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象之心声忧世之夜曲
2019-12-09陶光福
陶光福
对故乡眷恋在古今中外都有过比较典型的描述,最为突出的是一个“愁”字。“愁”是一种对故乡的忧虑,执着和希望,直至念念不忘。古代的李煜,今天的余光中最具有代表性。其实,没有一个作家诗人在感情上离得开生养他的家园的。在现今众多的诗人群里,周祖平能够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以独立的集子出现,那是很难得的。
《诗意马关》负载了作者一颗赤诚的心情,爱国爱乡的肝胆。诗集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拳拳之心,对今天新人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这本集子里,不管你读到的是什么,乡愁情结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人,一本书的价值在于不同读者的不同结果,正是这样的正常现象,标志着这本书的成功。笔者就从读到的境与情和大家分享。
从视角境到记忆境的眷恋
《诗意马关》分“景象马关”、“诗性马关”和“心系马关”三卷。从久远的古人类痕迹到现今的和谐狂欢;从边关要塞百年烽火沧桑到奔小康建设。点点滴滴都倾注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东来的紫气轻抚马关大地”一句,点明了马关所处的地理方位。只要东风吹来,就会降临雨露,马关大地上就会生机勃勃。这种自然条件在诗人的笔下变得十分诱人。于是,“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敏锐的目光和创作的灵感”,成为“我心灵的居所、我精神的守望” 。
诗人将马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增添了一种释意的传达。然而这样的传达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读者量身接受。从表面上看,图片是明白的,语言也是清楚明白的。正如乔纳森·卡勒说:“去问那些本文没有鼓励你去问的问题,这一点对于诠释来说可能非常重要,而且极富于创造性。”我们不妨试着去问一问,诗人积淀在物象上面的张力、复义与隐喻的众多信息。如“和平鸽从国门上空飞过/留下一串悠长的尾音”。从国门上空飞过的,不是战机,不是枪林弹雨,而是和平鸽,是经历了血与火洗礼过的美好时代。留下的不是烽火狼烟,而是悠长、悠长的音符。诗人所思考的是永恒时空下和谐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人类生存及命运的终极关怀。
书中的视觉环境到处都是,“竹篓里的蛤蚧睁大眼睛/张望着热闹的国际市场……其实你也该找机会/到茅坪中越贸易街逛逛/定会拾掇到一些惊喜/阅读到一些生活的新篇章”(茅坪中越贸易街即景)。意象中的“竹篓”、“蛤蚧”、“贸易街”都是具体可感的实体。“睁大眼睛”、“张望”等都代表了一种向上的精神追求。这些被日常生活遮蔽着的物象,只有诗人通过文学的引领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这才是人类本真的生活状态。
世界有客观上的,有主观里的,客观上的可以写,主观里的可以造。王国维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论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诗人不仅重笔在客观景物上,而且对记忆中的景物去粗取精,从艺术高度过滤出(再造)心里的景物。“摇醒梦的种子摇醒希望/甘甜的春雨浇灌着一个个崭新的生命/百鸟欢笑的山箐里萌发出一片片新绿/有了她,山村的日子沸腾起来”。从追求理性的幸福到超世俗的崇高的精神向往,可谓有波有浪,跌宕起伏。
从忧生到忧世的意恋
《诗意马关》更多表达了忧生忧世的游子情怀。周祖平先生作为马关土生土长的诗人,只要每一次回到马关,都会发出深深的感慨“让归来的彝山游子/心潮澎湃 眼睛发亮……耳边轰响一个雄浑的声音/——莫白喝彝山水/白吃彝山粮/枉为彝山汉”。只有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才有理由在文字的制高点上呼吁。这是一种内省,更是一种告诫,自然是一种物我的合一,情景交融。一句话谁都可以说,但是由谁说出,分量是不同的。要是一个逆子向世人说要孝道,岂不是笑话么。周祖平不然,因为马关对他来说,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有一部沉甸甸的《诗意马关》为证。
其对家乡的忧生忧世表现在:“打开山门后的彝山/日子不再是一堆瘪荞壳/不再是一支长满霉锈的歌”。天堂虽好,苏杭虽美,那毕竟是“他乡”。作为马关人,只要门被打开了,身临其间,诗人对“生”的专注实在是丰盈饱满。一道门容易打开的话,一道山门呢?意象的“门”指代意义是多样的,关键是思想上的门,智慧上的门。当然更要有打开门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从现实意义上讲,就是美好的社会制度,就是党的扶贫政策。从而忧世思想在诗人眼里,如月色静静的流泻,如花儿悄无声息的开放。这便是诗人需要的社会关怀,是家乡所渴盼的生存空间。
作为一种意恋,诗人接着吟唱“猛然觉得稻草人的姿势很优美他的竹篾帽也很有风味/猛然明白秋天的日月为什么圆鼓/明白秋天的彝家山寨为什么洒满甜脆悠扬的山歌……”。这是我们绵延不绝的民族风情中最亲切、最优美、最典型的秋天意象。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的:“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诗人笔下的稻草人、竹篾帽、日月、悠扬的山歌等这一连串意象,之所以能够深刻打动我们,就在于它们是家乡人无意识中原型的象征。是对家乡生活实景的描绘,是对文学传统的演绎。以深厚的文化意蕴,让读者在浮想联翩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很自然地引领读者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想起《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读周祖平的诗歌,不仅读到了老百姓最普遍的心理沉积,而且读到了文学中一个最明晰深刻又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
多情缠绵的思乡夜曲
周祖平的诗,很少有繁复的意象,拗口的辞句。其轻盈而不艰涩,深邃的思想,饱含着人生哲理,让人感觉亲切。“一漂泊的小舟/企盼在故乡的港湾停泊/一个疲惫的游子/渴望扑进那方熟稔的山水/与春日里的父老乡亲/且悲且喜 且苦且乐”。无疑是对故乡的频频回首和眷恋,是一次次刻骨铭心的离别和重逢,一个个回味无穷的企盼。正如张晓风《一条河流的梦》里“甘如醇蜜,涩如黄连的感觉与经验”。
读周祖平的诗,自然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然而却没有《雨巷》的忧郁和伤感;让人想起柳宗元在永州放情山水,然而柳宗元笔下的自然之景所寓含的却是怀才不遇。毕竟诗歌产生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周祖平的诗是充满着激情浪漫的空灵。“喜讯从马关传来/消融迷茫的冷寂/一种新感觉/起于春天 缘于故乡马关”。这是美好时代赋予诗人的情感,是和谐社会赋予人的生命自由。
周祖平在实写物质家园的同时,也是在寻找精神的家园,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这里的“寻找”便是超越生活的艺术。就这个意义而言,《诗意马关》已经不仅仅是特指马关了,而是对一个世界的解读。借用卞之琳的《断章》,是周祖平站在桥上看風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周祖平。马关装饰了周祖平的窗子,《诗意马关》装饰了读者的梦。在《诗意马关》里,故乡、家园、肉体、精神构成一种依存的境界,构成多情缠绵的思乡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