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的疾病及其防治
2019-12-08邓奇志
邓奇志
(河南省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1 牛蛙卵的主要病害
危害牛蛙卵的主要病害是霉菌病。
症状:卵团块四周出现灰白色菌丝,严重影响蛙卵的孵化与存活。
病因:气温、水温下降,光照不足,池水不洁,霉菌大量繁衍生长所致。
防治方法:保持牛蛙产卵池、孵化池池水清洁,防止霉菌污染。已污染的水体用生石灰和高锰酸钾消毒。阴雨天将蛙卵放入水盆或小池,用白炽灯照射孵化。
2 牛蛙蝌蚪疾病
2.1 车轮虫病
症状:患前几天蝌蚪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动作迟缓而离群,常招致大量死亡。
病原体:为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的单细胞动物车轮虫。因其反口面观似车轮而得名。侧面观似钟形。它寄生在蝌蚪体表和鳃上,以纤毛摆动在蝌蚪体表滑行,以孢口吃蝌蚪组织细胞和血细胞。
防治方法:减少蝌蚪的养殖密度,加强营养,以预防发病;发病初期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5g 和硫酸亚铁2g 合剂或0.7g 硫酸铜全池泼洒;每667m2水面用切碎的韭菜20g 与黄豆混合磨浆,均匀泼洒。
2.2 蝌蚪肤霉病
症状:蝌蚪体表受伤处可见白色棉絮状纤维。患病蝌蚪活动迟缓、摄食困难、体弱,严重者并发其他疾病致死。
病因:感染水霉菌所致。菌丝先从伤口侵入、逐渐深入肌肉,并向体外长出分枝繁茂的白色菌丝。水霉菌侵入危害后多导致其他病菌加害于蝌蚪。
防治方法:避免蝌蚪体表受伤;对患病蝌蚪用0.00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3.3 蝌蚪烂鳃病
症状:蝌蚪鳃丝腐烂发白,鳃上常附污泥和黏液,呼吸困难,常游于水面,活动缓慢,严重者伴发其他疾病致死。
病因:由黏液球菌侵入蝌蚪鳃部所致。
防治方法:蝌蚪池用生石灰消毒清池;蝌蚪池水每立方米用生石灰20g,或用漂白粉1g,调成水剂后泼洒,隔日再施用1 次,效果明显。
3.4 蝌蚪鳃霉病
症状:与蝌蚪肤霉病相似。患病蝌蚪的鳃部苍白,有时呈现点状充血或出血状,严重时鳃溃烂,呼吸受阻而死。
病因:由鳃霉菌侵入鳃部所致。主要发生在水质污染、有机质含量过多而发臭的蝌蚪池内。
防治方法:防水质污染;已污染的蝌蚪池要用生石灰水清池,加速有机物分解,杀死鳃霉病菌;患病蝌蚪用0.0007‰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 比例配合)浸泡治疗。
3.5 舌状虫病
症状:舌状虫多寄生在蝌蚪尾部,以周围水中的食物粒作营养。对寄生组织无直接破坏作用,但在蝌蚪密度高,每年7~8 月份发病高峰期感染快,舌杯虫繁殖数量多,对蝌蚪危害增重。
病原体:为舌杯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纲单细胞动物。
防治方法:消毒池塘,改善水质;每立方米水体用0.7g 硫酸铜泼洒,7h 后有70%的虫体从蝌蚪身上脱落,24h 治愈率95%以上。
3.6 出血病
主要症状:已长后腿的蝌蚪腹部及尾部有出血斑块,故又称红斑病。蝌蚪在水中打圈一段时间后沉入水底死亡。
病因:由多种细菌和真菌感染所致。
防治方法:定期消毒水体,经常保持饵料卫生,及时清除剩饵;将蝌蚪高度集中于网箱内,按每万尾蝌蚪用50 万IU 青霉素和50万IU 链霉素液浸泡30min,疗效显著。
3.7 钭管虫病
症状:患病蝌蚪体色由黑褐变黄褐,常浮于水面、池边,反应迟钝,手捉网捞时也不逃离,常停食,腹部小,严重时很快死亡。
病原体:为寄生体表的大量钭管虫,该虫亦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单细胞动物。
防治方法:与车轮虫相同。
3.8 锚头鳋病
