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县与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2019-12-09姚明虎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21期
关键词:蔬菜产业和县寿光

摘 要:如何加快蔬菜产业转型,保持竞争优势,继续引领蔬菜产业发展,是寿光、也是和县面临的紧迫问题。该文对蔬菜产业在和县和寿光两地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产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并提出了促进和县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强化优势特色、补齐产业短板、注入发展动能等。

关键词:蔬菜产业;比较分析;产业短板;对策;和县;寿光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1-0060-05

和县地处皖东,是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素有“中国蔬菜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菜园子”之美称,被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县和蔬菜优势产区。蔬菜产业作为和县的传统产业,历经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和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当前,为了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对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重新审视,借鉴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产业发展的多方位比较中,深入剖析制约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短板;立足和县蔬菜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产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探求发展新机遇,寻找发展新对策,进而推进和县蔬菜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1 和县与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比较

1.1 区位与资源 从区位特点上看,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处于南北的中间,是贯通南北的中转站。济青高速从市区穿过,距济南、青岛飞机场仅有1h的车程。这样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寿光对南北果蔬的调节,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果蔬集散地。此外,寿光北部羊口港可直航韩国、日本、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便于蔬菜出口。和县的区位特点是:地处皖江东岸,毗邻上海、杭州、南京、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交通极为便捷,属南京“一小时经济圈”和上海、杭州“三小时都市圈”。这样的区位优势使和县生产的蔬菜快捷地运往周边城市,便于就近销售。从资源条件上看,寿光境内地势平坦开阔,水资源较为丰沛,南部土壤肥沃,适合蔬菜种植。气候属于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7℃,年均降水量593.8mm,年均日照总时数2548.8h,无霜期195d左右,适宜农作物生产。和县的资源条件是:南部及沿江一带为地势平坦的长江冲积平原,西北部多为丘陵、岗地。全县大部分地区的土质良好,土壤肥沃,适宜多种瓜果蔬菜作物种植。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8℃,年均降水量1067mm,年均日照总时数2126h,无霜期为259d左右。2地比较,寿光地形平坦,日照时数长,而和县雨量充沛,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河道纵横,沟渠密布,灌溉便利。气候偏暖,无霜期长,光热资源更为丰富。

1.2 规模和效益 目前,寿光已成为了全国最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33万hm2(含复种),年产蔬菜450万t,产值110亿元,菜农平均纯收入超45万元/hm2。蔬菜产业富民强市效应突出,户均存款中有70%以上来自蔬菜生产。寿光以蔬菜产业为突破口,通过产业的不断升级,走出了一条农业富民、工业强市、城乡均衡发展的新路子,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和县也是全国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蔬菜种植总面积达2.93万hm2(含复种),其中设施高效栽培面积1.6万hm2,年产蔬菜112万t,产值2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种植业总产值的72%,全县蔬菜从业人员人均种菜纯收入达2.8万元左右。两地相比较,和县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大约是寿光的50%,但是产量、产值则不足寿光的25%,而由蔬菜产业衍生的二、三产的产值则差距更大。

1.3 市场体系建设 目前,寿光已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该物流园的占地总面积200hm2,总投资20亿元,设置了6大功能区,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销售范围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和近10个国家,真正达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目的。与寿光相比,和县缺乏大型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唯一的专业批发市场皖江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改制解体),本地蔬菜销售仍以区域化小市场为主。全县长期从事蔬菜贸易的经纪人和流通服务人员有5000多人。市场的规模和辐射范围小、功能不齐全,在全国的影响力远远不如寿光。

1.4 科技水平 寿光被称为中国的蔬菜硅谷,大棚蔬菜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国内遥遥领先,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获取大棚内湿度、温度、光照等信息,根据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遥控管理。着眼未来的发展,寿光还建立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智慧农业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和县蔬菜科技水平虽然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但是设施农业的智能化、“蔬菜物联网”等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设置装备目前只是在部分园区得到初步应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相对来说,寿县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偏于落后与保守。

