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2019-12-09伏广东
伏广东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江苏 南京 211300)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是临床上常见耳鼻喉科疾病,常见诱因为小儿器官发育未成熟,其吞咽功能处于发育中,在进食过程中出现误入其气管或支气管的现象,导致其气管或支气管出现堵塞的情况,对其的呼吸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1]。若该疾病患者未及时处理,或是误入异物体积过大,给予导致其出现呼吸困难,并发展为窒息症状,对其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2]。在给予患者有效治疗措施的前提是给予其有效的诊断确认异物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基于此,本研究应用放射影像学技术到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诊断,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6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最小的1岁,年龄最大12岁,平均年龄(7.41±1.54)岁;病灶位置:19例主气管,13例左支气管,14例右支气管。
1.2 诊断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CT扫描进行诊断,选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诊断,诊断前进行参数设置,螺距比3∶1,层厚1.25~2.50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250mA;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利用仿真窥镜技术将投影调为最小密度,对其肺部、支气管及气管进行扫描,扫描时适当调整,将最清晰图像呈现出来;调整扫描视野,对其异物征象进程观察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46例患儿的检出情况及直接显示和间接显示,直接显示是指扫描图像显示患儿气管和支气管中异物的位置、形状及大小;间接显示是指扫描图像显示其心影反常大小、阻塞性肺气肿及纵膈摆动。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应用(±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
2 结果
通过46例患儿的CT扫描进行影像学分析发现,共检出46例患儿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检出率为100.00%;直接显示为43例,直接显示率为93.48%;间接显示3例,间接显示率为6.52%,三个指标均属于较优指标。
3 讨论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属于耳鼻咽喉科急症,该疾病多见儿童发病,当异物进入患儿气管和支气管时,患儿容易因异物的刺激出现憋闷和呛咳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气管阻塞或管腔内狭窄,若未及时得到诊治,会随着异物存在时间的延长,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并逐渐发展为窒息,从而使其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危害[3]。
CT扫描是临床上常用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无创诊断方式,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看出,其诊断率为100.00%,诊断率较高,且直接显示率也较高(93.48%),均属于较优指标。CT扫描是一种放射影像学技术,该诊断方式主要是利用超声波、X线束及γ射线等结合具有极高灵敏性的探测器共同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扫描,扫描方式主要有平扫、增强扫描及造影扫描,将该部位存在的病灶情况进行反应,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图像显示清晰等优势,使其成为临床上多种疾病首选方式。CT扫描应用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可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对其气管或支气管中的异位的位置、形状及大小进行观察,主要是因为CT扫描窗口可进行调整,且分辨率高,可准确的对患儿气管或支气管中的异物进行定位[4]。此外,CT扫描可气管扫描结果以三维立体化图像显示出来,因为CT扫描为层面图像,也就是横断面,因而为了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会在扫描结束后利用重建程序将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进行重建,从而建立三维立体化图像,将气管的形态充分的展示出来,对其肺部组织进行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其肺部情况异常,准确的将其气管或支气管内的异物情况反映出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资料,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5]。
综上所述,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的临床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检出率,可直接对其气管或支气管内的异物情况进行详细反映,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