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策略思考

2019-12-09李炳泉

出版广角 2019年20期
关键词:全球化出版社大学

【摘要】大学出版是我国出版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文章从全球化视野入手,剖析我国大学出版的发展现状、当前机遇和面临挑战,思考大学出版社如何高品位、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大学出版国际化发展提出实践路径。

【关  键  词】大学出版;全球化;发展策略

【作者单位】李炳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0.001

我国的大学出版是适应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紧跟高等教育事业建设步伐发展并逐步壮大起来的。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的大学出版迎来了新的发展转型期和历史机遇期,步入了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历史阶段。大学出版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科技“走出去”的进程中,在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领域已成长为中国出版业一张亮丽的名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出版界学习国外出版机构的先进经验和出版理念,促进了自身出版业务能力的提升;多种形式的版权合作提高了国内出版社的国际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和国际传播力;大学出版社通过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的“走出去”,发出了“中国声音”,彰显了“中国态度”。与此同时,我们也该清醒地看到:大学出版面临着“走出去”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出版社如何“踏平坎坷成大道”成为摆在大学出版人面前的必答题。文章将从全球化视野入手,剖析我国大学出版的发展现状、当前机遇和面临挑战,以期为大学出版社高品位、高质量发展提出实践路径。

一、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大学出版的现状

我国大学出版社有110 余家,约占全国出版单位总数的五分之一,包括了大学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类、师范类以及教育类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紧密依托母体大学的办学特色,已出版特色鲜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等多方面的教材,形成学术著作和社会读物等学科门类齐全、多种出版形式并举的大学出版矩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4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出版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使得中国出版业在自身出版业务能力、国际版权贸易、出版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获得了巨大提升。”[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精神是大学出版社国际化出版工作的准绳,也是大学出版社国际化出版工作的出發点和落脚点。

大学出版社积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优化产品结构、布局,增强出版业国际影响力、传播力,持续稳定提高出版质量、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出版结构进一步改善,不再一味追求图书出版品种的快速增长,而在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和寻找新的增长点方面下功夫。二是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在新书出版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全国大学出版社生产码洋和销售码洋较‘十一五分别增长65%以上。三是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重大主题出版显著增强。四是精品出版能力稳步提升,在‘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中,大学出版社入选项目405项。”[2]许多大学出版社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出版合作方面都走在全国出版社的前列,部分大学出版社承担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并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大学出版社正以“精深的学术出版”在国际出版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二、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大学出版社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在中国文化地位大幅提升、世界文化版图渐进重构的历史背景下,出版业作为承载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作用正不断提升,内涵不断丰富。大学出版社作为出版国际化的“生力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大学出版社面临的发展机遇

大学出版社的“初心”是以传播先进文化促进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如今,大学出版社在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化视野下,大学出版社不仅应该着眼于母体高校的发展和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还应该进一步促进中国出版与国际出版业共同发展,在世界科技、文化和教育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发展机遇之一: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际分工合作体系进一步变化,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为科学研究的重镇,在自主创新和创造中引领作用越发凸显。充分发挥大学出版社的学科出版优势,积极挖掘出版资源,聚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领军人才,这些都为大学出版社的科技出版选题策划及版权输出提供了更多方向。

发展机遇之二:我国发展道路可以高度概括为通过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等途径,谋求自身发展及与各国的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特色”治国理政经验,这些经验和成果的出版,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

发展机遇之三:高等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给大学出版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继“211工程” “985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出的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其实施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双一流”大学的出版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牢记自身的使命和担当,主动适应学校建设需要,把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作为自身出版工作的重点。大学出版社基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催生丰富的教材、专著策划思路和优质的选题内容,为大学出版社出版选题品质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大学出版社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我国大学出版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也让我国大学出版面临严峻的挑战——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全球化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来自文化软实力、出版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产品内容和形态融合等领域。

挑战一:文化软实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全球化带来更多思想上的激荡,以及多元价值取向。国与国关系中的各种不同“声音”,归根结底是不同国家间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文化软实力通过其特有的民族精神凝聚力、创新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能动地影响着国家硬实力的发展,二者共同影响着国家综合国力。“中华文明和文化的现代表达以及‘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学术化阐释,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中心话题,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最根本的话语权。”[3]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大学出版社必须像参与经济全球化一样,投身至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挑战二:出版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的经营规模有限,较之世界一流的出版集团和大学出版社尚有不小的差距。出版社国际版权贸易的逆差现象还很突出,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挑战三:产品内容和形态多元融合。出版形态多元融合是全球出版人需要共同应对的课题,深度融合是出版业发展的内动力。全球文化交流推动出版全球化,内容创新和形态多元融合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出版社需要创新内容和表达手段,让全世界听懂、读懂中国声音,与国际话语体系并轨。

