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9-12-09杨丽江
杨丽江
(梁河县植保植检站,云南梁河 679200)
农业是梁河县的基础、是立县之本。近年来经过打基础、调结构、育产业,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基本形成坝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甘蔗、烤烟、冬季农业、肉用畜禽养殖、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山区、半山区重点发展生猪、茶叶、甘蔗、蚕桑、白花油茶、核桃、优质用材林等产业格局。但受交通、自然资源、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本文结合梁河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分析制约发展原因,提出解决途径。
一、高原特色农业现状
(一)粮食生产持续稳定
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和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百千万”工程,加快高稳产农田、优质稻生产基地、优质高产玉米及特色杂粮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提高单产。2018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 837.26 hm2,总产量7.3 万t,是第12 年连续增产。
(二)蔗糖产业恢复性增长
2018 年借助央企中粮集团到来的机遇,蔗糖产业重振士气,新植甘蔗2426.67 hm2,4 年来首次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入榨甘蔗26.82 万t,产值2.9 亿元。
(三)烤烟产业实现提质增效
梁河县烤烟产业实施“加强管理提单产、科学采烤提质量、创新举措提效益”。2018 年种植2946.67 hm2,收购烟叶12.01 万担,销售收入1.64亿元,实现烟叶税收3600 多万元。
(四)茶叶产业进程不断加快
全县有3 个万亩茶乡和24 个千亩茶村。2018年共有茶园3533.33 hm2,其中采摘面积3466.67 hm2,产量3203.8 t,产值2.61 亿元。2018 年荣登“中国茶叶百强县”榜单。经中国茶科所检测,梁河绿茶含茶多酚达40%,在云南绿茶种类中含茶多酚、氨基酸最高;“梁河回龙茶”以其独特的品味,深得广大消费者青睐,曾多次在省交易会、茶博会、博览会获奖。梁河县古茶树资源丰富,千年以上的古茶树有1500 余株,是梁河茶悠久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开发潜力巨大。
(五)畜牧产业稳步发展
梁河依靠现代科技,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由粗放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县畜牧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2018 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6922 t,畜牧业产值2.73 亿元,全县大牲畜存栏1.71 万头,生猪存栏8.75 万头。为了填补长期无行业“小巨人”引领带动的空白,梁河县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2018 年至今共引进4 家外企注资1.135亿元发展畜牧业。
(六)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以水产品、蔬菜、蚕桑、食用菌、水果、花卉等为代表的梁河特色产业也小有名气。其中水产品养殖3053.33 hm2,产量3526 t;蔬菜及食用菌面积达2000 hm2,总产量2.28 万t;蚕桑种植面积达186.67 hm2;沃柑种植面积达80 hm2;大马士革玫瑰种植面积达71.47 hm2。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制约
近年来,尽管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但投入还是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低。如现有的耕地仍以中低产田地居多;许多灌溉沟渠不配套,有效灌溉率很低;山区、半山区严重缺水 “靠天种田、靠天吃饭”的状况仍然存在。
(二)产业基础制约
一是耕地总面积小,实现种植规模化、专业化和农机化难度大;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不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单一;三是缺乏大规模、有实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本地农业企业的支撑和带动能力弱,还不能形成“农、工、贸”一体化,农业产业链较短;四是特色产业不够大,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五是专业合作、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起步晚,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空壳社”“挂牌社”“休眠社”大量存在,合作社与农户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六是产业项目申报受制约,由于耕地面积总量小、产业规模小、贡献率低,许多农业项目无法纳入省级项目规划盘子,项目争取到位率低;七是农业招商项目转化率低,土地流转困难,许多外来农业企业无法加大资金投入;八是招商项目的合同转化率、落地率、资金到位率低,土地供应和调规困难,导致项目进展特别缓慢甚至无法落地。
(三)品牌建设制约
农业产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档次低,品牌建设滞后。如梁河县18 家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产品为初制和低端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和高端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品牌少。目前梁河仅仅在粮油、茶叶上有一定影响力,在粮油上有边花、益坤两大品牌的系列大米和菜籽油;在茶叶上有梁河“回龙茶”品牌。同时“互联网+农业”起步晚,缺乏高效网络销售平台。
(四)政策资金制约
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发展。梁河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边疆县却又是边疆内陆县,没有边境口岸,在全州基本没有享受到“兴边富民”等沿边政策,得到的各种扶持项目远远不如州内的其他县市,进一步拉大了梁河与其他县市的差距,加深了贫困化程度。由于产业体量小,使梁河县在项目争取方面获得的扶持资金有限,当前国家、省下达帮助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而且许多争取到的项目需要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县级财政愈加困难。
(五)人才因素制约
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受编制影响,年轻农业技术人才招不进来,人员结构老龄化,许多农业技术人员结构将面临断层,对“三农”工作的服务指导造成严重影响;由于体制原因,农业部门人才流失严重,队伍结构不合理,甚至一些重要专业和创新项目后继无人,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对策措施
