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
2019-12-08马嵩
文︱马嵩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文化艺术界代表们座谈时指出,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呼吁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积极投身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生动实践中去。
书法嬗变千载,书风因时而异。前辈书家总结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各时代的代表书家都从其创作中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尚。艺术上,继承较易,开创实难。很多书法爱好者服膺米芾的“集古字”法,号称“学像三家,自成一家”。确实,对前人书法的借鉴可以让人易得法度,少走弯路,是学习书法的捷径。但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对古人书法形质、意趣的复制和再现,更应体现出个体性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和想象。王羲之父子变古法而开帖学之先声,颜真卿欲“齐于古人”而尽变二王之法,苏轼则标榜“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可见晋、唐、宋三代书法精神面貌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当时书家极力创新的成果。然而“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古人的书法创作早已不能反映我们当前的时代面貌。因此,反映新时代精神的书法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书法的创新应该如何入手呢?西哲云:艺术来源于生活,老子曰:道法自然。书法之道,王羲之悟于观鹅,张旭悟于公孙剑器舞,怀素悟于夏云多奇峰,黄庭坚悟于船工荡桨。自觉、主动地从生活汲取灵感是他们成功的钥匙。我们也许不能超越这些古代的大师,但却可以追求和他们并驾齐驱。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那就是要有不让古人专美于前的气魄,勇于走出自己的路。在前无古人的新时代道路上,我们要敏于捕捉新的时代特征,加强对时代特质的自我观照,积极进行新时代书法精神的探索。
书法的创新也不能违背书法的本质。有些书法爱好者为了追求创新,却限于学力不足,不能从书法的根本着手,于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刻意求怪,求拙,求丑,求支离,这就偏离了文字的书写法则,更何从体现书法的时代精神?这种所谓“创新”,没有坚实的底蕴,没有艺德的根基,实际上只是为求出名而哗众取宠,与“为时代明德”背道而驰,也必然行而不远。
新时代的书法精神,应该是元气充沛而不是无病呻吟的,应该是勇于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应该是直捷晓畅而不是晦涩怪异的,应该是宏大壮丽而不是格调卑弱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才能书写出新时代的骨力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