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人在经济法实施中的作用
——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

2019-12-09杜嘉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营销界 2019年35期
关键词:利己经济法理性

■ 杜嘉(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私人参与到法律实施的过程中,在某些具有公害性的法律领域当中,允许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的监督、追溯与制裁活动。在不同的法律当中,私人扮演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在刑事法律当中,私人可以是自诉人、也可以是被告人。不仅可以作为单位,还可以作为个人。在行政法当中,私人属于行政管理的相对人,也能够作为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参与人。自然,在各种不同的法律当中,私人都可以作为法律的监督者,不同的法律会给予私人不同的角色与职能。与此同时,私人又会对不同的法律进行回馈,逐步产生角色效应。本文就对经济法的私人角色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一、私人在经济法实施中的逻辑理论定位及其利益倾向

根据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人是有差异的而且是自利的经济主体,也就是“经纪人”。经纪人的利己性,实际上就是私人的表现,因此私人在经济法中,主要以“经纪人假设”的形式出现。首先,“经济人假设”含括了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理性与利己。利己的主要含义就是指人的思考与行为,都会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方向[1]。在古典经济学当中,利己被当做一种比较抽象的韧性,指代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并经过不断的努力发生变化。理性的主要含义就是指在经济学中,形成了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变化。古典经济学的建设中,认为人应当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与思考能够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做出选择。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完全理性属于一种理想化的行为,后来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继承了有限理性的学说。许多有限理性学者认为,人属于有意思的理性,并且这种理性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就可以指出对经济人假设的简单结论,也就是说个体在各项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中,面临较多选择的时候,倾向于能够创造出更高经济价值的机会,也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私人参与经济法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其作用

(一)理论依据

从社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经济法的利益定位修正了经济学对经济人个体利益定位的观点。其中私人参与到法律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利己的痕迹。但是,经济法的规制领域经常会牵涉到社会公众的利益[2]。因此,私人在追求利己利益的时候,能够起到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因为私人实施具有主观利己性,就忽视了对社会的整体效用。例如,在消费者购买家伙对经营者或是生产商追溯惩罚的时候,对于同类的行为形成强力的震慑。另外,这种为权利进行斗争的行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群体对行业现状便的关注,性一些连锁反应,促进了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

(二)作用

在经济法中,私人都是具有利己性的,一方面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开展不断的努力。另一方面如果自身的经济效益受到威胁,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身的利益。其中利益的存在与博弈是私人参与到经济法实施的基础原因。利己逐渐成为参与实施的强大动力。由于经济法具有私人且理性的特点,私人会做出是否参与到实施决策当中的决定。如果私人准备真正加入到法律实施当中,就会在事前权衡利弊,并做出下一步的选择,知难而退或是直面难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理性的判断。关于私人会怎么做出有效的实施策略,是团结想先还是孤军奋战,理性都会使私人选择趋于正确的答案。总而言之,由于经济法当中的私人的理性头衔,由于自身的知识构成不同,所处的环境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是单一或是复杂。因此,他们的决策虽然是理性与利己的,但是并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这时候,就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对具有经济人特点的经济法的私人,参与到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使整个过程具有较高的操作性与可能性。

三、经济法私人的表现形式

(一)实施方面

从法律的角度开展分析,主体的适格性是促进各项程序顺利开展的前提内容,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中做出了明确的起诉条件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中规定,法人、组织认为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对其构成侵犯,影响他人权益的,则可以根据法律提起诉讼。但是对于实施经济法来说,主体的适格性含义也不尽相同,在经济法律规律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违法行为受到利益损害,私人有权提起诉讼,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法实施主体。这种方式的理论含义与一般的诉讼法并没有不同之处,都是比较注重主体的适格性。

在经济法独有的各项经济责任形式当中,实施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例如,企业处于社会环境中,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实施主体还要秉承利益相关者的理论,也就是说组织外部环境受到组织决策与行动的影响。在惩罚性赔偿制度中明确指出,针对于出现了知假买假的消费者,是否能够将其界定为消费者,曾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探究。但是从法律实施的角度展开分析与审视,其就可以作为私人主动参与到经济法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由此可知,经济法的实施对私人的态度是以传统的主体适格为主,并且以独有的形式作为主体的范围。

(二)主体方面

从经济法主体的角度展开分析,对于参与到经济法实施过程中的私人,要开展类型化的展示,有助于明晰其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通常情况下,经济法主体包括社会中间层组织、市场主体等,这些类别与经济法的私人实施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一,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属于公共实施的践行者。在私人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要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并对私人进行激励。第二,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属于经济法中鲜明的一种形式,能够以私人的身份参与进来,还可以成为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的沟通桥梁,加快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例如,在经济法当中,行业协会属于重要的表现方式,其具有经济自治权,不仅能够代替政府协调行业内部的利益冲突,还能够突破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代表牌行业向政府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从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属于广泛的私人实施主体,实际的实施效果与其参与情况也有直接的关系。

四、深化经济法私人实施机制发展路径的建议

私人可能会受到知识水平与视野的影响,在个人决策的时候难免会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在集体决策当中,个人的非理性可能会引发集体的非理性行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由于受到某种特定条件的影响,个人的理性行为也可能会引发集体的非理性行为。基于当前社会背景下,有许多消费的潜规则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3]。以大部分饭店的“开瓶费”为例,经营者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选择了收取开瓶费的方式,如果这种个体的行为得到了其他同行的模仿,并且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整个行业协会,就会导致这种个体理性的行为,对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产生影响。因此,私人实施的环节局限性与实践有限理性,决定了公共实施引导的必要性。通过将公共设施为主,私人实施为辅助的方式,搭建健全的二元实施体制。利用私人辅助的形式,开展公共实施的引导。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要想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就要利用经济法作为铺垫,逐步促进经济转型服务顺利开展。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秉承“还权于社会”为核心理念。在实施经济法的时候,要更加重视社会中间层的力量,还要激励更多的私人能够参与到法律实施中。这就需要重视经济法中的“私人”性,加强相关探索,推动经济法的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利己经济法理性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人工智能发展对经济法功能的挑战与应对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中国际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浅谈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与社会实施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创业观念:利他主义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