(一)改善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和农民生产条件。采取上级拨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农民筹一点的办法来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农田水利为重点,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田灌溉条件为目标,抓好田间灌排工程、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向上级争取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逐渐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为农民持续增收广辟渠道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大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新路子,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抓好粮食、甘蔗、茶叶、烤烟、畜牧5 大主导产业。在粮食上认真落实耕地地力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养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实施科技增粮措施,大力推广立体种养和生态循环养殖,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7 万hm2,总产量达7 万t以上,确保粮食安全。在蔗糖上继续推广 “三良一化”措施,力争种植面积达到5333.33 hm2,入榨产量40 万t 以上,实现产值3.2 亿元,同时争取境外资源,增加入榨量,延伸产业链,计划境外发展种植2666.67 hm2,产量20 万t。在烤烟上围绕“提质增效、彰显特色”,通过合理规划轮作,实施加强管理提单产、科学采烤提质量、创新举措提效益,全力打造特色优质烟叶连片示范种植基地,力求烤烟种植面积稳控在3000 hm2以上,产值1.6 亿元以上,税收3600 万元以上。在茶叶上全力打造“一县一业”,巩固并优化3533.33 hm2现代茶园和2000 hm2古树茶园资源,建设一个产业园(回龙茶产业园)、两大片区(台地茶片区、古树茶片区),用好“梁河回龙茶”三标身份资源,做到“四个统一”(统一产品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宣传包装、统一管理营销),争取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万亩回龙茶山、千亩青龙山魅力古茶园,打造两条环茶区精品旅游线路,做到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在畜牧业上,围绕打造生猪生产基地县,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申报“梁河大耳黑猪”地理标志认证,打造黑毛猪品牌,全力跟进万头生猪、千头优质肉牛养殖等项目,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农户”运行模式,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力争肉蛋奶总产量1.8 万t 以上,畜牧业总产值达3.7 亿元。同时因地因资源适度发展蚕桑、食用菌、中草药、果蔬、油茶等特色产业。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化发展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引进龙头企业,集中扶持梁河重点产业发展,做到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加大力度集中扶持一批有发展基础、有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本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探索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进一步提升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水平,积极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争取上级扶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种养大户,优化劳动力资源,形成适度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体系。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整合利用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以专业合作社、辖区内企业等经济实体为依托,充分挖掘各村发展潜力,按照资金(资产)入股、服务入股、管理入股等方式,探索产业带动型、管理收益型等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模式,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四)加大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转化率
结合梁河独特的梁河回龙茶、优质软米、梁河生态黑猪等农特产品优势,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逐步培育一批具有梁河特色的茶叶、生猪、白花油茶、滇皂荚、中药材等地方农产品品牌。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和产品包装,充分利用各种交易会、博览会、展销拍卖会、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加强对外宣传报道,不断扩大梁河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五)推进融合发展,促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发展路子,加快庄园经济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采取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网络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节庆农业等形式,促进新业态发展,打造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农场,破解传统农村经济小、散、弱的发展难题。积极引导推动土地流转,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单一种植业向多种经营方面发展,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六)强化人才支撑,提高农业农村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相关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加大科技生产能手、种养大户的培养,组织到外地观摩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紧紧围绕梁河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开展农技培训工作。二是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农技人员在职学习和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联系邀请专家学者到梁河授课,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省内外学习种养技术,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建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服务队伍。三是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业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