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
2019-12-09王婕
王婕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方法:搜集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02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均为5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联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SDS评分为(46.24±8.33)分、SAS评分为(10.35±2.16)分,较干预前有所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58.72±11.60)分、SAS评分(14.94±3.85)分;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总满意度为98.04%,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0.39%,组间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措施;临床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心血管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多见于持久性胸骨后疼痛,严重可导致心律失常及心律衰竭,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为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给予一套安全、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刻不容缓[1]。本文作者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传统护理干预措施及急诊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探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于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上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知晓同意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按来院接诊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51例(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联合急诊护理干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53.21±2.34)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56.23±2.51)岁。102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包括心肌前臂患者36例、心肌前间壁患者32例、心肌下壁21例、心肌广泛前臂患者13例。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1)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呼吸、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等;2)认真遵守医嘱执行相关护理工作[2]。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急诊护理措施,具体包括:1)急救措施:对入院前的患者均采取心电监护,并做好详细记录,作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依据;2)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不允许患者自主翻身,以免加重病情;3)针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应采取半卧位,并结合患者疾病的实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3];4)由于该疾病的病死率相对较高,促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恐惧感等不良情绪,護理人员应及时给予相应心理疏导,彻底消除不良情绪,促使患者对疾病充满自信,确保预后恢复;5)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疼痛程度来进行适当给药,进而充分告知患者因疼痛会引发不适感,同时应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定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遵医嘱进行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情况。
1.4评判标准
两组急性梗死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判标准:≥90分则判定为非常满意;≥70分则判定为一般;<60分则判定为不满意;临床护理评分总分为100分。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SDS评分、SAS评分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以起病急、发病快、病症多且猝死率高为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危造成严重影响。若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和相应急救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以及死亡的发生。护理人员应通过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主动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指导,缓解其不良情绪,有效提高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此举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SDS评分、SAS评分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总满意度为98.04%,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0.39%,这与杨晶等[4]在研究报告中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67%,而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0.00%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联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确切,不但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促进医患友好关系,进一步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急诊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邢彩虹,杨宝珠,王颖.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252.
[2] 綦甲清,陈书艳.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5):173174.
[3] 王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9(15):198199.
[4] 杨晶,刘春红.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09(15):170172.
span lang=EN-US>,高晨飞, 等.康复护理在急性腰扭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07):128130.
[4] 殷玮玮.康复护理在急性腰扭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08(1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