了篇童话,构建了与他对话的世界,当然也融进了他一定会离开我这个生活规则,在故事里慢慢走了出来。
写完后,我觉得那才是我和爷爷告别的仪式,也好了起来。
[5]
我们怎么都放不下一个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尚有遗憾。
大多亲人离世都是突然的,没法好好道别,也遗留了诸如还没有带他去旅行、没有履行承诺的问题,所以去完成这些,也是让自己慢慢放下、释然的办法。
我有个朋友,重新振作、努力学习就是因为爸爸为她报名的考试要开始了,她不想让爸爸失望;也有很多人,会在亲人去世后,拿着他们的照片去周游世界。
亲人真的会看到那些风景吗?不知道,但做这件事,遗憾的心会被弥补。
[6]
结束漫长的接纳过程,最后还剩下重整,这个过程就像往一杯苦水中,倒越多净水,越能稀释苦味儿。
一是去新的环境旅行或者生活,避开睹物思人的可能,重温熟悉的事一直是唤醒失忆者的方法——既然想放下,当然可以重新开辟新的环境。
[7]
当然,迫于生活和生计,更多人需要立刻精神百倍地在原地投入新事物,那不妨拿出一直想却没来及完成的目标,把自己填满。
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当投入新事物,时间就不够悲伤了。目标最好是自己喜欢的,容易沉浸其中,不然选择带有强迫性的,很可能误入自我怀疑、更难进入,而适得其反。同时,完成目标后的喜悦会冲淡悲伤,不是不够尊敬,是新的旅途尚漫长。
总之,面对亲人的离开,悲伤一定有,但离别和缺失并非永恒。
编辑/王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