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
2019-12-09王宝军
王宝军
摘 要: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是一个新事物,目前还在探索中。本文从理科大学生注重逻辑性、科学性的思维特点和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较难接受的态度倾向入手,论述了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迫切性,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和策略技巧,以及提高理科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
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内容的同向同行,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立意高远的创
新[1]。目前,课程思政正在国内众多高校的众多专业开始试点,并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理论热点,学者们对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内容如何设计、课程思政的规范化和效果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由于各专业研究的领域不同、学生的特点也不同,笔者赞同课程思政可以分专业探讨[3],但并不认为理科专业(或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总体上就一定比文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更加困难,而毋宁说是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难。在笔者看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与专业结合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可能正好契合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倾向。
一、理科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特点
理科专业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学科,相对于文科专业,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而非社会现象;相对于工科专业,其关注焦点更侧重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自然规律的探究,而不是对自然规律的应用或对工程技术的操作。因此,理科专业的知识既和社会文化思想观念距离较远,又和社会实践应用有一定隔阂,相应地,理科专业大学生更容易和社会脱节。确切地说,理科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对社会问题相对地不敏感或缺乏兴趣,而思维的逻辑性则较强。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观念从思政教育者到思政教育对象的传导过程,其机制是内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并不代表其个人的观念,而是国家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国民进行教化、引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它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和政党中,而非中国所独有。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設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历史发展也必将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中同样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究竟是政治思想,还是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或是内容不固定、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思想观念?对此,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4]。与此有关,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往往难以把握,容易产生狭隘的理解。
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冲动性强、思维品质尚不成熟,倾向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窄化为仅仅是政治教育,且进一步把政治教育误认为是意识形态的“洗脑”,从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丰富性、正当性和科学性。
如前所述,由于理科专业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讲道理”,对社会问题相对缺乏敏感或关注,导致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往往又低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因此,他们可能更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持一种片面的、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对于那种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说教”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二、课程思政是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无须赘述,理科专业的教育本质仍然是“育人”。由于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更多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相对忽略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大学理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其他人文社科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分离。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思政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脱节;另一方面,又导致各类理科专业课程缺少价值引导,部分高校理科专业教师和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价值观扭曲。
在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等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沉渣泛起,为相当多的人所奉行。大学生群体受社会环境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丧失理想信念、迷失方向。就理科专业大学生而言,普遍存在学理(科)的动机不纯、学理(科)的动力不足的现象。例如,从近年来理科专业大学毕业生(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一方面是社会对吸纳理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还缺乏足够的空间[5],另一方面,为数不少的理科毕业生自愿涌向金融、房地产等市场热门领域,而放弃到专业机构或科研机构就业。理科专业本科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或专业分流时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弃理从商、弃理从工、弃理从文,总之是什么专业受到追捧或赚钱,就往什么专业去。虽然说理科专业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和就业选择时考虑现实因素是合理的,但如果过分地或盲目地追随市场热点,则无疑体现了对专业认同和承诺的缺失,反映了理想信念的丧失和价值观的扭曲。正是因为这种现象在理科专业大学生中具有相当普遍性,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理科专业课程思政才具有了紧迫性。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理科专业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容易产生一种盲目的信仰,忽略了“科学技术”要为国家、为人民、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根本前提。失去方向的航行只会与目标背道而驰,且愈行愈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这艘船是一节理科专业课程,可能导致一个班的学生50分钟甚至更久的迷航;如果这艘船是一所大学,可能导致成千上万的学生四年甚至更久的迷航。理科专业教师责无旁贷,必须以身作则,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担负起“传道”的责任。
三、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需凸显思政育人功能
有学者从课程论的角度提出,课程思政是和原来的专业课程不一样的新课程,主张思政课程的教师和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相互合作,才能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6]。笔者对此提法不敢苟同。笔者始终认为,提出课程思政的初衷不是为了增加一门新课程,而且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最好被看成(主要)是内源性而非外源性的,即是从专业课程内部生出来的,不是从专业课程外部强加的。
