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展览观看方式的变化及启示
2019-12-09靳浩
靳 浩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打破了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单方面知识输出的模式,而进入了相对广泛、自由、平民化的“多媒体”时代。在当下的现代化语境中,新媒体所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环境,是人们所处的被信息和媒介包裹的大环境。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社会,各种新科技、新理念和审美意识的不断加入对人类个体及周围环境进行部分的人工改造、设计和美化,我们好似生活在由现代科技营造的一个巨大虚幻之中。
新媒体本身的一些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展览愿意与其“联姻”,以求给自身带来新的活力。例如,在展览宣传、观看甚至是展览内容上都加入了不同程度的新媒体技术,试图将传统的展览模式加以优化,用新的方式和媒介构建互动观赏与个人体验的新型展览模式,力求做到“展览当随时代”。
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观展已不必像以前一样去展览主办场地,我们在具有网络的移动终端里就可以轻松地观看到来自展览主办方和自媒体运营者开发的展览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详细的展览信息,他们会将这一信息准确地发到他们的会员和大众手中,力求在第一时间让这一人群得到一手信息,可以做到“观展不出门”。在这个展览层出不穷的时代,这种便利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广大艺术爱好者观赏到更多、更好的展览。在新媒体技术支撑下,越来越多的展馆内建立了数字化展厅,AI、AR、VR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与艺术原作面对面的观展模式,而是通过图像、声音、影像等新媒体技术,创建出一个能进行沉浸式体验又易于操作的人机交互的信息展示方式,将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中并进行互动。展厅内不需摆放真实的艺术品,观众甚至不需来到展览现场,工程师们只需要把软件编辑好,提前录入展品并将展览信息发布到相关平台上,利用数字交互技术便能向观众显示逼真的虚拟情境,使观众跨越空间的界限去观察展品的整体和细节的有关信息,呈现出跨时空的三维实景的观展感受,使观者融入其中。
2015年“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在上海新天地太平湖上搭建的展厅里开幕。展览采用新媒体独有的声、光、电结合的技术制造出巨大的幻影效果,35分钟内,3000多幅画面以动态影像形式展出印象派大师梵高一生的创作以及部分手稿和书信内容。这样形式的展览无论是在画作数量上还是在视觉效果方面都给人极大的震撼,给观展人群带来别样的艺术体验。这个展览的独特意义还在于它没有一件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完全靠着新媒体技术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鲜明的艺术氛围和效果,为我们打开另一种与大师见面的方式。无论是虚拟现实技术、SENSORY4感映技术还是其他的新媒体展现形式,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观看方式,让我们观展变得更加方便,感受也更接近真实,但它是否就能代替我们的感受成为现实呢?或者说技术可能终将成为艺术吗?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引进,即使它真实到与原作毫无差别,它能代替我们亲临现场,与那些艺术品原作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吗?是否以后的展览不再需要艺术家、策展人甚至是观众了呢?
图像的复制导致艺术作品“灵韵”的消失,使虚拟和真实之间的距离不再存在,本雅明将其称为一个历史性的断裂,不仅艺术(图像)的膜拜价值让位于展示价值,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感觉时代。而在本质上说,图像是不可复制的,不管复制品能够达到多么接近原作的程度,它跟原作的距离始终存在。即使它果然“乱真”,也不能代替真正意义上的“原作”,在机械复制时代原作的含义不在于它表达的独特内容,而在于它那独特的存在。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说:原来艺术作品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大量复制失去其固有属性,而导致“灵韵”的消失。当人们观赏到易得的艺术作品的时候,也不再凝神专注,满怀崇敬之情,而是漫不经心、浅尝辄止了。现在原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复制品的原作,而它不复是那个以其影像打动你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它的首要含义也不再寓于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在于它今之所是。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近距离观看大师作品的时候,我们习惯于看一下展牌上的简介,在我们看到“×××(复制品)”的那一瞬间会对于这件作品表现出失望,而面对那些大师的原作更有一种莫名感动,这二者的反差就是我们对于艺术作品原作的独一无二特性的崇敬,也就是“灵韵”所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极力地追求让非现实更加接近真实。而全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紧密,各国家文化思想在全世界的渗透,使得我们的思想、价值观等也正在趋于一致,个人的独一无二个的个性特征正在消退,别人的感受代替着自己的感受,别人的思想价值正在对我们加以引导。如今生活在物质资源十分丰富的时期,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我们每天面临无数的信息轰炸,各类软件推送着那些你曾经喜欢浏览的消息类型,我们的隐私毫无保留地被暴露,我们的生活环境犹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工厂”,它会将我们塑造成它要我们成为的样子,我们活在被科技营造的世界之中。如此一来,在新感觉时代我们需要走出虚幻来接触现实,并发现我们真实的感受吗?答案是肯定的。照片和电影、电视、网络再逼真,也不能完全取代现实。现实依然存在,依然是图像的指涉对象。虚幻与真实终有差距,而这二者的差距也就是现实魅力所在。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但改变了我们的观看方式,还引起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思考。当然,一件事物的出现往往会有其两面性特点。新媒体的出现让观展更自由、高效和“超真实”,增强了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感,为展览提供了新模式;但在另一方面,由它营造出的拟像世界也正在逐渐地代替着自身的真实感受,让我们与客观现实逐渐疏远,以致很难分清虚幻与真实。新的事物理所当然地取代旧的事物好似已成为历史的发展规律,面对技术更新升级尤其迅速的时代,我们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应采取哪种方式和态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也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