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展地方绵羊毛公证检验工作之回顾
2019-12-09于海滨邹俊
文/于海滨 邹俊
我国是世界羊毛消耗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我国羊毛年总产量仅有35万吨左右,国产羊毛自给率不足三分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主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羊毛年总产量1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羊毛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羊毛总产量和细羊毛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羊毛是内蒙古的特色资源,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羊毛流通体制相对落后,市场经营不规范、不科学,优质不优价,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直接导致优质细羊毛的品种改良、标准化饲养以及规范化生产等许多工作受到制约,致使羊毛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低,严重影响羊毛产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推行地方羊毛公证检验制度
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羊毛交易的主渠道没有及时建立,毛绒贩子垄断了毛绒交易市场,抬压等级、掺杂掺假、混等混级、不执行净毛计价、逃避监管、不执行国家标准等现象非常普遍,损害了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毛绒产业发展。为扭转羊毛质量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内蒙古纤维检验局经过调研,认真总结羊毛公证检验拍卖销售的成功经验,分析影响羊毛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主动汇报,积极沟通,推动自治区政府参照国家对棉花、山羊绒的质量监管模式和国际通行做法。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自治区羊毛产业发展,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推行羊毛公证检验制度的通知》(内政字〔2005〕203)号,《通知》中明确提出:“全区羊毛公证检验工作自2005年开始实施,羊毛公证检验工作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具体组织实施。自治区纤维检验局为全区羊毛公证检验工作提供以下几方面服务:免费开展羊毛质量检验,出具公证检验证书;免费进行羊毛质量专业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宣传贯彻国家强制性绵羊毛质量标准和《毛绒纤维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羊毛经营者在进行交易羊毛之前,必须依据《毛绒纤维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毛绒纤维经营者的质量义务,向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进行报验,并如实提供样品及相关资料。凡上市交易的羊毛必须经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进行公证检验。公证检验证书作为交易双方的结算计价依据。”
公证检验推动羊毛交易方式的变化
(一)羊毛公证检验推行前羊毛交易方式的弊端。一是羊毛贩子等羊毛收购经营者为了获得最大利益,想方设法在与农牧民交易时压低羊毛收购价格,在与羊毛加工企业交易时抬高羊毛价格,农牧民和用毛企业损失严重。二是农牧民为了多卖毛曾发生掺沙拌土等恶性质量事件。三是由于缺乏第三方的公证检验,不按净毛评价,优毛得不到优价,因此造成农牧民对绵羊改良工作不重视不积极,绵羊品种退化,优质细羊毛产量越来越少。四是纺织加工企业洗车车间内,沙土堆积,机器损坏,影响生产造成企业经济受到损失。五是绵羊毛产业健康发展难度加大。
(二)羊毛公证检验推行后新型羊毛交易方式的特点。首先,牧民协会或农牧民个体,按标准由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对羊毛进行分选分级,分类打成硬包,硬包既规范整齐,又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要求。其次,内蒙古纤维检验局检验人员免费为农牧民开展羊毛公证检验。首先在羊毛集中的仓库,包包扦样,把扦取的样品送往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 1523《绵羊毛》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公证检验证书,从扦样到出具证书在7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第三,公证检验证书包括羊毛洗净率、净毛率、平均直径等十几项重要技术参数。证书分别送达购买羊毛的纺织企业和农牧民,交易双方以净毛计价,从根本上杜绝了掺沙拌土问题。第四,农牧民与纺织企业直接交易,减少了中间商贩压等压级或抬等抬级等扰乱市场正常运转的环节,减少了运输费用。为了提高羊毛质量,农牧民反而想方设法提高净毛率,比如在大风季节给羊穿衣避免大量沙土进入羊毛中等,实现了优毛优价。第五,农牧民对绵羊毛品种的改良积极性提高了,采用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方法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公证检验维护了农牧民利益,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促进了新农村牧区建设,羊毛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羊毛公证检验取得的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自2005年开始,第一个在全国建立了省区级羊毛公证检验制度,一直致力于不断提高羊毛质量,加快羊毛流通体系建设,建立规范化羊毛流通体制,推动毛绒产业健康发展。截至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羊毛公证检验已经15年,累计公证检验羊毛约26万吨。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羊毛公证检验是推行新型羊毛流通体制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措施,对建立新型规范化羊毛管理流通体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羊毛公证检验的作用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羊毛公证检验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以公证检验证书作为羊毛交易的结价依据。以乌审旗为例,2016年、2017年、2018年乌审旗地区分别公检羊毛3036吨、3439吨、3177吨,经过公检的羊毛比未经过公检的羊毛平均每公斤售价提高5元,3年来直接为牧民增收总计4826万元。
二是有效预防了掺杂掺假等质量违法行为。在公检地区大力推行以净毛计算公量作为交易结价的依据,羊毛净毛率指标的高低成为牧民关心的首要问题,以净毛计价销售羊毛成为共识。在乌审旗地区,以净毛公量作为结价依据的已经占到交易量的90%以上。
三是羊毛标准化水平迅速提高。羊毛交易前基本做到了按标准进行分等分类、采取措施防止异性纤维混入,按净毛率计算公量,硬包包装,标示品种、等级、数量等,并附有公证检验证书。整个交易过程毛绒纤维经营者认真履行《内蒙古自治区毛绒纤维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的质量义务,交易秩序良好,依法规范了羊毛流通中的质量行为。
四是有效地提高了优质细羊毛的品质水平。公证检验促使农牧民交易前进行羊毛分选,挑拣异性纤维,剔除油漆毛、粪污毛、标记毛等,羊毛质量增加显著。部分地区羊毛品质接近澳毛,乌审旗地区的羊毛品质甚至超过澳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