1.5 產业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寿光已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市场物流体系、遍布全市的农资配送服务体系、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网络、农业合作社服务平台等体系完善、功能齐全的社会化产业服务保障体系,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和县蔬菜产业服务体系虽已基本健全,正日趋完善,但是与寿光相比,其主要的问题是各类服务体系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市场物流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不够发达,产业发展的保障功能薄弱。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一方面,和县蔬菜产业在规模、效益、技术水平、市场建设、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落后于寿光。但是另一方面,从两地的区位、资源和蔬菜产业发展历程来分析,和县则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区位优势。寿光市不毗邻大城市(距济南市165km、距北京市400km),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交通优势也不突出。而和县则毗邻上海、杭州、南京、芜湖、马鞍山等大中城市,交通极为便捷,属南京1h经济圈和上海、杭州3h都市圈。和县的区位优势明显优于寿光。(2)自然条件优势。两地比较,寿光地形平坦,日照时数长,而和县雨量充沛,境内河沟密布,气候偏暖,无霜期长,水资源、光热资源更为丰富。蔬菜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比寿光优越。

2 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和县和寿光两地都具有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传统,设施蔬菜种植几乎同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和县最早的大棚蔬菜始于1984年、寿光最早始于1989年)。甚至在早期,和县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和规模还曾一度领先于寿光。但是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区位交通、气候资源等方面比寿光更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和县,但在产业的规模效益、竞争力、知名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县蔬菜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薄弱环节:

2.1 政府推动力不足 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尤其是农业这样的弱势产业,更需要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大力扶持。寿光的蔬菜产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与寿光历届市(县)委市(县)政府的极端重视、各级领导和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密切相关,这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因、第一外在推动力。每当蔬菜产业发展到关键時期或遇到瓶颈之约、转型困境之时,寿光当地政府总是能正确分析形势,超前谋划,把握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破解难题,引导产业走出困境,进入新天地。如日光温室的推广、土地流转和调整、蔬菜市场的建设、高科技示范园的建设、高精尖技术和人才的引进等重大决策,都对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强有力地助推了寿光蔬菜产业的兴盛。

和县历届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就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和县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和县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等。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引导下,农民种菜的积极性高涨,蔬菜种植规模和总产量稳步提升。此外,政府和蔬菜主管部门在科技服务、市场流通、质量监管、园区建设、品牌创建、招商引资、会展宣传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促进了蔬菜产业的长足发展。但是相比寿光市,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的推动力度尚不够大、施策不够精准、机遇把握不及时、发展难题解决不彻底、有些政策未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

2.2 市场体系不健全 自和县唯一的专业批发市场——皖江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制解体,县内缺乏大型专业市场,本地蔬菜销售主要依靠零星分散的小市场,规模化蔬菜基地和园区,则有蔬菜批发商带车上门收购。这类临近产区、分散的市场,规模小、规划不合理、运作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影响带动力弱,更无法引导、调节行业市场。尽管和县蔬菜的品质得到了一致公认,但是因缺乏象寿光蔬菜物流园这样高度发达的、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调节作用,导致“定价权”旁落,蔬菜生产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特别是季节性波动让菜农不得不“低价”出售,“菜贱伤农”时有发生。在调查中发现,同样的蔬菜品种(如黄瓜、韭菜等),通过寿光各类的专业批发市场销售的价格往往要明显高于和县的。其主要原因是蔬菜物流园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集散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菜商菜贩集中于物流园,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也集中到物流园,菜商菜贩在物流园里选菜配菜,再分销到全国各地。在物流园里几乎所有的蔬菜都能买得到,几乎所有的蔬菜都能卖得出。这种集散功能实现了货畅其流、物有所值,使蔬菜的销售价格有了一定的保障。如寿光市文家街道先锋营村采用反季节栽培的“文家坡”韭菜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到全国,价格达到了15~20元/kg,远远高于和县的韭菜销售价格。

