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2019-12-09张爱玲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财政经管统计站

营销界 2019年20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产品战略

■ 张爱玲(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财政经管统计站)

当前时期,国内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经济发展处在稳定增长态势,我国正在建设现代化之路上不断前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当然也存在一些社会矛盾。例如,我国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之间存在显著的矛盾,这都属于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需要凸显农村经济的率先发展,积极推动农村建设的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一、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持续进步和城市化步伐的加速,我国城乡和农村的发展呈现分化的态势,可以说,城乡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失衡是当前时期最大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即不充分发展的三农问题,也就是农户群综合素质水平的不充分、新农村建设的不充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充分。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能够很好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二)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市场经济运行深层矛盾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需要有效兼顾市场运行中涵盖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矛盾等,应实现稀缺资源配置范围的深入扩大。执行国内外两手抓,不但应建构对外经济开放的新局面,也就是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创新水平,确保开放合作的实现与对外贸易的扩展,培养新业态,执行投资自由化、高水平贸易等便利政策,而且应以此为基础,注重内部执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样一是能够使不同的侧重点形成,确保互补优势,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日益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之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具备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

(三)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现代化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粮食与农产品间的供需关系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大量地转移剩余劳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脱贫攻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农村也实现了深化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促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未来发展而言,在经济发展推动下,城乡居民收入逐渐增长,人们对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依旧充满期许。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与国家战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具体目标,健全相关制度,做好基础建设,不仅满足了新时期城乡居民的发展期待,还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

近年来,国内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关注性,发展农村经济获得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的扶持,然而,经济发展中依旧面临供需错位的情况,国外的农产品不断涌现,国内农产品面临滞销的现象,这非常不利于国内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业已不符合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单一的产业结构难以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且,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缺少稳定性,农产品存在较大的价格波动,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种植业的结构,从而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的提升。

(二)不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迅速发展新型农业的影响下,建设的农业基础需要紧紧围绕新型农业的建设,以使新农村建设速度加快。然而,近年来,尽管随着国内不断提高对农业的关注程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可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水利、乡村建设和发展上依旧不够完善。在一些经济发展滞后的区域,农业设施存在严重的老化失修现象,较低的机械化水平作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并且,往往是政府部门投资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金的投入机制运行比较慢,缺少激发社会参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激励政策,这造成农业基础设施缺少资金支持以及投入效益不高等情况,从而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改进与完善。除此之外,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作为视角而言,造成阻碍一些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投资建设的设施结构跟社会经济的发展缺少协调性。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面临缺陷

农业经济发展效果受到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直接影响作用。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组成部分即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当今国内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特点是农业科技水平含量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率低等。在建设难以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上,尽管投入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本较多,可是转化与推广成果存在较大难度。信息合作沟通与交流在科技创新驱动以及技术服务中面临不顺畅的情况,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技术与成果难以适应实际农业生产过程的要求,这不利于顺利推广难以科技成果,从而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在科技创新研发上,因为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尤为重视创新研发的高精尖,很少重视基层服务,以及缺少有效的保障政策与激励机制,所以技术创新服务与科技研发跟需求主体的一系列要素间不具备彼此合作机制,进而对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形成影响。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一)健全土地保障机制,发展特色农业

要想转变农村农业发展方式,务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发之下,树立新的思想意识,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与农村经济效益的增加摆在重要地位上。一是制定健全的土地保障机制。当今国内农村土地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地损毁或浪费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立足点,注重宣传土地保障机制,且定期教育培训农户保护土地资源,实现规章制度的完善,避免出现损坏土地的情况,且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主动造田,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以使农村经济水平提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化。二是增强品牌观念,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以经济学作为视角而言,品牌具备隐匿性的综合效益特点。因此,打造农产品的特色品牌,可以直接增加经济效益。农产品质量以及特色化是市场竞争的根本所在。为此,为了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和品牌战略,逐步形成具备农村地方特色的产品品牌。

(二)提升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产品出口

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出口农产品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其中产品质量问题是关键的制约要素。为此,务必实现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一是尽可能确保品种选择的优质化。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优质的品种,因此需要优选品种。二是积极发展精准农业。精准农业不但能够确保准确地应用化肥与农药等有机成分,而且能够显著地节省投入的原料量,以使生产成本大大减小,在实现理想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下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为了使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化实现,需要重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传统农业的主导是初级产品,而基于人们逐步提升物质生活条件,粮食占据的比例逐步减小,初级农产品较难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向产品的深层加工方向转变。

(三)建立健全生产要素流动体系,实现农村经济活动的强化

农业市场经济活跃程度跟流动的生产要素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是制约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为了确保顺利流通农村生产要素,需要实施有效策略,实现生产水平与效率的提升,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要素流通体系,注重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关要素的优化。政府部门应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完善农业生产和管理制度,注重建设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农业生产投入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完善。并且,注重人才的积极培育,从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由政策上确保更好地流通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素。总之,建立和健全生产要素流动体系,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活动的强化和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

(四)完善资金政策支持以及人才保障机制,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只有建立完善的资金政策支持以及人才保障机制,才可以为农村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从而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是有效地体现政府部门的主导性,注重投入资金,以奠定协调化发展农业经济的良好基础。政府部门需要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吸收资金和人才,且注重往不发达区域的偏移,以使不发达区域的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二是教育培训农户,实现农民生产水平的提升,体现乡村振兴中农民的中坚力量和主导作用。三是实现农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尤其是实施基于大学生的创业引导以及扶持政策,激励大学生回乡发展或创业,将更多的创新活力融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四是农村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现状,有效地体现自然资源、原料、能源等的价值,打造更多新的经济增点,从而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吸收社会企业资金和应用新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党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之路,明确了国家建设中农村发展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应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健全生产要素流动体系、实施资金政策支持以及人才保障机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产品战略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边疆治理现代化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战略
战略
农产品争奇斗艳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