症状:患病蝌蚪胴体与尾交界处肌肉组织发炎红肿,甚至溃烂,导致生长停滞、消瘦,严重时死亡。
病原体:为锚头鳋寄生,虫体头部深钻进蝌蚪肌肉组织内,吸收蝌蚪的营养,虫体其他部分则留在蝌蚪体外。1 尾蝌蚪如有1~2个锚头鳋寄生时,症状较轻;如有3~4 个或更多虫体寄生,则蝌蚪很快致死。
防治方法:
1)用0.01‰~0.02‰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患病蝌蚪10~20min,1 次/d,连续治疗2~3d。锚头鳋在两周后陆续死亡。用药水浸泡蝌蚪时,蝌蚪会浮头,可在浸泡后用清水洗去蝌蚪鳃上少量被药水氧化的黏液和沉积的微量二氧化锰,处理后蝌蚪将呼吸正常而不再浮头。牛蛙成体也发现有锚头鳋寄生的情况,但危害比蝌蚪轻些。防治方法同上。
2)也可用0.0005‰的敌百虫液或鲜松树叶汁全池泼洒。
4 牛蛙成蛙疾病
4.1 白点病
症状:头背面两眼间中央有一白点病灶,由小白点逐渐扩展成长条状白斑,进而腐烂露出白骨。
病因:蛙体外伤感染细菌,或长期摄食缺乏维生素的饵料,导致体质下降而引起。
防治方法:每只成蛙喂鱼肝油0.5~1g。外涂金霉素药膏,或用0.3‰食盐水浸泡1~3d。投喂富含维生素的铒料。
4.2 肿腿病
症状:腿部肿大,呈灰色。
病因:蛙腿因外伤导致细菌感染。往往患病初期局部发炎,逐渐扩及整个腿,影响活动和摄食,严重时死亡。
防治方法:用0.0001‰~0.0002‰浓度的漂白粉液泼洒,进行全池消毒。用0.003‰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20min,同时喂四环素药片,2 次/d,每次半片,连服2d。
每只病蛙肌内注射青霉素30 万~40 万IU。
4.3 红腿病
症状:该病是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病。症状是精神不佳,低头伏地,或潜伏水中不动、不食。腿底侧、内股,甚至腹下皮肤出现红斑或红点。
病因:多由假单孢杆菌引起的疾病,常因饲养场地池水不洁,养殖密度过大,蛙体外伤等原因致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牛蛙的主要病害。
防治方法:
1)用20%磺胺嘧啶浸泡病蛙2d。
2)用2‰~5‰的食盐水浸泡病蛙15min,1 次/d,连续3d。
3)每只患病成年蛙大腿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或红霉素100~200IU。
4)在每千克饵料中拌药粉:土霉素5 片,连续投喂5~6d(第二天后用药量减半)。
5)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以后保持水质清洁,适当减少养蛙密度,并将病蛙与健康蛙隔离进行治疗。
6)根据每千克蛙体重、每日1 次拌饵投喂5%乳酸诺氟沙星可溶性粉(以诺氟沙星计)15~20mg,连用3~5d;或选用国家规定的其他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如诺氟沙星粉等,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
4.4 烂皮病
症状:病初,牛蛙头部的背面皮肤失去光泽,出现白花纹章,接着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露出皮下肌肉。烂皮区再逐渐扩展到躯干,以至整个背部。与此同时,还可能出现关节肿大,皮下、腹腔积水肿胀,歪颈,内脏病变并发红腿病等多种症状。患病初期,眼睛瞳孔先是出现黑色粒状突起,之后变白,并扩展使全眼呈现白色,失去视觉。患烂皮病的牛蛙轻则活动、取食减少,重则不食不动,喜潜居阴暗处,并常用指端抓患处,导致出血。
病因:是饵料单调、缺少VA 而引起病菌感染之故。
防治方法:
1)变单一饲料为多样饲料,尤其要增喂富含VA 的饵料。发病季节每千克饵料中添加VD 及VB6各0.1g。
2)加喂鲜鱼肝或其他动物的肝脏,每只病蛙隔日喂1 次,每次1g;或口服适量鱼肝油制剂,效果显著。
