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师情绪情感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2019-12-08董红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师幼言语

董红

一、师幼互动中教师情绪分类与表达

(一)师幼互动中教师情绪分类

一是教师显见的情绪表现从总体上也可以分为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两类,一般包括愉悦--高兴情绪、不满--生气情绪和失望--难过情绪。

二是以情绪产生的方式为依据,可以分为有明显诱因的情绪和无明显诱因的情绪。第一种是存在明显外部诱因的情绪是指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情绪往往由幼儿的某种行为诱发。在这种情况中,教师的情绪反应是针对幼儿行为的回应。第二种是无明显外在诱因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中,教师的情绪表现没有明确或直接的外部诱因,而是教师为了引发或改变幼儿行为而自发展现的情绪。此类教师情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内在的心理过程。

(二)师幼互动中教师情绪的表达形式

师幼互动中教师情绪的表达形式包括非言语表达和语言表达两种。教师情绪的非言语表达形式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教师情绪的言语表达形式十分多样,教师正向情绪表达过程中的言语类型包括“认可与表扬”“诱导与引导”“表演与展示”“问候与聊天”“玩笑与游戏”,其中,“诱导与引导”和“认可与表扬”言语的出现频率较高;教师负向情绪表达过程中的言语类型包括“指示言语”“揭示言语”“警示言语”“声明与解释”“评价与判断”“讽刺与宣泄”“质问与反驳”,其中,“揭示言语”和“指示言语”出现频率较高。

二、教师负向情绪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对幼儿不恰当的期待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教师的期待效应理论在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催生了许多关于该理论的通俗观点,如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越高,学生越能够得到发展是许多教师的信条。在幼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观察中发现,当教师对幼儿具有不恰当的期待时,教师往往会由于幼儿无法满足自身期待而产生负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期待不仅难以实现激发幼儿动机的效应,反而会对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伤害,对幼儿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二)教师自身人格特质的影响

人格特质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特质是影响个体情绪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方式,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以及不同的表情和行为表达。不少教师提到人格特质导致教师负向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教师指导经验和技能的缺乏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情绪表现是专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专业技能的教师能够对幼儿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胜任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享受实现自身价值所带来的积极情绪。

(四)教师对幼儿行为原因的误解

归因理论把个体觉察到的原因分为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三个基本维度,每一个现象的因果关系都和特定的情绪相联系。教师负向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幼儿行为的误解,即对幼儿行为进行了片面或不恰当的归因。

(五)教师彰显自身权力的需要

权力需要是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支配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性需要。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认为有必要在幼儿面前树立自身的权威,而树立权威的核心策略就是向幼儿表现自身的负向情绪。

三、师幼互动中教师情绪的改善途径

从教师负向情绪产生的原因的正向功能来看,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绪社会化,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维持安全有序的班级生活,维护和巩固师幼关系。对幼儿来说,教师高强度的负向情绪表达很可能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减少负向情绪,构建以正向情绪为特征的师幼互动。

(一)改善教师负向情绪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互动过程中,言语信息是教师表达自身情绪的途径,也是教师与幼儿互相沟通的桥梁。教师不恰当的负向情绪语言表达方式会对幼儿造成诸多伤害,并影响师幼互动的成效。改善教师的情绪表达方式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避免对幼儿的能力、个性、身份或资格的武断评价或指责。如“一天到晚自以为聪明!”“像你这样挑三拣四的人,还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啊?没人愿意的!”教师的负向情绪总是由幼儿的某种行为诱发,而教师情绪表达的意图往往是纠正幼儿的这种行为。不考虑教师的目的本身是否正当,仅从目的达成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告知幼儿行为的不当之处、指导幼儿学习恰当的行为方式更有利于幼儿行为的改进,而对幼儿自身能力、个性、身份或资格的攻击指责不仅无益于改进幼儿的行为,反而会对幼儿的自信心和行为自主性造成伤害。

其次,避免指向幼儿的恐吓言语。在教师负向情绪的表达过程中,指向幼儿的恐吓言语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警示言语”可分为“提醒”“警告”和“恐嚇”三个层次,“提醒”往往暗示的后果较为模糊或轻微,“警告”是告知幼儿行为可能招致的与事件本身相联系的后果或惩罚,这二者都属于较为合理的范畴,而“恐吓”言语则常常涉及幼儿所恐惧的事物或体验,如“吴老师,把史柳雨送到大班去吧!”等对幼儿传达的是教师的厌恶和排斥,唤起幼儿的恐惧体验,往往引发幼儿的反感、难过、怨恨等一系列消极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应当避免在负向情绪激活时使用这些言语。

(二)改善教师负向情错的非言语表达方式

依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教学中绝大部分的信息传递依靠的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面部表情、音调、手势、动作等非言语行为是反映教师情绪最直观的外显表现,也是教师与幼儿相互沟通和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负向情绪表达过程中虽然没有对幼儿的体罚现象,但经常表现出拒绝或强制性的动作。同时,当负向情绪被激活时,教师的语速往往会明显加快、音量明显提高并大量使用反问句、祈使句等强硬而具有攻击性的句式。在班级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产生着影响,不恰当的语气语调以及身体体态很容易给幼儿造成消极的暗示和示范。因此,教师有意识改善自身情绪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师幼言语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广州大学学生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师幼互动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