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保护视角下的旅游虚拟体验产品与衍生品开发策略研究

2019-12-09袁紫茵孙萃大连艺术学院

营销界 2019年20期
关键词:木偶戏辽西全息

■ 袁紫茵 孙萃(大连艺术学院)

一、非遗旅游虚拟体验产品概念

非遗旅游虚拟体验产品,将传统非遗产品与现代化虚拟现实技术和大环境下的旅游体验经济相结合。以优秀的非遗文化为产品灵魂,利用全息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载体,结合体验旅游的大背景,打造集文化传承、科技创新、趣味体验于一体的产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开发研究现状

(一)国外针对非遗的研究深入长远,注重文化的传承

国外相关产品的关注重点在传承方面,有关传承的法律和条例完整全面。对此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并积累相关经验方法。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历史文化制定了保护法的国家,在1840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物的法律《历史性建筑法案》。关于非遗的传承,日本作为最早对此进行立法保护的国家,于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首次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条例,对传承者的审核确立了完整的体系,对于传承者的权利与义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内非遗文化保护意识觉醒较晚

200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迈出了第一步。目前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传统手工艺产品所面临的被大众所遗忘的窘境问题依然没被解决。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实施,并且树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政策。

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主要的方法是通过传承人手把手进行手艺传授,但这种传承方法既影响受众群体的规模,也无法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的大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特征和性质,因此,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急需要扩大受众群体、对非遗的关注度和了解程度。

三、近年旅游虚拟体验产品与衍生品的设计开发现状

(一)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丰富多样,体验度越来越受人关注

近年来体验式旅游受到游客热捧,大众已经不局限于走马观花的一站式旅游状态,而是更喜欢特色的体验活动,于是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产品应运而生。产品种类繁多,但总体分为四大类,刺激类、文化类、怀旧类和娱乐类。

(二)近年来虚拟体验产品更新升级快,发展飞速,即将迎来黄金时期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从影视时代进入了虚拟现实时代,而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当今的发展势如破竹。其中以VR技术和全息技术最为众人所知,2010年3月20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成立了全球首家“VR艺术研究推广中心”,标志着中国在新的艺术发展时期与世界先进科技文化同行。

如今在中国的街头,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虚拟现实宣传,并且大众对于虚拟现实技术也开始逐步深入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虚拟体验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目前最普遍的消费类型之一是虚拟游戏体验,如芝加哥开放了世界上第一台多人使用的VR娱乐系统,主题是关于3025年的一场未来战争,而英国开发了一款真实感极强的名为“VIRTUALITY”的VR游戏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的飞快发展,许多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功能得以在未来实现,所以此时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项目,未来发展的宽度和广度都会较其他产品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我国非遗虚拟体验产品开发起步晚

目前我国已经重点着力于濒临断代风险的非遗产品开发研究,互联网+的风波使非遗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如“非遗网”的诞生,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提供了交易平台,让大众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和了解到风度多彩的非遗产品。

例如辽西木偶戏作为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支,通过表现手段丰富的模仿虚构夸张型艺术,通过表演者操控木偶进行表演,赋予故事情节。目前辽西木偶戏的产品并未受到开发,产品收入全部来自于500元一张的辽西木偶戏节目演出门票的售卖,消费形式及其单一,仅有的互动体验为老手艺人的手把手教学,机会少之又少,传播方式限制性较大。

关于非遗的衍生品市场在近年有了相关创新与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非遗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日常产品特殊的精神意义,颇受消费者欢迎。但在目前衍生品市场上,多数产品仍然局限在手机壳、冰箱贴、钥匙扣、便签纸、贺卡、鼠标垫等浅层日常生活用品上,并没有更深一步的发展,而有关于虚拟衍生品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

四、基于非遗传承视角下的辽西木偶戏旅游虚拟体验产品开发策略

(一)打破非遗传承的“老思路”,树立创新结合的“新招数”

为了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的单一消费模式,开发新的消费形态,将时下热门的虚拟现实技术与体验旅游经济大环境相结合。打造新的非遗产品形态,让消费者体验行走在科技时代前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用传统文化与先进科技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群体窄、传承受时空限制的问题;用时下关注热点体验旅游经济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非遗大众关注度较低的问题;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全新的非遗虚拟衍生产品解决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方式单一的问题,打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大门。

针对木偶戏等传统表演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将全息的数字科学技术利用起来,对其进行舞台包装,让传统的表演“旧貌换新颜”,艺人与科技亦真亦幻,在给消费者增添观赏乐趣的同时,达到非遗传播的目的。

(二)进行虚拟体验产品的开发

现有的非遗产品多局限于观赏功能,为了增添非遗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性,增添卖点,将其与时下大热的虚拟体验产品进行创新融合,让传播方式更加多元。

1.关于非遗虚拟体验产品的设计

针对多种类型的非遗产品,选择形象较为多元的辽西木偶戏进行呈现可塑性较高,将全息技术与其进行融合,以辽西木偶戏为产品灵魂,在打造好的全息虚拟空间里,消费者肢体操控智慧木偶产品,对木偶进行形象设计,操控木偶进行动态虚拟的辽西木偶戏演绎,为个人或团体消费者打造专属剧本,再有消费者进行体验的同时,旁人同时可以观看或拍照。打造集文化传承、科技创新、趣味体验于一体的产品。

2.关于非遗虚拟体验衍生品的设计

有关非遗的虚拟衍生品,市场上并未有学者涉猎,市场竞争较少。可选择的方向较多,本文选取了对其进行虚拟游戏设计,同样以辽西木偶戏为例开发偶国秘境为主题的逃脱类游戏,消费者购票进入游戏场地,场地内所有形象均为全息呈现,极大系数减少游戏道具可能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全息投现木偶戏创始人蔡大田老师,教学制作木偶,游戏内出现所有木偶均为辽西木偶戏内形象,让消费者在体验及具刺激性和趣味性的游戏的同时,深入了解辽西木偶戏。

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形式多样,可供借鉴的种类丰富,传承人和老手艺人也都依然存在,依然有产品供消费者为此消费,有可捆绑销售的优势。目前国家大力弘扬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大力保护措施,对互联网+和体验旅游也是大力发展。虚拟技术正处于旺盛发展阶段,可塑性强,可实现程度高。目前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旅游已经成为生活常态和刚需,体验经济时代来临。

猜你喜欢

木偶戏辽西全息
木偶和木偶戏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传统戏剧——木偶戏
"全息投影"
木偶戏
木偶戏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