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及其影响因素

2019-12-09姜雨婷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分制俱乐部教学模式

姜雨婷,曹 峰,齐 欣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体育部,陕西西安 710100)

为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体育教育和课外锻炼的重要部署,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契合新时期高校一流人才培养目标,我国许多高校已开始推进完全学分制的改革和探索,因此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完全学分制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根据自身能力建立体育教育俱乐部教学师资体系,能促进体育教育俱乐部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度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该制度的建立,对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储备优质人才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的定义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符合现代教学论的特点,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是将俱乐部的运营和管理方式与高校体育教学学分制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授课模式形式(傅振磊2018)。这种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专业班级和学院限制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既不等同于世界一流高校的体育俱乐部,也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学分制体育教学。俱乐部是由一群兴趣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团队交流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保证教学质量的实效性。体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为主,知识灌输性强,动手实践能力差,而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是学生以积极主动、自主选择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能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提升个人的创造性。

1.1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模式的分类

为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和锻炼中享受到乐趣、增强体智、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了确保高等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俱乐部制教学可分为课内俱乐部、课内外结合俱乐部和课外俱乐部(盛怡2016)。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实施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制定精细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能更好地提升人才质量。课内俱乐部可有两种选择方式,如图1所示,分别为周内大众健身课程和周末户外拓展训练;课内和课外组合俱乐部主要为理论结合实践的技能训练;课外体育俱乐部主要为专业队训练和其他社团竞技类活动。

图1 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分类

1.2 完全学分制下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关于体育必修课学分制的教学实施是双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身体素质及时间自主安排选择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类型进行学习,获取积分,积分达标者即可获取学分。

课堂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活动的基础,周内的公共健身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强化身体素养。通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适合的体育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深刻理解体育文化内涵,形成终身注重体育意识的习惯。周末户外拓展训练突出创新型高校自身体育教学特色,不仅能发挥教师特长,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等心理因素在户外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使他们保持愉快的情绪体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课内外结合俱乐部主要注重发展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向互动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课内外结合俱乐部还能设立安全技能培训,例如裁判队,后勤保障队等。在俱乐部会员制度管理的奖励模式下,为了使资源优化,只有课内俱乐部积分累计达到目标者才有资格参加技能考核,获取技能证书。

课外体育俱乐部以校园竞技文化建设为引领,作为俱乐部的骨干队员可参加校队训练及竞技比赛,感受竞技文化的熏陶。在会员关系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一定次数的竞技俱乐部活动,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出现的新经济中娱乐的异化现象。

1.3 体育俱乐部制模式下的教学特点

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俱乐部制度的实施是让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上课时间、自主选择教师,可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优质体育项目,掌握动作要领,增强体质,在训练中获取一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俱乐部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新颖,教师可根据实际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激发体育活动兴趣。教师方便与因材施教,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与完成,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努力方向,体验学习乐趣,获得自尊自信,找准自我定位(沈维珍2009)。

俱乐部教学容易形成集体优势体育,推进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实施,确立健康体育的理念。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学生的运动意识和健身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为学生未来的兴趣迁移提供了可能性和一致性,确保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2.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的发展现状

2.1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在完全学分制下的可行性

新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完全学分制在设计理念上高度契合,它把体育教学当作服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严格控制体育教学过程不利于教学服务质量的提升,不容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通过对传统的考核模式的总结、反思和积极改进,可以看到当前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仅是在传统之上完成上了形式上的转身,并没有实现本质上的转换。

体育教师专项人数分布不均,导致项目分班不合理,有的班级人满为患,有的班级不足开班人数;教师年龄阶段分歧严重,年轻教师创新能力高但缺乏经验,年龄大的教师经验丰富,但缺少创新(李玉林2015)。这些都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 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能力的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在前十多年学习和生活中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有明显的差异,对于有些运动项目有的学生是零基础,而有的则已经达到熟练的程度。体育俱乐部的实质和精髓是把有共同爱好和擅长的同学聚在一起,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某项体育技能,而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参差不齐,不利于共同参与到体育活动教学中(张清华2018)。

许多高校由于体育教学硬件陈旧或设施不全,没有办法展开高效的体育活动,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活动的配套设施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部分场馆硬件措施欠缺,有洗澡间没有热水,有更衣室,但没有储物柜等。这样的体育活动环境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的热情。

2.3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创新教学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课程资源优化进度缓慢,在内容上并未突出时代的特点。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在学习方法上还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师生之间搭建交流沟通渠道过少,教师并未树立正确的与学生交流的意识,尚未建立完全民主平等的相处模式,形成良性师生关系。

公共体育教学大纲缺乏更新,一直沿用旧制,传统“竞技化”观念严重,教学中仅偏重技能和竞技的培训,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体育教学俱乐部制的变革中,许多师生认为俱乐部制就是“娱乐化”的教学模式,对此存有偏见,从而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真正目标。

3.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的影响因素

虽然高等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在西方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发展,但在我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改革还不能适应形势下完全学分制的培养要求,更不能达到高等学校体育的目标。以下对于实施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图2。