3)对于细菌引起的烂皮病,可在每千克饵料中拌土霉素3~5g,或用庆大霉素(10kg 水中加80 万IU)水浸泡病蛙24h,再用红霉素软膏涂抹患处。也可用0.00002‰苯扎溴铵溶液浸蛙。疗法相同。
4)由真菌引起的烂皮病则在每立方米水中加高锰酸钾3g,全池泼洒。
5)一般经1 周治疗可能痊愈。此时,烂皮处再生新组织,眼睛白色消退,开始摄食,活动增加。
4.5 肠胃炎
症状:多发生于春季至秋季的细菌性疾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病蛙初期栖息不定,东蹿西爬,游泳缓慢,喜欢钻泥。后期平躺于池边或浅滩上,不食不动,反应迟钝,捕捉后很少挣扎,往往缩头弓背,伸腿闭眼。
病因:据观察,该病多因消化不良,肠胃发炎所致。
防治方法:每千克饵料中加黄连素片1 片(0.05g)或酵母2片,连喂3~5d。同时要经常清洗饵料台,以阳光暴晒或用0.01‰漂白粉消毒。要注意使池水保持清洁。发病期,池水每周撒施漂白粉1 次(1g/m3),使池水的含量达1%浓度。
4.6 霉菌性疾病
症状:病蛙及蝌蚪往往体表有创伤,伤口周围呈现棉絮菌落。它导致病蛙或蝌蚪活动缓慢,食欲不佳,严重者死亡。
病因:原因是牛蛙外伤处被水霉菌或蛙类霉菌、芽枝霉菌、瓶霉菌等感染,其菌丝侵入牛蛙皮肤、肌肉、内脏。
防治方法:用1%甲紫溶液或食盐水涂抹皮肤患处灭菌。用0.005‰的高锰酸钾液浸泡,2 次/d,30min/次。经3d 治疗有可能痊愈。
4.7 结核病
症状:病蛙肺、肾等内脏出现结核病灶,轻则体衰,重则致死。病因:为分枝杆菌感染所致。
防治方法: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蛙体健康及抵抗力,防止外伤感染病菌。病蛙用青霉素、链霉素各50 万IU 配制的药水,每次浸泡10min,每日早晚各1 次,连浸3d。
4.8 水肿病
症状:病蛙前后肢以及全身浮肿,皮肤与肌肉间积水。这种蛙常不吃不动,严重时几天死亡。
病因:为细菌感染所致。
防治方法: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洁。每立方米水体用30g 高锰酸钾全池泼撒。病蛙用青霉素、链霉素各50 万IU 的药水长期浸泡。
4.9 复口吸虫病
症状:病蛙眼球水晶体发炎、浑浊变白、角膜突出、失明;体色发黑,摄食困难,消瘦,反应迟钝;严重时抽筋颤动,在水面挣扎游动、转圈、头歪向一侧失去平衡。一般发病后3~5d 死亡。
病因:是复口吸虫侵入蛙体所致。此病多发生在水鸟较多地区,每年春末、夏季传染尤甚,往往给养蛙场带来毁灭性损害。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杀灭复口吸虫的卵、幼虫及椎实螺等寄主。驱赶传播复口吸虫的欧鸟等水鸟,不让其在蛙池上空飞翔、排粪。病蛙用0.00007‰硫酸铜液长期浸泡,以杀死复口吸虫。
4.10 脑膜炎
症状:病蛙精神不振,活动迟缓,食欲低,泄殖腔口红肿,眼球外突、充血,以致双目失明,故亦称“瞎眼病”。有时伴有腹水现象。幼蛙患病后还会在水中打转,或在岸上往一侧旋转或跳动,呈现类似神经性症状。蛙体愈大,病程愈长。成年蛙一般在出现上述症状3~5d 内死亡。蝌蚪患病后腹部有明显出血点和血斑,有的腹部膨胀,严重者在水中仰泳或螺旋状挣扎游动,不久即死。
病蛙解剖后可见肝脏发黑,脾脏缩小,脂层变薄,脊椎两侧有出血点和血斑。患病蝌蚪的肠道明显充血。
病因:病因是感染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所致。此病多发生在高温季节和高温水体中,传染性强,发病快,死亡率高,是导致蛙场毁灭性损失的严重病害之一,应高度警惕。
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50~100g,全池泼撒消毒,1 次/d,连泼3d。2)用0.0002‰红霉素溶液浸泡病蛙及蝌蚪,1 次/d,30min/次,连续浸泡3d。注意不要用青霉素、链霉素替代,后者对防治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基本无效。█