2.3 服务体系功能弱 蔬菜产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服务体系的支撑。寿光蔬菜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与寿光建立并完善了功能齐全的产业服务体系分不开的。除市场体系建设之外,寿光蔬菜产业已形成了包括种苗业、农资、信息技术服务、温室建造、建材生产、物流运输以及加工保鲜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在内的完整的大产业链,各类服务实体既独立运营,又服务于蔬菜生产,对拉动县域经济和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县蔬菜产业的服务体系也已比较齐全,如已形成了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和培训、产业孵化器、产学研合作等服务体系。但是与寿光相比,服务体系尚不够健全、作用发挥不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在市场销售方面,缺乏大型的专业蔬菜交易市场,网上交易量小,销售渠道不畅、不宽;在技术服务方面,没有形成技术服务网络,主要依靠蔬菜主管部门主办的技术培训。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自主研发力量不足,镇、村两级技术队伍不健全,人员偏少,且大多兼职,人员老化、弱化非常严重;在社会化组织方面,虽然蔬菜产业协会已有53家、专业合作社28家,但会员人数不足5000名,不到蔬菜产业从业人数5万人的10%。在农资采购、技术服务、价格谈判等方面作用不突出,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尚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2.4 品牌质量意识淡 在品牌创建方面,和县政府和蔬菜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已申请注册了几十个品牌和产品认证。但是蔬菜品牌数量总体偏少,档次低,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高,许多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没有注册商标。即使如“和县辣椒”、“和县黄金瓜”,虽然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但仍然以传统的家庭生产和销售方式为主,品牌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优质不能实现优价。据统计,和县每年的蔬菜产量达100多万t,靠品牌销售的约10万t,只占10 %左右,其他绝大部分蔬菜随行就市,以粗菜形式直接进入农贸市场,基本没有包装贴牌,绝大多数消费者也无从辨识和县蔬菜,致使市场的知名度、竞争力远不如寿光。另外,在质量监管方面,虽然已设立了省级蔬菜质量检测中心,严加监控化学品投入,严抓质量监管,未出现一起蔬菜质量安全事故。但是,正是因为多年来没有出现质量安全事故,蔬菜生产者易于麻痹大意、疏忽放松,淡化安全意识,特别是散小农户的蔬菜生产,因为从基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不健全,蔬菜抽检也不能实现全覆盖,不能保证蔬菜100%合格。而质量安全是蔬菜产业的“生命线”,一旦出现安全事件,30年建成的“和县蔬菜放心吃”的金字招牌将不复存在。

3 加快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寿光蔬菜产业之所以能够做大做强,是政府采取高位推动、持续支持的结果。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以概括为: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实现蔬菜产业种植的规模化;通过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蔬菜产品的品牌化;通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产业经营的市场化;通过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实现科技服务的信息化;通过举办蔬菜博览会,实现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借鉴寿光的发展经验,结合和县蔬菜产业的现状,促进和县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补齐产业短板、注入发展动能。

3.1 特色优势

3.1.1 强化和县蔬菜发展优势

3.1.1.1 区位优势 和县地处长三角的后院,紧邻密集的消费城市,有近2亿消费者且中产阶层高速膨胀的都市圈,对新鲜、优质蔬菜的需求非常旺盛,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市场优势尤为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区位优势给和县发展都市蔬菜观光带来了契机。随着区划调整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县已从城市交汇的边际区域转变为城市发展的纵深腹地,城乡之间在空间上进一步融合。同时,产业融合进一步加深,农业与商业、旅游、文化和教育等产业相融合,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度假农场应运而生。相应的,和县蔬菜产业也将从城郊型农业转变为都市型农业。城市发展空间的这一新变化,为和县发展蔬菜观光旅游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3.1.1.2 生产技术优势 和县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依靠多年生产经验,和县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生产技术,如高温煮田土壤调理技术、有机肥和生物肥的使用、各种绿色防控新技术等,这些技术既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又绿色环保,有利生态。