基于上述理解,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根本原则应该是:对理科专业的课程知识本身进行深挖,使其独具的思政育人功能得以发挥。具体来说,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凸显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理科专业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论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正确性,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延伸到历史唯物主义,最后推论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笔者始终认为,在理科专业课程讲授中,并不是不能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不能谈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谈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只要教师做这种延伸和拓展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老生常谈,那么学生会乐于接受这种偶尔的“学习迁移”,并对理科专业教师的博学和情怀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2)凸显唯物辩证法是自然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理科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有力论证。理科专业教学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本专业内的重要理论及其发现过程。恩格斯撰写的《自然辩证法》对19世纪自然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哲学概括,可惜这本书是未完成的手稿。现在的理科专业教师,理应有信心用本学科的最新成果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如果理科专业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客观而生动地讲授学科发展史或某个问题的研究历史,本身就是一堂精彩的思政课。
(3)凸显科学家具备高尚品行的重要意义。科学发现是由科学家做出的,教师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科学家的生活故事和人格特点,对于学生习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投身科学事业大有助益。例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被誉为“电学之父”。法拉第出生于一个贫困铁匠家庭,只读过两年小学,他在科学上的成功源于强烈的求知欲。他刻苦自学,痴迷实验,听名家讲课,参加讨论小组。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法拉第为人正直、不贪图金钱享受,主动拒绝了授爵,只愿当平民科学家。法拉第的故事完美阐释了什么是科学精神,并揭示了人们从立志求知到获得知识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因此,如果教师能在电磁学或物理学课上和学生谈谈法拉第的故事,会使学生受益良多。再如,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们习惯用“苹果树”的故事来说明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并颂扬牛顿的天才。事实上,伟大的物理学家、博物学家胡克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天文学家哈雷对牛顿完成科学史上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居功至伟。可是,牛顿成名后对胡克和哈雷的态度却十分冷淡,甚至粗暴,否认他们的贡献。如果理科专业教师适当地提及牛顿的故事,可以启发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科学家贡献和科学家人格之间的复杂关系,思考如何确立正确的三观。
(4)凸显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意义。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的朴素而深厚的感情,来源于一个民族发展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能够使不同利益集团的人们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抵御外国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并将为个人前途奋斗的驱动力增强并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的精神动力。理科专业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往往使大学生产生“科学无国界”的感觉。理科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时提醒学生一个事实,“无国界”的科学研究成果是由“有国界”的科学家完成的。这其中蕴含的深意在于:因为祖国为科学家成长提供了无穷的滋养、不竭的动力,所以,科学成果的发现或发明,其荣誉理应归于科学家所代表的祖国;祖国的荣誉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祖国的归属感,最终带来国家硬实力或軟实力的提高。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还应注重一定的策略和技巧。首先,要根据理科专业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重逻辑性、科学性、真理性,在此基础上,恰当地结合进感情的元素,从而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知识和人格的整合及升华。其次,确保思政元素的新鲜性和短小精悍。目前大学思政课程遇到的困境,与其课程内容重复性高、缺少新鲜性不无关系,因此课程思政同样要注意避免思政元素陈旧、无新鲜感的问题,在思政元素取材上宜少而精。如果呈现的思政元素数量太多,或一次呈现的内容太长,都会冲淡专业课程内容,这不仅影响专业课程教学秩序,而且可能招致学生的反感,更谈不上取得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理科专业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在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有学者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这强调了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性[7]。笔者的观点与此一致,并进一步主张,理科专业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为抓手,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
理科教师一般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其传授的专业知识多数是当前的客观真理,因此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这是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但是,理科教师要讲好课程思政却并非易事。因为相对人文社科教师,理科专业教师往往缺乏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他们必须先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增加理论功底,然后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自然地呈现思政教育元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思政要求任课教师心口合一或知行合一,任何的言不由衷、弄虚作假都会使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设想,如果某位知名教授在课堂上大谈“如何做人”,后来却被爆出“论文抄袭”或者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听过他(她)课的学生会有何感想呢?学生会对整个课程思政教育失去信任,甚至对大学教育失去信任。值得指出的是,理科专业的很多教授都是留学回国人员,他们带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回国参与到大学人才培养中,这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思政元素。
参考文献:
[1]万林艳,姚音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2]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4]刘取芝,孙其昂. 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概念的再思考[J]. 教学与研究,2016(6).
[5]付婷婷, 崔延生,谭智敏,等. 理科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市场定位研究[J]. 中国市场,2017(1).
[6]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
[7]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7).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等理科教育重大研究课题(1001)]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