图2 高等体育教学俱乐部制的影响因素

3.1 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价

教学大纲体现了教学目标实施学分制的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与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体系。学校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选课制度,学校教育在保证学分的体制下,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打破原有的班级学院的制度重新组合上课,可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时间,自主选择上课的时间和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高校学生对体育爱好和兴趣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是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培养方案给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考核,学生也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师生之间相互监督,共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

3.2 课程安排与师资分配

合理的课程安排与实习分配可以更好地衔接课内外的体育俱乐部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课程,面对运动参与能力有差异的同学,学校如何设置适合他们的俱乐部制的课程安排也十分重要。去“娱乐化”、去“竞技化”共存的体育俱乐部可以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进行合理分配。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项目需要足够的师资力量,在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中,教师可通过不断的进修来保障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3.3 俱乐部“会员制”管理

将俱乐部会员管理制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将是高校体育课程变革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入会”、如何管理师资力量、场地设施以及活动经费等各方面,可以促进体育教学俱乐部建构的完善。在完全学分制的教育体系中,建立俱乐部“会员”的注册管理和考勤制度,以及相关活动的参与度,可帮助教师完成考核评定,也能促进俱乐部管理制度的合理化发展。

3.4 活动经费与活动场所

学校的运动场所及教学环境是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场地,要很好地建设活动场所才能确保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学环境是高质量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配套的硬件设施和人性化的服务项目为体育俱乐部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配套的硬件设施可以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的活动经费,充足的经费有助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开展。

4. 实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的优化战略

4.1 修订教学大纲,优化培养方案

一是优化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动机、兴趣等需求自主选择适合发展的课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传统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统一的评价方法并不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体育俱乐部制改革。面对不同学生的体能和参差不齐的运动技能水平,体育教育俱乐部制教学中实施累积积分制划分“会员”等级。学生根据自身运动能力获取积分,根据各自积分选择相对应的俱乐部课程。根据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课程安排,对不同积分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利用累积积分制度来划分会员等级,这样一来就有效解决了学生成绩诉求相悖,体育能力相差过大与俱乐部活动不能同步进行的难题。

二是优化培养方案,在完全学分制下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制考核结构和比例进行调整,将课程考核标准换为累积积分制,积分达标即可达到相应学分。当前在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下,没有真正的体育技术,只有一种休闲娱乐的状态(傅振磊2018)。虽说教学的目标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强健体魄为主,强化学生的运动既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树立正确的竞争关系,但更重要是通过教学来打造校园体育经济文化,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体育竞技中来,以育人为重要环节,解决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个体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个体的独立性、进取心和顽强意志力人格特征。

4.2 调整考核制度,优化师资力量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在教育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为教师制定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计划和考核制度;促进教师专项全面发展,为打造专业的高校俱乐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增加体育的趣味性。调整教师的工作时间,选拔出优秀的教师定点定时为课外体育俱乐部提供帮助与支持。为了将师资力量规范化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促使课内外的俱乐部活动向课程化转变。教师应从纵观全局的角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价值功能,高标准严要求地提升自己的各项运动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自己的教学,谦虚地接受学生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师权威课程的权威性,实践师生关系到会员关系的本质转变。

4.3 校园管理平台智能化与信息化

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着力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进度和个人性格的改变。在信息化的时代,学校网络智能化的平台可淡化传统体育授课体系,使师生关系民主化。课堂内外体育活动的培养,把教学内容与完成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能鼓励学生因地制宜地提高成绩。打破过去只重视成绩考评的传统方法,学生可对教师的权威和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勇敢提出质疑;教师也可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平台对学生的个人进步进行跟踪式记录,根据不同学生参与活动能力的需求,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进行及时的可视化的反馈与分析;同时也可利用视频教学、现场竞技比赛直播等智能化模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象地了解动作的方法和过程,它能够营造良好的俱乐部活动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可提高见习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4.4 提高体育消费,获取活动经费

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完善硬件设施,为课堂内外的体育活动创造安全、优美、舒适的环境是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外部保障。优美的环境科学设备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教学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优化教学环境,及时清理场地周围卫生等,能提高运动爱好者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有提高目前的运动场地和设施才能跟上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的工作需求,体育俱乐部制应依据课内外教学的需求开设不同的项目满足学生的多种兴趣。体育俱乐部发展需要经费来维持体育器材,也需要一部分经费进行专项的投资,才能更好地保障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此应鼓励学生提高体育消费,为俱乐部提供部分收入;同时也提倡企业和个人对学校体育项目进行赞助,为保障高质量的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

5. 结语

高校体育俱乐部制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只有深入了解体育教育俱乐部制度的重要性,才能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精细化、个性化培养的完整适合我国的学分制教学模式。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帮助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特征,其终极目的是在差异化个性培养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新的教育变革在开始总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体育教学俱乐部制也是在慢慢的探索中逐渐成长和完善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由初级、中级、高级会员构成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制,需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猜你喜欢

学分制俱乐部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