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东北开放大格局
2019-12-09胡国杰张宇翔朱邦林
文 / 胡国杰 张宇翔 朱邦林
一、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开创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经济新变化的大战略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世界经济新变化的需要,也是加强区域间合作开放,维护世界经济自由贸易的需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在比较大的范围和更深层次开展区域合作,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分享不同国家发展红利及经验,特别是中国可以将自身的各种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有利于加快推进大开放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精诚合作,形成新型的贸易伙伴平等关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打破传统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从沿海和内地角度来看,传统的全球化模式是沿海要比内地发展快,造成沿海和内地之间发展不均衡;从东西方国家来看,传统全球化模式是西方国家发展快于东方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全面推进区域内国家真诚合作,形成经济、命运共同体,平衡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彰显中国地位,展示中国责任形象,提升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区域间的新型协作关系,“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全面对外开放,充分体现共商、共建和共享的基本理念,是顺应经济新变化的大战略。
(二)“一带一路”建设是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战略抉择
目前,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新阶段的情况,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能够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总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占世界总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的62.5%和28.6%,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已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5%。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数量剧增,鉴于传统国际市场承受能力局限性,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协作共赢,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成为必然选择。“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有效应对国际发展局势,积极拓展国家发展空间,扭转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尴尬地位,逐步实现由被动到主导者的身份转变。“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布局梯度转移与均衡化发展,促进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是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战略抉择。
(三)“一带一路”建设是拓展东北开放的迫切需要
目前,东北经济面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市场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反映出东北市场活力和增长动力的缺失,也反映东北对外开放度低是东北经济发展的“瓶颈”。据统计,2003年东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4.7%,到2015年下降到14.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8%。另外,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方面统计分析,2015年,辽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8%。吉林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1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6%。由此可见,振兴东北经济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倒逼深化改革和转型增长的新动力。
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应该积极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首先,东北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路谋求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加大东北对外开放的力度,开拓东北对外开放新局面;其次,东北要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下功夫。努力发掘东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方面交流合作潜力,不断深化与其他各省交流合作渠道,创新思维和工作方式方法,把改革创新贯穿于 “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机制。第三,东北要以自身优势,打出自己的品牌,做强出新。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政府服务优势等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新品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东北对外开放新格局,是建设新东北的客观需要和战略选择。东北地区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抓紧抓好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和互联互通,打造东北制造业产业园区平台,为建立东北亚自贸区网络的目标,把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市场开放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构建东北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和大格局,形成东北振兴的新动力。
二、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东北三省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比较低
2003-2015年,13年来东三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4%,与中西部相比低了近十个百分点。“一带一路”自2013年提出,就当时对外贸易来看,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50.7%,全国平均水平为32.8%,而东北三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有16.4%;东北三省GDP仅占全国的7%,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3.5%。虽然相差比较悬殊,但是若东北三省在2020年对外贸易达到2016年的全国平均水平,至少还有15个百分点以上的升值空间。
(二)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多种因素指标,在这些因素指标中“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在这些因素指标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统计显示:2016年,在全国民营企业投资增长3.2%的情况下,东三省区却下降24.4%,而且全国民营企业投资的比例也下降了2.2个百分点。这项数据是非常不可观的,东三省民企过少导致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巨大,东北仅有9家中国民企500强,所以说东三省民营经济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
(三)东北三省产业开放程度低
2015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比为38.8%,而东北三省这一指标达综合为52.1%,所以就工业而言,东北产业开放程度低。
三、东北扩大开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我国的东三省虽然有很多的科研院所,但东三省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还欠缺很大。在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平均为2.07%,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仅为1.27%、1.01%、1.05%,与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排第一的北京相比有5%的差距。对此,东三省地区应加大开放力度,不断吸引外地商人投资,是外来技术转移为东三省服务,达到能够对先进技术有效吸收。另外,还要利用好自身丰富的资源,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制造业方面加强与先进国家的沟通与合作,目的是将来可以独立完成重大设备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制造,加快东三省地区制造业转型与升级步伐。
(二)积极推进东北体制机制创新
东北三省应该学习先进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东北自由贸易区,加大东北对外开放空间,寻求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要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树立服务型政府,要让市场充分活跃起来。特别在“十三五”期间的最后两年,把握住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机会,以发展东北自由贸易区为主线,针对全面开放目标来倒逼改革,为东北经济的振兴助力。
(三)努力改善东北投资营商环境
要想使外资等企业进入东北投资,最主要的是用对外开放的方式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有条理性、公平竞争的大平台,为公司和创业人提供良好而又稳定的发展前景,以达到各类市场单位在参与市场的竞争的时候都能够得到公平对待的效果,而并不是仅仅靠政府指定的方针和资金的扶持。
(四)建设东北“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区
一种是借鉴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以(哈尔滨)产业合作园等的沟通方式并加以改进,以汽车行业为契机,增强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频率,积极学习其在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和高端管理方面的经验。另一种是使东三省国有企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与地区相结合。着重发展改革混合所有制,着力使国内外资本参与到国企的发展中来,使国有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同时,对于一些“僵尸企业”,利用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勒令其推出商业活动;利用一些手段尽快使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从国企非主业中替换出来,避免出现负担。还有一种是寻求“飞地型跨区域特别合作区”进步的可实施性建议。我国有许多类似的区域存在,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将东三省地区的各项模式进行创新发展。最后一种是建立并发展全球经济合作园区。加快发展东北江河流域的国内试验区和国际合作区,使其能够达到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标准,寻找全球经济合作园区关于运营、管理等深入发展的可实施性建议。
(五)实行东北“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
首先是要为国内外的资本提供更多的方便性和服务性的市场。其次是吸取我国自贸区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有目的性地去使开放进一步扩大,其领域包括提供经济、社会、贸易、物流以及文化服务等,进一步加强负面清单的管理。然后是寻找恰当的时机,将东三省境内的各大口岸全部实行自由贸易,使其成为小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最后是在出口加工区、国家级新区等各种类似园区中寻求能够与全球通用标准相符的管理体系,令其成为“待自贸区”。
(六)建设形成“一带一路”东北大通道
一是加快东三省的东部地区的高铁专线的启动速度,尽快构成“两纵五横”的高铁网线。二是加大力度建设水上丝绸之路。使航道更加安全,航行更加顺畅,使航行的水深能够达到三级以上。积极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干流等流域建设高等级航道,使俄罗斯及周边的贸易大道顺畅无阻,在亚洲东北地区建设黄金航线。三是积极建设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者之间的铁路网,使该铁路网络与若干东北大港口之间互相联系,加大基本设施之间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