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服务市场的商业模式创新及转型路径研究*

2019-12-09段一群谢蕊西赵银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营销界 2019年48期
关键词:气象商业服务

■ 段一群 谢蕊西 赵银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渐趋频发,而我国地域广阔,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17年全国气象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49亿元。气象问题在逐渐被大众熟知的同时,气象商业服务市场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气象与经济利益高度相连,近年来不仅催生出了许多国际知名气象服务公司,甚至还出现了如气象经纪人等进行气象信息商品交易的中间人。不少国际知名气象服务公司已将目光投向中国气象服务市场这块大蛋糕,但目前我国气象服务在运行模式上仍不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因此,进行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的商业模式创新已迫在眉睫。

二、文献综述

气象经济学这一社会理论作为一种结合了人文学科和经济学的学科,突破了原先单一的气象研究框架。德国Friedhelm Schwarz在其著作《气候经济学:影响全球4/5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里写道,“天气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1]气象投入与产出的比为1:98,就是说,企业在气象上每投入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这就是“德尔菲气象定律”。[2]黄宗捷和蔡久忠提出,“气象经济学是研究气象服务的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3]美国Murphy和Winkler(1971)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创立了气象—经济决策理论,该理论融合大气科学和运筹学,内容涉及气象信息质量分析、天气预报的经济价值评估及决策方法,目的是通过效益比较,寻找最优或次优决策,提高气象信息的潜在效益。[4]

Tollefson(2017)[5]指出,全球提供商业天气数据的竞赛正在升温,而这些越来越精确的天气数据将用于天气预报模型和气候模型,最终带来成本的下降。在我国,理论界也关注到新兴气象服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姜殿荣等,2019)[6]。我国的气象服务模式正处于不断发展转型当中,期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住脚跟并拥有一席地位。马鹤年(2000)的著作对商业气象进行了初步探讨[7]。陈继华和徐文莉认为,国际商业气象发展迄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相对比之下,我国的商业气象近些年来有进入拓展阶段的迹象[8]。多数文献都认为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商业模式不能固守现有服务模式,模式创新迫在眉睫。

三、气象服务商业模式的国际借鉴与模式选择

(一)国际主要商业气象服务模式分类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商业化的气象服务是对气象服务需求倍增的新形势的必然结果[9]。国际气象组织(WMO)将气象服务的商业模式分为以下3种。

1.“新西兰”式:完全由国家气象部门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政府遭遇财政危机,政府决定将原来公益性的气象服务转变为商业性气象服务,由人民群众用户支付费用。部分本属于政府的气象服务部门开始转变为自给自足机构,同时也对公费研究的气象科学机构进行改革。1992年,新西兰国家决定开始实行气象商业化,原来国有新西兰气象局被拆分为两个机构,分别是“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和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前者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和进行收集和存储气象资料,对前述领域的咨询和研究工作等;后者主要负责气象商品业务,设有3个服务实体。[10]

2.“美、日”式:明确区分主体服务性质的气象服务模式

“美、日”商业气象服务模式是由国家气象部门提供公益无偿服务,由私人公司开展商业化服务。国家气象部门鼓励私人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由国家无偿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气象信息产品,但是私人气象服务企业必须取得国家许可的营业执照。

美国的气象服务历史悠久,随着云计算等技术的崛起,更一步加大了美国气象服务的领先优势。目前美国大约有300多家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其中最具代表的是The Weather Company(TWC)和Accu Weather。TWC公司通过不断收购多家气象服务公司,扩张服务领域形成现在的规模;Accu Weather于1962年创建,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数字媒体方面,作为全球天气信息和数字媒体的领导者,主要是为全球主要数字设备生厂商以及数字媒体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是美国气象业务方面最具经验、最值得信赖的品牌之一。[11]日本的商业气象服务在20世纪 8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气象厅总务部通过颁发“预报业务许可证”等手段对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私营公司进行管理。日本最具代表的私人气象服务公司有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NI)、日本气象株式会社等。WNI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间气象企业,其前身为美国海洋气象服务公司驻日本分公司,于80年代初开始进行商业气象服务。WNI在日本发展迅速,不仅吞并了美国海洋气象服务公司(母公司),其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展到全球。WNI的主要业务是提供媒体气象服务和防灾气象服务。

