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影响下高职院校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改革研究

2019-12-09李学章

职业·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互联网+互联网

李学章

摘 要: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互联网+”技术起着积极的作用,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技术支持。本文以高职院校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为考察对象,阐述了我国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在“互联网+”影响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解决对策和具体应用案例。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食品分析与检测

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要将“互联网+”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观念,必须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创新教学模式。现阶段,我国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上仍比较传统,很难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效率。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应合理地将其运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来,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一、高职院校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过于书本化

在高职院校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上,教师的教学思想死板,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教材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导致教学往往脱离了实际工作,教学时只重视书本内容,阻碍了学生视野的开阔,而且纯书本化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学生对知识点记忆不够深刻,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理解。

2.教材内容陈旧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有编入国际先进的食品分析方法和检测方法。我国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材在内容上更加重视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忽略了教材内容的更新。食品行业要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食品技术,丰富学生对食品行业的知识,教材内容的陈旧势必会使我国培养出来的食品行业人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传统的教材都是纸质印刷教材,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来进行知识的教授,这种静态的方式很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对专业知识就更难学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的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学活动、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课堂上教师通过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形式进行教学,对教学形式没有进行科学的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教师对改革不够重视,对先进的教学手段没有适当地引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过程也主要集中在教室和实验室,学习环境不够开放,教学模式固定,使学生在单一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下降。

4.学生学习被动

我国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状态。一节课下来,基本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这种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情况,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不会学习,没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食品分析与检测这种专业课程的知识,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将势必影响食品行业未来的人才素质。

5.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

食品分析与检测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学生面对大量的抽象知识,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加上现在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聊天等占去了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面对教师授课的沉闷以及大量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食品专业知识时,很难对课程产生共鸣,学习热情不高。

二、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没有应有的进步,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认为教学过程只要将知识教授给学生即可,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主动学习行为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也很少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教学理念的学习,即使有些教师想要改革教学思路,也没有相关方法和教学团队的支持。

2.没有充分利用教学技术手段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一般以课本为主题,通过板书、PPT等来进行教学。在互联网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将食品专业知识转化为最直观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知识点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易于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但目前高职院校对这些教学技术没有充分利用,原因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先进技术手段授课没有一定的重视,而且引进高科技的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院校的成本。

3.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在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在实践中工作能力的培养。传统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更加重视理论,忽略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教学在时间、地点和方法上都过于固定,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互联网+”影响下高职院校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改革路径和方法

1.建立“互联网+”技术的实训模拟平台

食品行业需要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应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各方面原因,很难为学生创造实训技能练习的机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训模拟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虚拟仿真平台可以模拟真实的食品分析与检测情景,让学生通过对模拟设备进行操作,实现知识与实践的高效结合。

2.構建“互联网+”新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开课、微课等新兴的网络课堂,通过互联网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但是,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分析设备的使用和检测技术等很难被学生所理解,这种面对电脑的一对一学习,会使学生缺乏交流的机会,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互联网+”新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小范围教学,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创建网络学习课堂,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加入网络学习课堂,一般这种课堂可以加入20~30人。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哪些课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通过网络汇总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给予解答,也可以将学生的疑问带到线下课堂中解决。这种“互联网+”新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实现了线上到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使知识的传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3.建立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从“互联网+”技术入手,将先进的教学技术引入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中。但就我国现阶段而言,高职院校受到资金成本、设备成本、技术成本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在校园课堂内引进“互联网+”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除了借助书本之外没有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教师对“互联网+”技术认识度不够,不能将其很好地利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浪费了教学资源。

因此,可以通过建立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使校内与校外产生联系,通过网络分享教学内容、视频演示教学知识点、企业实际工作情况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中的共享资源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

四、互联网技术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本文以大米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检测为应用案例,具体阐述“互联网+”技术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将项目抛给学生,让学生以食品分析员的身份来进行项目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进行问题研究,也可以通过分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知识、相关标准、检测设备、检测方法等,对项目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解决,并将自己总结得到的方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

其次,教师通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形式,开展检测实践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与教师沟通,或者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沟通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线上及时进行解答。

最后,学生将自己的项目资料、实践步骤和分析结果总结成项目报告,通过平台共享,供大家学习交流。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从早期的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到后期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通过交流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力量。互联网技术对高职院校食品专业课堂的改革模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小结

在“互联网+”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们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应将其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将先进的技术引进课堂,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院校食品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现阶段传统的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死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教育工作者们要认真分析原因,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课程的内容、模式等進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食品领域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婷.互联网+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19).

[2]何世松,贾颖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理论、要素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2).

(作者单位:云南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