3.1.1.3 政策环境优势 从宏观政策背景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对于和县来说,产业振兴最有希望、最有潜力、最具基础的产业就是蔬菜产业。从市、县两级政府的政策导向来看,2018年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探索各具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做强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和县“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围绕“四大定位”(滨江产业新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蔬菜之乡、生态休闲胜地),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强县、生态强县,规划纲要对和县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发展蔬菜产业正成为“政策高地”、“投资洼地”。

3.1.2 明确发展定位 根据和县所处的区位地缘优势、气候土壤特点、发展基础以及蔬菜生产的传统和文化底蕴,和县蔬菜产业未来发展可定位为“二个区”,即:国家级蔬菜产业高科技示范区和具有长江中下游特点的都市农业观光区,把和县蔬菜产业建成集科技示范、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实现3次产业融合发展。(1)国家级示范区。和县蔬菜产业具有坚实雄厚的发展基础,且存在诸多发展优势,有条件、有实力在合理的规划背景下实现现代化蔬菜生产的示范区,为全国同类地区蔬菜发展探索发展经验。(2)都市农业观光区。和县面向南京,辐射长三角,充分发挥和南京毗邻的地缘优势,瞄准南京和整个长三角,不仅把和县建成南京、上海等大都市蔬菜供应地,还努力建成大都市蔬菜观光和休闲的后花园,大力提升蔬菜产业的多功能性,实现和拓展蔬菜产业的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

3.1.3 突出发展特色 和县蔬菜产业最大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百花齐放”与“一枝独秀”并存。所谓“百花齐放”,是指全县蔬菜瓜果的生产种类十分丰富,有10大类、近50个小类的100多个品种,品类齐全。所谓“一枝独秀”,是指目前和县蔬菜生产最大的种类为辣椒。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和县辣椒”,总种植规模每年保持在0.67万hm2以上,茬口安排紧凑,可实现周年供应。和县辣椒知名度非常高,有“和县红,则天下骄(椒)”的美誉。根据和县蔬菜的这一特色,在生产布局上首先应突出发展和县辣椒,做到“一招鲜吃遍天”、“精其一而绝天下”,充分利用和县在辣椒种植方面的独特技术,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花色品种,始终保持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带动蔬菜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3.2 补齐产业短板

3.2.1 健全市场体系,畅通蔬菜销售渠道 长期以来,市场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为此,一方面,可以借鉴寿光市专业市场建设的成功做法,由政府提供土地等要素,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建立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的和县蔬菜专业交易中心,实现从种苗、鲜活蔬菜、深加工产品等就地交易,掌握交易主动权。另一方面,把握大数据、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建设和县蔬菜网络交易平台,提升和县蔬菜在“网上市场”的主导力。

3.2.2 完善服务体系,全程保障蔬菜生产 一是继续对农资服务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做实、扩大蔬菜产业社会组织。加强和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建设,确保组织有活力、有实力,发挥专业组织在服务会员、引领市场、信息共享、抱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探索建立农机服务中心,为蔬菜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提供服务;四是建立完善种苗服务体系。以创建善厚种业示范区为目标,建立种子研发中心,培育种子龙头企业,打造品牌良种,发挥品牌效益;建立皖江瓜菜良种研发繁育中心,既开展常规育种、加强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名特蔬菜品种选育,又集成推广国内外特色优质新品种。

3.2.3 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整体实力 一是加大种子、育苗产业的发展。加快善厚种子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种业示范区;依托台创园内绿缘温室等4家工厂化育苗基地,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育苗中心,满足和县蔬菜产业发展育苗需要。二是加大仓储物流、冷链运输业的发展。在重点蔬菜产地和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从产地采收到终端销售较为完整的冷链系统。三是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业。以台创园食品加工园为平台,在栋泰、培林、春晖等蔬菜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引进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建设蔬菜加工业基地,做大蔬菜加工业“蛋糕”,补齐和县蔬菜加工出口的短板。四是发展都市观光农业。以皖东农业科技、海豪农庄等龙头企业为带动,融入休闲观光元素,發展现代都市农业。