3.“英澳法”式:混合商业气象服务模式

“英澳法”商业气象服务模式是指国家气象部门兼顾公益服务和商业化服务,同时也允许私人公司按照平等原则从事商业化服务。由于公益气象服务的经费短缺日趋严重(如英国在1996后,政府决定不再对国家气象局进行财政拨款,国家气象局需要自力更生),公益气象服务也日益不能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这些国家各气象部门都开始逐步放开气象服务商业市场,开始不同程度的尝试。[12]

(二)基于中外对比借鉴的我国气象服务商业模式选择

我国《气象法》规定,只有国有“气象台站在确保公益性无偿服务的前提下,才可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在《气象法》这一纸限令下,我国商业气象服务严苛意义上说只能算是成本补偿性服务,即由气象部门提供气象有偿服务,所得收入主要用来补贴国家气象服务部门财政。近年来,受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影响和启发,加之气象数据采集成本日益高昂,中央逐步放开气象市场,开始推行有偿气象服务。2015年6月气象局颁布27号令《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宣布逐步开放中国气象信息,并于2020年完全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和气象局合作。至此我国的商业气象服务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民间资本气象机构,试图在政策不断放开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在气象服务商业模式发展方面,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领先中国较多。部分发达国家已形成盈利的相关产业链,也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气象服务模式,对确立我国现今商业气象服务模式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与国外成熟的商业气象服务模式相比,我国商业气象服务模式仍不明晰,但中国的气象服务商业模式难以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现有气象服务模式。“美日式”是建立在他们国家商业气象起步早、气象市场体系成熟和气象服务理念技术领先的基础上。我国商业气象服务起步晚,选择“美日式”纯粹依赖私企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的模式,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新西兰式”也不符合我国的大国国情,无法在已经开放的市场中实施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和气象服务市场发展状况,现阶段,我国商业气象服务采取类似“英澳法”式混合模式较为契合。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气象服务商业化模式,国家气象部门应兼顾公益服务和引导商业化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共同推进我国商业气象服务的高端化发展。

四、我国商业气象服务市场“高端化”转型路径

(1)跨界融合,缔造商业价值。由于以往我国气象服务公益性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企业和个人并没有购买气象商品的认知和消费习惯。商业气象服务企业必须与其他企业、其他产业相连接与融合。在产品开发上精准细致地了解客户需求,尽可能“知彼”,对本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模式是否能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做到实事求是地“知己”。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为用户造提供创新的、有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气象服务产品,同时,加大商业气象服务的宣传和介绍力度,才能切实拓宽市场,扩大服务需求。

(2)结合当下国情,发展龙头企业。一个行业的壮大发展需要有对本行业有着深远影响和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比如美国TWC和Accu Weather这样的龙头企业,它们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和独特的技术框架,这是国内商业气象服务企业暂时无法企及的。从国际成功经验看,培育科技实力雄厚、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是大势所趋。

(3)学习先进经验,建立气象产业生态圈。商业气象服务产品必须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样的产品或服务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各行业、各产业链的产品或服务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平衡、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圈。国际商业气象服务机构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逐渐形成规模经济和各类产业联盟。我国应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技术,尽快建立起跨界融合、多“物种”、功能结构齐全的气象商业服务产业生态圈。

(4)培育本土人才,规范市场制度环境。我国专业的商业气象服务人才较少,很多属于懂专业气象知识但不懂商业经营,或者懂商业经营却对专业气象知识一知半解。在现行气象法中,并未提到商业气象服务,民间气象资本在进入商业气象服务市场时也没有成熟的市场准入原则,这使得进入市场的气象服务机构良莠不齐,不利于良性竞争;此外,商业气象服务法律方面的诸多空白,使得气象保险发展也举步维艰,难以应对气象纠纷。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持续的制度化革新,探索其发展轨迹。

猜你喜欢

气象商业服务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商业前沿
大国气象
商业前沿
美丽的气象奇观
商业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