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对W 村四户家庭的走访
2019-12-09孟娜
孟娜
一、引言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国家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老年人身体状况普遍较差、患病几率逐步增加等问题日渐显现,失能老人数量也快速增加。据民政部显示,2015 年底,我国约有2.22 亿个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比例的16.1%。依照全国城市和农村的失能老人情况调查资料表明,2015 年有4000 万以上的失能老人,约占全部老年人口的两成。根据有关部门预测,2050 年左右,我国失能老人人口将会超过一个亿。失能老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村人口,但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孝道文化衰弱、经济来源不足等问题使多数农村失能老人没有享受到舒适的长期照护服务,农村失能老人的日益增长,带来了更多的长期照护需求,农村失能老人的待遇需要提升,养老环境有待改善。
二、M 村概况及对其被走访4 户家庭的基本情况
(一)M 村概况
m 村是河南省周口市境内一个有着100 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容村貌较好,经济水平一般,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空巢化严重,少数中年人在家务农,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二)被走访的四户人家的基本情况
M 村共有十几户失能老人家庭,其中被走访的四户为典型代表。家庭①有一位完全失能老人,主要由他的老伴和女婿照料,老人有两位女儿,他的其中一个女婿为上门女婿,平时从事建筑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回家,他的女儿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此次访谈由他的老伴代他进行,老人的患病使其家庭陷入困境。家庭②有一位完全失能和一位半失能老人,主要由他们的两个儿子和儿媳轮流照料,唯一的女儿每月会拿出一部分费用给他们,由于需要长期照料父母无法外出,老人的两个儿子合伙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型超市,所得利润用来补贴生活。家庭③有一位完全失能的老人,老伴去世不久,主要由儿媳照料,儿子几年前刑满释放,目前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每月按时往家里寄生活费,儿媳对老人的照料很有意见,访谈期间向我们抱怨了很多。家庭④有一位半失能的老人,没有子女和老伴,孤苦一人,主要依靠村支部和政府的救济,生活艰难,居住在乡政府提供的养老院内。
(三)所得结论
m 村失能老人照料状况不容乐观,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给所在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加深了家庭矛盾,使老人幸福感降低。许多空巢失能老人处境则更差,因此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亟待解决。
三、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农村失能老人对于机构养老存在排斥心理
机构养老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许多家庭不愿意将老人送入养老机构,害怕招来非议。老人也更愿意子女陪伴在自己身边。
(二)相关社会福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据统计,我国有近1 亿老年人口仍依赖于自我保障养老,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目前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和五保户制度的保障数额比较低,报销额度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对农村失能老人产生的作用微不足道,对于失能老人照护的高要求来说是杯水车薪[1]。农村地区关于养老服务方面的福利水平较低,门槛较高,很难满足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
(三)社会养老服务业落后,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在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以政府建立的为主,专业的老年服务机构严重缺失。随着劳动力不断由农村流向城市,农村空巢失能老人数量日益增加,对于专业的照护需求变得更加强烈,但由于缺乏大量的长期护理设施及高素质护理人员,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很难满足这些需求。现有养老机构中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不如人意,失能老人很难获得舒适的生活照料。此外,目前农村失能老人机构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机构数量少、床位短缺、质量差、入住条件苛刻。
(四)生活贫困,经济来源不足,家庭负担过重
我国区域、城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养老水平差距也很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大多以农业种植为主。当丧失劳动能力时,他们只有期待获得子女的帮助。但子女供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仅依赖于子女的经济收入,还与子女的养老责任意识有关[2]。因此一旦成为失能老人,不仅自己陷入困境,还有可能加重子女的经济负担,激化矛盾。
(五)传统孝道文化观念日渐弱化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因为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孝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家庭孝道观念逐渐淡漠,小孩成为家庭的中心,老人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在大多数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村地区,则更加严重,当代农村年轻人不断流入城市,空巢老人逐渐变多,且不能得到相应的关心和照顾。
四、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机构养老的信息普及
更新农村地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传统思维,让他们明白机构养老对于他们的意义,改变他们的陈旧观念。另外还要积极改善农村地区养老机构的环境,给失能老人提供一个舒适的氛围。
(二)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和慈善组织共同参与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机构体系,加强对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
近年来家庭养老逐步弱化,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投资,兴建老人公寓、老年福利院、临终关怀院等机构。 加快发展护理服务业,培训各类专业护理人才,改善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困难局面,满足其日益壮大的护理服务需求[3]。
(三)实施“互联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机构”战略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已成为解决失能老人问题的一种手段,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观念,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失能老人的身体实时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不同区域养老机构的相关信息,优化资源配置,解决资源分布不平衡现状。更好的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失能老人家庭的收入
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各种产业,例如引进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开展养殖业和畜牧业;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引进社会投资,发展集体事业。合理利用各种农村资源,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防止劳动力过量外流,减少农村失能老人空巢问题。
(五)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提高农村邻里互助意识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应该让农村的家庭照顾自家失能老人,政府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以及专业指导。倡导自家人照顾自家的老人,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照顾邻家失能老人。对于政府而言,这可是一个钱最少、最经济实惠的服务方案[4]。
五、小结
对于国家来说,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服务愿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社会来说,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对于农村失能老人来说,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是保障基本生活、提升幸福感的关键途径。因此,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未来发展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