三、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策略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出版社应该一以贯之地坚持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内容资源规划整合力度,加快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积极搭建全媒体立体出版格局。大学出版社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注重出版内容引领与内容资源服务创新、强化营销能力、培养国际化出版人才、推动产业化规模化运作等多种策略并举的方式,加快高质量的出版物建设,以期推动构建全球化的出版新模式,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促进大学出版不断进步。

1.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大学出版应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和发展潮流,唯有开放合作,通过更多角度、多层次的出版交流和文化交流,形成更多的国际共识,才能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目前,许多大学出版社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展开了从选题策划到产品建设的合作,如在全球范围内邀约优质稿源,持续促进中外学者思想火花的深度“碰撞”。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和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每年向国外合作伙伴版权输出、联合出版几十种学术著作和教材选题,共同策划和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探索数字化知识服务。

2.注重内容引领和书刊联动双引擎建设

“双一流”给大学出版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学出版社要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中高质量内容出版的契机,努力将学校“研究学术、造就人才”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出版资源,将出版社打造成所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教学科研的交流窗口和成果展示平台。北京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等。学校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和长期发展需要,确定重点建设“5+3”个学科群,形成“优势工科引领带动、特色理科融合推动、精品文科辅助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学科整体建设布局。这体现了学校立足实际、瞄准长远的主动谋划,也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中长期选题规划指明了方向。出版社必须苦练内功,将学校在全球高等院校建设中形成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学者将国际发展前沿及优秀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学术专著和精品教材等,对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起到新的推动作用。同时,提高这些精品图书“走出去”的效率,加速具有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学术成果面向世界共享。

此外,积极探索“走出去”新模式——国际学术期刊与图书出版双引擎模式。近年来,随着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需求日益迫切,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国际科研产出评价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掌握学术话语权的关键角色。大学出版社背靠高水平大学,可以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面向世界组建具有高度凝聚力期刊编委会和期刊学术支持单位等学术共同体,以此凝聚一批世界一流的编委,为学科建设做“直接”“间接”的服务。目前,许多世界知名出版集团都拥有图书和期刊两大板块的业务,可以为我国大学出版社在国际学术期刊与图书出版双引擎模式的运营上提供多方面的借鉴和参考。国际学术期刊与学术图书在读者对象和作者群体上高度趋同,编辑工作也有诸多共通之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不断尝试国际学术期刊与学术图书协同建设的工作,书刊协同的双引擎方式为大学出版社做强、做厚学术出版和特色出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注重出版内容资源服务创新

大学出版社应主动适应从出版商向内容资源服务商的角色转变,成为内容创新和形态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大学出版社可借助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出版的內容进行整合,以期通过对内容的深层次挖掘和信息增值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教材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主要业务,大学出版社可以积极探索教材内容资源的规划和整合力度,厚植专业优势。如按照类别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类,通过超链接对相关信息和多种形式的媒体素材(图文、音视频、动画、交互、数据等)进行整合,协助作者持续挖掘教材出版的深度和拓宽教材出版的广度,实现出版内容资源服务上的创新。

4.强化营销能力

好的产品需要强大的营销能力做支持。全球化视野下的产品营销,要“内”“外”兼修。大学出版社可通过国际同行评议等策略,促使自身的“强专业出版”与国际出版强社的国际营销能力强强联合,促使我国学术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方向接轨,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促使大学出版社的优秀学术成果面向世界推广发行,提升我国的学术话语权。

5.培养国际化出版人才

人才是我国大学出版社跨越式发展的源头活水,着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资源的杠杆效应,必须不断优化出版管理体制,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使出版管理体制更加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大学出版社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必要时可以将编辑派驻至国际版权合作方访学,以期进一步开阔视野、丰富国际出版经验、巩固双方友好互信、深化务实合作等。

6.推动大学出版社规模化“走出去”

我国大学出版社“走出去”的深度与广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任重而道远。大学出版社要始终保持高水准学术内容建设,利用国际同行的渠道逐步获得国际出版市场的认同。与此同时,大学出版社还应彼此协作,共同搭建更大的国际交流平台,“由点及面”地规模化“走出去”,从各自“独唱”走向“合唱”。

当前,我国大学出版社通过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和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推动“走出去”内容创作扶持计划高质量发展,对开创新时代出版“走出去”工作新局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出版社在多种形式国际版权合作事务中积累了经验,以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的需求为牵引,制定规划、谋划选题,不断面向国际舞台输出精品力作,不断深层次地进入国际版权市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虽然中国大学出版社在特色化、专业化、学术化、国际化出版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与伟大的新时代同向而行,必将在勇于探索、积极实践中,开启大学出版发展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周蔚华,杨石华. 中国出版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40年[J] . 中国出版, 2018 (20).

[2]宗俊峰. 闯出具有中国特色大学社发展之路[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9 -09-27(11).

[3]谭跃. 关于出版国际化的主要思考[J] . 中国出版,2014 (17).

猜你喜欢

全球化出版社大学
《大学》
我等待……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