3.3 注入发展动能

3.3.1 政策引导,政府推动 一是系统谋划、科学规划。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始终关注蔬菜产业发展的最新业态、前沿科技、发展方向,为和县蔬菜产业发展谋篇布局、把向定位。二是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制定并完善涉及蔬菜产业发展的土地、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技术、人才、项目、资本向蔬菜产业集聚。建议实施蔬菜产业二次提升行动,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继续对规模化蔬菜基地和园区进行奖补,并向质量提升、新技术推广和品牌建设倾斜,把产业奖补资金转变为产业引导资金。三是解决融资和保险两大难题。针对涉蔬企业资金短缺且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议政府部门继续加大“劝耕贷”实施的力度,扩大“过桥贷款”等政策性的贴息贷款的规模,延长贷款期限。并且建立设施蔬菜保险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风险防范和灾害救助机制,为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3.2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 一是在产学研合作上,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设立共建平台,建立项目合作,大力开展 “三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农业物联网等最新科技成果,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二是依托和县蔬菜科技示范园和蔬菜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促进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升级换代,提高蔬菜生产种植效益,实现增产增收。三是加快推广实用设施园艺机械,促使农机农艺融合,全面提升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緩解蔬菜生产用工难的问题,实现节本增效。

3.3.3 培育主体,示范带动 一是培育、壮大生产经营主体。为解决好未来谁来种菜的问题,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鼓励引导土地向职业菜农、蔬菜大户和蔬菜家庭农场、蔬菜合作社、蔬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蔬菜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水平,带动更多的生产经营主体。二是重塑技术推广队伍。首先,积极发挥县、镇2级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心、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其次,实施乡土人才计划,借鉴当年“五个能人带一乡”的经验,充分依靠和发挥基层蔬菜种植能手的作用,构建新型推广科教体系。再次,注入和培养新生力量。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吸引大专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来和县工作,为和县蔬菜产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3.3.4 文旅融合,三产联动 和县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因此,我们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做强一产的提前下,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做到接二连三,一二三产无缝对接,融合发展。一是树立“蔬菜+旅游”融合发展理念。以蔬菜为底蕴,以农耕文化为载体,走农旅结合之路,在“香泉—鸡笼山—半月湖”等旅游综合开发中,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规划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区和生态农业体验区。二是推进建设和县蔬菜旅游休闲观光区。以台创园和农博城为主体,融合蔬菜与旅游、观光和休闲为一体,加速建设和县蔬菜旅游休闲观光区,使其成为广大游客的首选之地和蔬菜体验、蔬菜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三是大力发展参与式农业,打造蔬菜体验基地。通过政府投资筹建和县蔬菜文化博物馆、和县蔬菜科技馆,开发和县蔬菜主题餐饮、蔬菜精品旅游纪念品,全面展示和县蔬菜产业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城市近郊发展“特色家庭农场”,让广大市民成为蔬菜种植管理的参与者、全过程的体验者,亲耕亲植,增加他们对蔬菜的喜爱。四是全力打造和升级蔬菜博览会和蔬菜嘉年华活动。运用市场化办会思路,在运作模式、组织形式、实施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把蔬菜博览会举办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年度例会,打造成发展的引擎、市民的节日、招商的平台、合作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陶训健.和县蔬菜产业发展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3(07).

[2]姚明虎.和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2(06).

[3]李斯更,王娟娟.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蔬菜,2018(6).

[4]刘艳玲.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蔬菜产业和县寿光
迟到
略阳县“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绿色营销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根本出路
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山东寿光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蔬菜行情
寿光大葱
路靠人闯 事在人为
寿光果树“三大怪”栽培技术解析
寿光温室野蛞蝓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